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徵兵教授的8年農民豐收節之夢

2019-09-23     農業種植新技術

本文摘自紀實文學《精耕記》,以此獻給2019年農民豐收節!

立冬剛過,王徵兵帶著學生去陝北佳縣調研,走進坑鎮一個村裡,空氣中彌散著熟透的棗子的甜香味兒。王徵兵深深地呼吸,甜香味兒一縷一縷旋著往鼻孔里鑽,往心肺里潛游。他整個身體被棗子的甜香味兒泡透了,污濁霉氣退出了體外,仿佛變成一枚紅艷艷的棗子,掛上初冬的樹梢。車開到柏油公路的盡頭,還沒有看到村子。司機把車停到路邊的一家農戶院門前,他們下來步行。山道彎彎曲曲,有些地方得側著身子通過,兩邊長著密密麻麻的酸棗樹,樹上連一片黃葉子都沒有,零星地掛著十多顆干透的紅酸棗。麻雀啄上兩口,人一走近便呼啦飛跑了。再往前走,現出一片斜坡地。坡底有窯洞,洞口拴著一條黃狗,聽見響動,就繃緊了鐵索朝他們狂吠。王徵兵和學生被狗的叫聲驚得一不留神滑到坡下面,走出來一個穿著黑棉襖的老伯,伸手摸摸狗的耳朵,狗就不叫了,靜靜臥在棗樹旁邊的乾草里。王徵兵站到窯洞前,深藍色的褲子鋪了一層黃土,腳上新買的白色運動鞋像是被黃土染過一般,深黃淺黃輕輕重重,像小孩子玩了一天泥巴的花臉。

王徵兵舉起手拍打身上的黃土,學生也跟著拍。剛拍了兩下,感覺老伯的眼睛總盯著他看。他覺得不合適了,把手順勢舉到耳朵旁邊,撓了撓痒痒,又放下來了。老伯的棉襖沾滿灰塵,不像是今年新撲上去的,陳年的黃土都累積到布縫裡了,看不出棉布的本色,好像自穿上就沒洗過一般。領口被脖頸的體油磨得光亮光亮,能映出對面人的眼。兩個膝蓋補著兩塊大小不一、顏色不同的補丁,補丁已磨出毛茬了。褲腳掛出來一個口子,布片吊在腳脖上,一走一晃地。黃膠鞋破破爛爛,頂頭戳出來兩個烏黑的大拇指。

跟著老伯走進窯洞,大大小小的器具堆滿曬乾的紅棗。腐爛的棗子的氣味隱隱約約浮出來。王徵兵問老伯:這個時候了,棗子怎麼還沒賣掉?老伯說:沒有人要啊!去年都收走了,賣的價錢還好。今年八月下暴雨,進村的路塌方很厲害,還沒修好。棗子熟透的時候,沒人來收,只好跟老伴兩人背回來曬乾堆到窯洞裡,看過年能不能把路修好賣出去。王徵兵抬頭一看,窯洞牆上掛著老伯的全家福,三個兒子長得虎頭虎腦,就問老伯:兒子呢?老伯說:大兒子考上大學到城裡上班了,另外兩個他哥叫出去到城裡打工了。山里窮,條件不好。娃兒們待不住。我們老兩口去城裡,又舍不下這一片跟娃兒一樣撫弄過的棗樹。

老伯帶路去看他家的棗樹。王徵兵走得氣喘吁吁,老伯卻如履平地。所到之處皆是棗樹。有的棗樹沒人摘,樹葉被吹落了,只剩下一樹紅棗裸露在陽光底下,像一粒粒凝結的血珠子。半山坡的棗樹底下,落著一層紅棗,像誰鋪了一層紅毯。紅棗早已失去水分,被風吹起來的棗子在草叢間不住地彈跳,找不到落腳點,最後滑到旁邊的溝里去了。王徵兵看著心疼啊!小時候,想吃顆熟透的紅棗多難啊!更不要說陝北紅棗了。過年時,外婆趁人不注意,悄悄往徵兵口袋裡塞顆大紅棗,還叮嚀他回家再吃。王徵兵把手伸進去揉捏著,很想吃卻又不敢掏出來。外婆家人多,王徵兵捏個棗子手心都捏出汗來。沒吃午飯,王徵兵就跑出了村子,避開人群,掏出紅棗一看,都軟得沒棗形了。放進嘴裡囫圇著嚼,甘甜甘甜的,竟把棗核吞到喉嚨了。他使勁咳嗽,眼淚鼻涕全咳出來了,才把棗核吐出來。現在,來到漫山遍野的棗林里,看著荒棄的大片紅棗,王徵兵卻沒有一點點吃棗的慾望。農民多麼不容易啊!給棗樹剪枝,給棗林施肥,爬坡過溝,從樹上一顆顆打下來,再背回家,豐收了卻賣不上錢,這一年的生活費從哪裡來啊?

