12名老師僅教9名學生,仍呼力不從心?社會需要這樣的學校和老師

2019-07-11     淅爸育兒記

在四川仁壽縣有一所中學校,這所學校只有一棟教學樓和一個足球場,裡面容納了12名老師,9名學生,但即便如此,教師們也大呼對這9名孩子的教育力不從心。

四川仁壽青石中學校

如圖所視,這並非一所貧困學校,反而是非常別致的一個學校:綠草如茵,圍牆高築,獨一棟的教學樓也嶄新著。這所學校的存在,有著特殊的意義。

「狹隘」的招生範圍

高牆鐵絲網、全封閉、半軍事化管理,這所學校主要接受的是:

  • 有嚴重不良行為或輕微違法犯罪行為
  • 尚不夠刑事處罰年齡
  • 年滿12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
  • 學生在校時間只有6~18個月(根據孩子犯錯的嚴重程度)。

這所學校是18年成立的,有教職工12人,學校的第一批學生9人(在這篇文章之前,學生減少了兩名)。

即便是如此高規格的教學條件,老師們也經常對學生們感到力不從心。

7歲開始偷盜,毆打父親,3天偷盜數十起

小平是這所學校接收的第一個孩子,今年14歲,被收容的原因是屢次盜竊。

因為屢次盜竊,小平的爸爸一直在給小平還債,為此不惜變賣家產,連家裡的房子都賣掉了。但卻換不了小平的半點悔改。

孺子不可教

跟父母對著干是家常便飯,小平還會打父親:

「從我7歲開始偷」

「他說什麼,我都會和他兩個對著干」

「他打我的時候,我會還手,我以前也打過我的爸爸」

老師為他傷心落淚

孩子們都處於青春期長身體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得到充足的營養,學校專門聘請了兩個廚師為孩子們做飯。

興許是伙食太好好了,小平的食量越來越大,顯然小平的身體尚不能適應他激增的食量--小平患了腸梗阻,被送院治療了。

考慮孩子生病期間,最需要的是親情的陪伴,所以學校就通知家長先把孩子接回去,老師們也希望藉此機會讓親子間進行有效的溝通,以改變小平。

然而老師的好意並沒有起到任何效果,由於疏於看管,前腳剛到家,後腳小平就逃了出去。小平又開始了他的偷盜行為,砸爛人家的店面玻璃偷手機、電動車,三天時間作案十幾起。小平再次被警方逮捕,並送回了學校。

在學校,小平被關了6天的禁閉,出來到老師的辦公室,儼然一副無所謂的吊兒郎當的姿態。

學校主抓藝術的張老師一邊抹淚一邊心酸的說到

「所有老師可能都有挫敗感」

「覺得我們教了半年,這孩子出去到底經歷了些什麼」

「然後才成了這樣」

孩子在這裡,將經歷什麼樣的教育?

那麼進入這一所學校,孩子將經歷什麼樣的教育?難道是如「電擊暴徒」楊教授般的地獄生活嗎?

並不,在這裡,孩子接受的是愛和關懷的教育,包括了以下方面:

規則教育:每一個進入這裡的孩子,都需要明確遵守校規和班規,限制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老師們將對孩子的問題又限制的進行教育矯治;

文化教育:與普通學校不同,這裡奉行的是因材施教,根據孩子的學業水平,給孩子制定學習進度。例如有個15歲的孩子,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老師不得以採取了特殊的「複式教學法」。

藝術教育:張老師主要負責學校的藝術教學,在她的課堂上總會唱一些正能量的、積極向上的歌曲,例如關於愛的歌曲、關於夢想的歌曲、關於勵志的歌。張老師始終相信,藝術教育是當下學生健全人格培養最有效的形式。

法治教育:孩子們在這裡需要學習法律知識,讓他們對社會規則有所認識,並學會遵守。

心理教育:學校有專門負責心理教育的老師,定時的給孩子們進行心理輔導,解決孩子們的心理問題。

自由活動:周日下午的自由活動時間,可以讓孩子們在壓抑的環境里得以放鬆,他們可以自由選擇看電影、聽歌、下棋或者來一場足球比賽。

這樣的教育,有效嗎?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眾位老師的努力下,小平開始了自我蛻變:

