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底層貧民到與特朗普同台競選總統,他是如何實現階層逆襲的?

2020-11-05     父母堂

原標題:從底層貧民到與特朗普同台競選總統,他是如何實現階層逆襲的?

「寒門出貴子」不容易,階層逆襲更難,但如果出現奇蹟,那麼這個奇蹟的名字,一定叫做「教育」,而背後堅強的後盾,是母親。

耶魯本科、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研究生;

打敗120多位佼佼者入職全球頂尖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

從醫多年後,2015年,與特朗普同台競選總統

2017年-至今,任美國住房與城市發展部部長

如此金光閃閃的履歷,擁有著精英人生的天之驕子,你能想像他之前只是一位貧民嗎?

本·卡森(左)與特朗普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這位成功逆襲的精英人士,從被同學嘲諷為「全世界最笨的小孩」到考上耶魯大學,成為名醫;從一個貧民到與特朗普同台競選,實現階級逆襲,消除階級鴻溝,背後矗立著的是媽媽對他成功的教育。

這位充滿勵志精神的逆襲者就是本·卡森(Ben Carson),他的經歷被拍成了電影《恩賜妙手》,其中母親的家庭教育很讓人感動。

本·卡森的媽媽,婚姻生活並不幸福,13歲就被誘拐,但在生下2個兒子後,發現丈夫早有妻室還販毒,後來搬到底特律,甚至有了抑鬱傾向,需要去精神中心治療。

但是面對如此苦難的環境,她沒有抱怨,沒有把壞脾氣發泄在孩子身上,而是始終溫柔、堅韌,用滿滿的愛與鼓勵、希望,給2個兒子指了一條「教育改變命運」的明路。

1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孩子,你可以」

1961年底特律,課堂上,老師讓同學交換課堂小測驗並詢問正確率。

前面的孩子都是25題、30題、全對......,到了黑人小男孩小本這裡,卻是「None——一個都沒對」。

面對老師無奈的神情,和全班哄堂大笑,小本只好怯弱地埋下了頭。

課後,同學們又團團圍住他,嘲諷他是「全球最笨的小孩」。

「媽媽,我很笨,我不可能跟得上這邊的課程。」

回家的路上,飽受同學嘲笑和內心煎熬的小本對媽媽說:

「你不笨,你是個聰明的男孩,你只是沒有善用你的才智。」

媽媽卻堅定地告訴他「你是個聰明的男孩」,面對媽媽篤定的神情和話語,小本點了點頭。

讓孩子感到自信,是這個「文盲」單身母親對孩子最大的鼓勵。

她沒讀過書,但也知道:信念和固定思維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認為自己很笨,那麼永遠會過著窮人的生活,以後會在工廠里搽地板渡過一生。

「孩子,你不笨。」

「孩子,你是個聰明的男生」

「別人能做的,你也能做到,而且你能做得更好。」

在影片小本和媽媽的相處過程中,我們總能聽到這些鼓勵的話。

小本每一次對自我的否定,媽媽都會堅定地告訴他:「別人能做的,你也能做到,而且你能做得更好。」

漸漸地,小本和哥哥都開始相信:任何事情,只要努力,我們也可以成功。

正是母親給予的自信,乘法口訣表,小本用了2個月的時間就背會,而且在測試中,從「F」拿到了「D」。媽媽看到孩子的努力和成績,繼續鼓勵到「我早就知道你能辦得到」。

對孩子始終抱著信心,每一次進步都對孩子加以鼓勵,不抱怨,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

而這一句「別人能做的,你也能做到,而且你能做得更好」成為小本之後道路上信心的支撐和來源。

考上耶魯大學,進入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成為世界知名的兒童神經外科醫生,面對一例又一例十分棘手的手術,他冷靜並且自信。

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實習期間,有位急需手術的病人,但當時能夠持刀手術的醫生並不在場,只是實習醫生的小本沒有退縮,成功進行手術,挽救了一個珍貴的生命。