返回的路上,王徵兵應朋友邀請,到臨潼櫟陽朝邑村看看西紅柿制種基地。朋友說:朝邑村的西紅柿制種,自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沒幾年就開始了。這裡耕地面積大,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好。有兩戶膽大的人家率先制種,第二年發了大財。每斤西紅柿種子收購價大約100元,種得好一畝地打60多斤,毛收入6000多元,投資大約2000元。有一家種了三畝地,管理得好,毛收入近兩萬元。村裡人一看,都跟著一起種,發展到最後,朝邑村有青壯勞力的家庭全部學著培育西紅柿種子。不到三年時間,西紅柿制種發展成為朝邑村的朝陽產業。近幾年,國家開始大規模城鎮化建設,年輕人都跑城裡去了,朝邑村的西紅柿制種一下子癱瘓了。雖然成立了合作社,但授粉期找不到勞力去地里幹活,年齡大的手腳又不利索,再加上自然天氣的影響,病蟲害越來越難以防治,村裡的制種產業遠遠沒有過去紅火了。你能不能幫著想些什麼辦法,村裡的耕地很多都荒蕪了呀!

王徵兵想起十年前來朝邑村看到的情形:那天,到閻良辦完事,天快黑了。他開著車走錯了路,覺得越走越遠。停下車子問路邊的人,回答是朝邑村。說話間,他就聞到一股腐爛的酸味兒。風吹過來,酸臭味兒一陣比一陣濃郁,熏得他直反胃。問那人這酸臭味兒咋回事。說是摳掉西紅柿種子的瓤子,堆在家家戶戶門口,天氣熱得腐爛了。沒辦法處理,只能這樣!前面的溝渠倒滿了,蒼蠅蚊子咬得人黑里睡不著覺。但種子的價錢高,家家爭著擴大面積。這年月,誰還怕錢燒手哩!娃們不管這事,蚊子咬過了,不停喊這兒癢哪兒疼。村裡的蠅子滿天飛,學習好的娃發誓考出去再也不回來了。十年後,果真應驗了那人的話。朋友說:老人們敲過警鐘的,就是沒人聽。都只顧眼前利益,哪能想到子孫後代?

王徵兵回到學校,寫完調研報告,常常反思,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國家的城鎮化建設沒有錯。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農民工付出勞動也沒錯。農民工脫離開黃土地到城裡打工賺錢享受城市人生活,這也沒錯。可是,土地怎麼辦?糧食怎麼辦?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國家的命脈。假如沒有人種地了,拿什麼來供應城裡人吃吃喝喝?農民在農村生活的條件太差了,跟城裡的生活差距太大了。即使一些人靠特種產業發家致富了,也難以得到城裡人的尊重。他越想越按捺不住,內心的火焰燃燒得越來越熾熱,坐在電腦前,很快寫下《建議設立「二·六」農民節》的文章。他希望借著這樣一個節日,讓農民在這一天歡慶和釋放自己的情感,敦促社會各界更加重視農民問題,鼓勵更多的人給農民提供幫助。通過關注和支持,要讓農民為自己的農民身份而感到自豪。寫完看了一遍發到博客上,顯示日期為「2010-08-05」。王徵兵再看一遍,呼出一口氣,憋在心中很多年的塊壘終於倒出來了。他牢牢地記住了這個日子,這是他呼籲設立農民節的日子。他多麼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啊!2012年9月15日,百度文庫收錄了《建議設立「二·六」農民節》的文章。看來,王徵兵的呼籲有了一定的社會反響。