在一次音樂課上,張老師用一首《父親》敲開了小平的封閉已久的心門:

張老師在講台上邊唱,小平在座位上哭:

「張老師在台上唱,其實我聽完那首歌,我就在下面哭」

「從那一刻起我才感受到,才知道爸爸他們是多麼偉大」

「我感覺這樣來對他,對他有最大的愧疚」

小平心態的轉變,讓張老師振奮不已。張老師趕緊撥通了小平父親的電話,讓這對父子好好的交心。

和父親的視頻中,小平哭著對爸爸說:「爸爸,我對不起你!」

這所學校引發的深思

在這樣一所專門學校裡面,12名老師需要用6~18個月的時間(也只有這麼點時間),用愛和關懷,從文化、法律、藝術、心理、體育、規則等教學方式,讓一個個「無可救藥」的孩子生活回到正軌。

6~18個月,可以說很長,但實際上很短,與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相比,這真的不算是一段長的時間。

然而許多家長們,卻無時無刻不在尋求治癒壞孩子的「特效藥」

在「雷電法王」楊永信的臨沂網戒中心宣傳中,提到的已經治癒的3000名孩子,這些孩子的背後,都是對孩子無可奈何,急切需要孩子一夜之間變成乖孩子的家長。而還沒成功治癒的還有多少?

最終楊永信的網戒中心被關停了,但還有無數的類似的網戒中心在盛行著:

早前,有一位母親把自己18歲的兒子李峰送到一個名叫「正能教育」的網戒中心,希望能把孩子的網癮戒掉。然而一個月後,她接回來的,是兒子冰冷的屍體。

母親悔恨的說:「當我想到她最後真的很無助的,我都不知道他在最後一刻,是不是很恨我」

急求「特效藥」的家長們,什麼時候才能不逃避?才能正面自己的過失:孩子的問題,是家庭所致。

就如四川仁壽青石中學校的兩位老師所說:

孩子和父母互為鏡子,不正常的家庭,就會教出不正常的孩子。

什麼家庭問題,教出的孩子犯罪率最高?

什麼樣的家庭問題,教出的孩子犯罪率最高?北京海淀法院發布了一份數據。

根據北京海淀法院院調查,未成年犯的家庭成長環境較差:

  • 57.9%的少年來自於單親、繼親或婚姻動盪家庭,其中半數以上少年曾脫離監護單獨居住;家庭教育方式方面
  • 48%的家庭以溺愛、放任為主
  • 23%的家庭以打罵體罰為主

海淀法院代表發言時指出,據研究,人的大部分重要心理發展環節在6歲以前便已完成,而6歲以前心理形成的主導因素就是家庭。

由此可見,犯罪問題與家庭教育最為密切,問題少年大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

健康的家庭,標準是什麼?

  • 夫妻關係第一,親子關係第二

家庭是如何建立的?先有夫妻(婚姻),而後才是有孩子(親子)。一個健康的家庭,必然是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的家庭。

有了健康和諧的夫妻關係,家才會充滿愛,孩子也才得以滋養。

在一個家庭中,健康的夫妻關係就如寬敞的平地,孩子將成長為參天大樹;

不良的夫妻關係就如懸崖峭壁,孩子將長得歪歪扭扭,成長的歷程也必然險象環生。

  • 親子地位是平等的

在健康的家庭裡面,親子地位是平等的,這意味著孩子尊重自己的父母,而父母也尊重自己的孩子,充分明白,孩子和父母都是獨立的、享有平等地位的個體。

也同樣意味著,父母與孩子之間,不存在互相要求,互下命令的。

  • 健康的家庭,有愛而且懂得分離

分離是人成長過程中永恆的主題,從呱呱墜地開始,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完成了第一次分離。

只有分離而沒有愛,孩子將拒絕家庭(如叛逆),只有愛而沒有分離,親子膩在一起將衍生無數的問題(如溺愛)。

只有給予孩子愛的同時,鼓勵孩子獨立,才能讓孩子有健全的人格。

淅爸有話說:在育兒的路上,本就沒有什麼特效藥,也沒有什麼捷徑。當你發現一條捷徑的時候,它充滿誘惑,而同時,它也隱藏著你看不到的危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fZbJGwBmyVoG_1ZqO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