後來有位小女孩,醫生檢測說可能患有「智障癲癇症」,35種、高劑量藥物不僅沒有讓小女孩減輕痛苦,反而喪失了說話、行動和記憶力,在這種情況下,是小本大膽地提出了直接切除受損的左腦,因為大腦是有無限可能的,右邊健康的大腦會幫助整個大腦自愈。

(治療之前)

(治療之後)

面對世界上第一例枕骨相連的連體嬰,也是他想到了讓兩個孩子心臟停止1小時的方案,以停止供血來停止出血,為分離手術的成功創造條件。

這些在當時的醫療環境下,都是首創。

但是自信,讓本·卡森提出這些「不可思議」的治療方案,從而挽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2017年3月2日,本·卡森成功擔任美國住房與城市發展部部長,他當時就提出,比起救濟窮人,更重要的是讓弱勢群體找回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在這個社會找到一席之地並為之奉獻。

2

有時,善意的謊言是為了

營造健康的家庭環境

影片的開頭,卡森太太在孩子的面前,一直都是自信、鎮定、樂觀的。即使是條件不好,依然給孩子一種「生活在握」的掌控感,讓孩子可以堅定地去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但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是一位母親來自內心深處的抑鬱和痛苦。

看著孩子臉上燦爛的笑意,母親卻無精打采地躺在床上,對未來的人生感到迷茫和痛苦。

她拒絕了孩子去教堂的邀請,謊稱自己來了大姨媽,但自己卻獨自一個人去精神中心看病。

在精神中心,卡森太太向醫生傾述了自己不幸的過去:自小無父無母,在寄養家庭長大,13歲的時候,卡森先生說要娶她,能帶她離開那裡,生下兩個兒子後卻發現丈夫另有太太和孩子,以前歡樂的家霎時土崩瓦解,生活也隨之崩潰。

在發現丈夫販毒後,她帶著孩子搬到妹妹居住的波士頓,和丈夫離婚之後,她分得了一套房子,隨即從波士頓搬到底特律生活,平時靠打掃房子、當臨時保姆為生。

她說她只能做這些,因為是文盲。

她擔心兒子也成為文盲,一切都不會有結果,她努力抗拒這些感覺,不讓兩個孩子知道。

這才是卡森太太最真實的一面——不幸的婚姻,迷茫的未來。

但為母則剛,回到家裡的卡森太太,她把自己的無助和痛苦深埋心底,一直用樂觀的笑容和溫暖的話語回應孩子

卡森太太一直戴著樂觀的「面具」欺騙著自己的孩子,竭盡全力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很好的家庭環境。

不僅是家庭現狀和自己的狀態瞞著孩子,就連自己實際上是個「文盲」這件事也沒有和孩子提起。

「媽媽,我需要幫助」

「什麼」

「我看不懂歷史課本」

「你看不懂什麼」

「看不懂那些字,請你念給我聽」

「我要新的閱讀用放大鏡,你告訴我內容是什麼」

在小本不認識單詞需要媽媽幫助時,媽媽撒謊說,眼睛不好使,需要用到閱讀放大鏡。

卡森太太知道榜樣的力量,也堅信教育是改變孩子命運的唯一途徑。

所以她隱瞞了自己的媽媽是「文盲」這個事實,不想讓孩子覺得媽媽也能生活,而是營造一個學習讀書是很平常的事情,媽媽小時候也在念書、寫作業。

之後小本和哥哥寇提斯便知道了「媽媽眼睛不好」這個事情,學著自己查字典、自己學習。

後來,卡森太太需要去精神中心接受治療,但是他騙孩子們說:「要離開幾周的時間,去波士頓探望姨母」。

「我終於存夠了錢,能收回我們出租的房子。」

小本八年級的那一年,媽媽有一天突然回來,告訴他們,全家人可以搬進一個新房子了,他和哥哥能進入一所更好的學校讀書。

搬進新家之後,母親身上的錢已經所剩無幾,但是這些事情兩個孩子完全不知道。

卡森太太儘可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很好的家庭環境和學習氛圍,並且一直告訴孩子們要自信,她用某些「善意的謊言」讓孩子們在一個積極健康而樂觀的家庭環境里,一步一步朝著夢想的方向努力。