2013年的春天,王徵兵在同學家看到一本書《四千年農夫》,是美國土壤物理學之父富蘭克林·H·金寫的。他翻了翻序言就迫不及待地借回家看。這本書在中國翻譯出版的時間是2011年,距離富蘭克林·H·金1909年遠渡重洋來中國考察已經上百年了。我們是遲了一百多年才看到這本書啊!富蘭克林在書中這樣高度評價中國農民:

農耕活動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擁有五億人口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創舉。他們四千年來不斷積累農耕經驗,並且這個勢頭還將保持下去。這套農耕體系經過長達四千年的演化,仍然能夠產出豐足的食物,養活如此眾多的人口,我們渴望了解這是如何做到的。

西方人花費大量金錢,精心製作肥料焚化爐來焚燒垃圾,將糞便排入大海。中國人則是將兩者都用作肥料。中國人不浪費任何東西,並且總是將神聖的農業職責銘記於心。對細菌的研究工作表明,處理人糞尿和生活垃圾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它們埋在乾淨的土壤中自然凈化。

東方的農民是世界上最懂得利用時間的,他們能以一種更迅速有效的方式保證同樣的收成。江浙一帶的農民會在小麥完全成熟之前套種棉花,用這種方式套種下的棉花要比用傳統方式種植的生長時間多三十天。許多地方還會用複種的方式,這種做法使田裡的作物變成了多熟制,利用生長季節的每分每秒促進作物的生長。同時,農民利用所有可能的時間來照顧作物。

……

讀完這本書,王徵兵驚嘆了。一個美國大學的農業物理學教授,曾經擔任過農業部土壤局局長,美國土壤物理學之父,對中國農民的評價如此之高,他是萬萬沒有想到的,相信很多中國的農業學家也想不到。可惜,我們還一味地埋怨這些在富蘭克林看來都是偉大的中國農民。歷陳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所取得的成績,哪一項能離得開中國的農民,他坐下來,激動得奮筆疾書:

農民,本來只是農產品的生產者,但中國農民不但生產了糧食、蔬菜、瓜果、肉蛋等農產品,還生產和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人民所需要的數以千計的衣服、鞋襪、鍋碗瓢盆以及樓房、道路等非農產品。

三十多年來,在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成為中國城市獨特而又亮麗的風景線。然而,在大樓的建設工地,除了少數的工程師外,絕大部分建設者都是來自農村的農民。所以,毫不誇張地說,是中國農民建造了中國無數的高樓大廈。

三十多年來,中國的道路建設同樣是突飛猛進,尤其是高速公路和高鐵四通八達。三十年前,中國還沒有高速公路和高鐵,而現在其里程竟然是世界第一。但在公路和鐵路的建設工地,除了少數的技術人員外,絕大部分工作者是來自農村的農民。中國農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讓中國的道路延伸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

三十年前,我們可以出口的物品極少,中國的外匯儲備少得可憐,而今天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國外的貨架上充斥著「中國製造」,中國的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但在中國大大小小的工廠,除了少數的技術人員外,絕大部分工人是來自農村的農民,是中國農民為中國,乃至世界生產了衣服、鞋襪和鍋碗瓢盆等生活日用品。

三十年前,中國人很少去飯店吃飯,而今天酒店林立,且人滿為患。但酒店的廚師和服務員基本上都是來自農村的農民,是中國農民支撐著中國龐大的餐飲業。如果酒店的農民工全部返鄉,那麼中國的酒店業必然癱瘓。

三十多年來,中國的城市規模翻了幾番,但城市反而比過去更乾淨了,是數以百萬計的清潔工給了我們潔凈的市容。而絕大部分清潔工都是來自農村的農民,是中國農民在城市人還在睡夢之中的時候,已經披星戴月在清掃城市,塑造了乾淨整潔的中國城市。

……

我們知道,在國外農民只負責生產農產品,非農產品都是由專門的職業工人生產的,而在中國我們幾乎處處都能看到農民的身影。中國農民不僅為我們生產了糧食、蔬菜、瓜果等農產品,他們放下鋤頭,又為我們建了樓房、修了道路、生產了衣服等許許多多的非農產品,所以,我說:中國農民創造了萬物。以此也可證明,中國農民是世界上最聰明和最偉大的農民。

中國農民不僅用他們的智慧和勤勞為我們生產了農產品和非農產品,而且常常夜以繼日,沒有雙休日,甚至晚上還加班加點。一般人一周只工作五天,而農民,尤其是農民工經常一周工作七天!如果把晚上的加班算進去,一周工作甚至達到八天、九天!毫無疑問,中國農民為中國經濟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而農民依然不是很富裕。農民工還要忍受顛沛流離、骨肉分離之苦。中國應該感恩農民,中國人民應該永遠銘記中國農民。

謝謝你們,偉大、勤勞而又聰明的中國農民!

從開始寫《建議設立「二·六」農民節》那天起,王徵兵幾乎每場報告都會談到設立農民節的想法。2017年6月底,西安市農林局五六個人來到楊凌。他們拿著舉辦西安市首屆農民節的草案,徵求王徵兵的意見。王徵兵看過以後建議增加三個方面的內容:

1.舉辦農民節高端論壇,聘請省內外著名農業專家演講。

2.舉辦百名農業專家現場諮詢會,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20餘名,本市農業技術人員80餘名,在廣場免費接待農民農業技術諮詢。

3.農產品品牌評比。針對西安農業主導產業,評出著名農產品品牌,促進農產品銷售。

2018年3月18日(農曆二月二),西安市首屆農民節如期舉行。王徵兵主持鄉村振興戰略高端論壇。會場氣氛隆重,座無虛席。上千隻眼睛望著他,他鎮定自若地走向主持台,宣布西安市首屆農民節鄉村振興戰略高端論壇開幕。會場外,天空低沉,時不時飄過一層春雨,瞬間又停歇了。地面濕漉漉的,來來往往的農民舉著花傘參觀核雕、剪紙、花饃、柳編等各種非遺文化產品。會場內,燈火通明,講台籠在一片神聖的紅光里,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三農」發展部部長顧益康走上去講,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巡視員徐正斌走上去講,北京大學國際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國際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走上去講,京東集團執行副總裁兼首席公共事務官藍燁走上去講,陝西省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張寶通走上去講,陝西省政府研究室主任楊三省走上去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趙敏娟走上去講,浙江聯眾休閒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學兵走上去講……

王徵兵坐在前排,認真聽取每一個人的觀點,及時整理思緒,結束時的點評簡明扼要,不時爆出一個冷幽默,既引發聽眾的思考,又能調動他們聽課的情緒。封閉的會場不時爆出激越的掌聲。

2018年6月21日,王徵兵正在瀏覽微信公眾號大農圈發送的消息,中國政府網忽然跳出一個畫面:碧藍的天空下,一輛聯合收割機正在熟透的麥田裡收割。緊下面是分成兩行的深藍色大字:國務院批覆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再下面是分成兩行的黑色小字:國務院批覆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看到這裡,王徵兵拿著手機的手劇烈地顫抖起來,他想扭頭跟誰說話,想把這個消息給誰講講,他心裡憋著一團火,想要噴發出來,他想唱首歌:黨啊,我親愛的媽媽……可是,他坐在椅子裡,什麼都沒做成。他覺得臉上有蟲子在爬行,一直爬一直爬,放下手機,兩隻手抓蟲子,卻抓著了一串又一串淚水。

八年了,他想了整整八年啊!夢寐以求的這一天,終於到來了。他是農民,是農民的兒子,是農民的孫子,是億萬萬農民最知心的朋友。他從進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那一天起,就再也甩不掉農民的標籤,而且是一生一世貼上去再也揭不掉的標籤啊!這張標籤與他的血肉黏合在一起,往他的血脈深處生長,往他的骨頭縫裡生長,往他的每一個細胞里生長,往他靈魂最敏銳的地方生長……他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了,可是,有些農民兄弟還在苦難中煎熬,甚至貧病交加,潦倒度日,你讓他如何歇得住腳,如何坐得住板凳,如何海闊天空遊山玩水?中國的農民豐收節設立了,而要讓他科技興農的夢想完全實現,讓所有的農民兄弟過上小康生活,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啊!所以,他還得繼續上路,繼續行走在扶貧濟困、鄉村振興的大道上,跟無數仁人志士一起,為建設美麗鄉村,創造生態宜居的美好環境而奔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_cIXW0BJleJMoPMCvk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