3

閱讀

是跨越階級桎梏的捷徑

當然,即使卡森太太再努力去掩飾,階級鴻溝也是他們難以跨越的桎梏,就像我們大多數人一樣。

他們是黑人,比起白人,天生就有階級鴻溝,而且他們出身貧民,屬於美國底層,與精英階層相比,實在是相差甚遠,想要出人頭地,實現階層逆襲,難度著實不小。

卡森太太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和「精英」的差距,是在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當清潔工的時候。

看到滿屋子的書籍,她震驚了,在得知老教授幾乎已經讀過幾乎所有的書之後,她更加詫異。看著那位老教授——風度翩翩,氣質不凡,深受人們尊敬,成為精英階層,這正是她想要兒子成為的樣子。

回到家之後,她「啪」地一聲關掉了常年播放沒營養喜劇的電視,並嚴肅地對兩個兒子說,從現在開始,每人每周要去圖書館讀兩本書,讀完後,周末要向自己提交閱讀報告。

「你們為何浪費時間看電視,若你們花那些時間發展你們的天賦,人們很快會在電視上看到你們」

帶著不解和疑惑,小本和哥哥踏進了圖書館,看到滿是書籍的屋子,他們也震驚了,但這也讓兄弟兩個在海量的閱讀中,豐富著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是改變命運的開始。

自此之後,遇到不懂的、或者感興趣的東西就找書來看。有次小本在去圖書館的路上看到了一塊岩石,就在想,岩石是怎樣形成的呢?閱讀有關書籍之後,他了解了岩石的來源,接觸到了更為廣闊的世界。

讀書,不僅滿足了孩子的求知慾,更讓他們學會了慎思、明辨、篤行,閱讀為他們帶來了一個更大的世界。

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堅信,知識就是力量,對於缺少資源的底層人們來說,讀書是這世界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投資,也是成功的捷徑。

憑藉著努力和大量的知識儲備,小本考上了耶魯大學,並且想成為一名神經外科醫師,但枯燥的課堂讓他陷入了自我懷疑,最後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閱讀,成功拿到了甲等,進入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成為名醫。

兒子讓我深感驕傲,哥哥寇提斯當上工程師,你當上醫師。

這是在影片最後,卡森太太對兒子小本說的話。

「寒門出貴子」不容易,階層逆襲更難,但如果出現奇蹟,那麼這個奇蹟的名字,一定叫做「教育」,而背後堅強的後盾,是母親。

最近,花唄的一則廣告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廣告中,一家三口正在一家環境氛圍很好的餐廳里,給女兒慶祝生日,畫面溫馨。

但廣告的宣傳語上寫著:

「一家三口的日子,再精打細算,女兒的生日,也要過得像模像樣」——37歲的施工隊隊長,用花唄給女兒過生日。

大部分網友看到這則花唄廣告,都持反對態度。

不僅僅是因為廣告倡導超前消費,而是倡導用提前消費來滿足孩子的物質條件和需求,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一種教育觀念。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是一味地去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是關注孩子的精神教育。

就像卡森太太對兒子小本說的:

「你要能看到眼前以外的東西。」

物質條件永遠不能消除階級鴻溝,能讓孩子實現階層逆襲的只有——教育,富足的精神教育和知識儲備。

像卡森太太一樣的母親,她們面對苦難樂觀、堅韌,在家庭教育方面溫暖、鼓勵,這是孩子最好的導師,用善良和智慧,指引孩子一路向前,這才是真正的「富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VrOu3UBdHeNs4oxD8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