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是99%普通人逆天改命的天梯。如果沒有應試教育,PK「素質」的賽道上,99%的普通人玩不過「人民幣玩家」。
從小就在鎂光燈下長大的黃多多,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孩子,因為多才多藝,無論大家是批判應試教育,還是夸素質教育,多多的「優秀」都會被翻出來說,她幾乎就像是一個「素質教育」成功案例般的存在。
兩歲,多多就跟著爸爸媽媽,參加話劇《暗戀桃花源》巡演。2018年,與何炅合作演出話劇《水中之書》,名導賴聲川親自教授和指導。
7歲,用全英文改寫《新版灰姑娘》劇本。8歲,翻譯英文小說3本並出版。
10歲,開始給《小王子》、《圓夢巨人》、《冰川時代2》等英文動畫電影配音。與大導演史匹柏面對面交流,也一臉淡定,毫不怯場。
除此之外,還有鋼琴、小提琴、繪畫、設計製作禮服。在巴黎Bonpoint大秀上走秀,表現也可圈可點。更別說國外度假,開拓眼界什麼的。
然後,她爹黃磊還時不時在採訪中,雲淡風輕地這樣說:
「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想法、她的人生。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
多麼地體面!孩子多才多藝,各方面成績都優秀,母慈女孝,似乎沒有很多家庭中的「雞血」和苦大仇深,難道素質教育下的孩子,既能優秀,又能快樂嗎?!
許多家長聽完之後,紛紛感嘆素質教育可真好!自己也要向黃磊學習他的教育理念,學習這樣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不扼殺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快樂地長大……
別人家的「素質教育」如此體面而雲淡風輕,家長們開始把一切的「苦」都歸結到「應試教育」的頭上:
「在應試教育中,學校全部採用極端的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孩子們許許多多與升學無關的興趣愛好特長也成了教育中的犧牲品,那些本來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各種稀奇的想法的孩子被打磨成了千篇一律的教育產品,扼殺了孩子自己的思想。」
「我們的社會不僅需要成績好的學生,更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應試教育扼殺了多少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
對應試教育恨得咬牙切齒,仿佛陪讀的雞飛狗跳,以及孩子承擔的學習壓力,都是應試教育的存在所導致的。
然而,你真的覺得素質教育,適合你的孩子嗎?
事實上,黃磊對多多的「素質教育」是他的人脈資源和金錢「砸」出來的。當你批判應試教育的時候,請自問,你有這個人脈和金錢來「供養」你所崇尚的「素質教育」嗎?
社會金字塔頂尖的那1%的精英階層,他們有的是資源和金錢來拼「素質」,樂器一樣一樣給孩子試一下,馬術如果不喜歡,再換高爾夫或者網球課……
如果你處於中產或者中產以下階層,還在要求廢除應試教育?你確定你了解「素質教育」嗎?
1
一個高中生問:
現在努力的意義是什麼?
關於對應試教育的批評和反對,不僅是專家和家長在發聲,應試教育的主體——學生,也在懷疑自己努力的意義。
最近,瀏覽知乎的時候,看到了一篇瀏覽量137w+的帖子。
是一個高中生髮的,說TA最近在看《烏合之眾》這本書,書里談到了應試教育,所以就問:
如果我不上學我現在能做什麼?那現在努力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同學,你知道誰最痛恨應試教育嗎?是那些占中國10%的有錢的有權的人。
因為這群人本來可以憑藉素質教育輕鬆擊敗其餘的90%的人,是應試教育這個攔路虎,讓他們不得不加入高考這個統一規則下的競爭模式。
如果你不屬於這個群體,還天天反對應試教育,那就是自己作死。
我是農村裡走出來的孩子,對這位答者的這番話非常能夠感同身受。
如果沒有上大學,我現在肯定和村裡大部分同齡人一樣結婚、生子,隨便找個工作補貼家用,是應試教育給了像我一樣的農村孩子們改變命運的機會。
但是現在,幾乎所有人都在吶喊著要讓孩子從課本和考試分數中解放出來,發展自己的特長,順應自己的內心!廢除應試教育,大行素質教育。
我想問大家:有好好想過廢除應試教育的後果嗎?
如果你不是中國有錢、有權的那1%的塔尖,還學著人家喊素質教育好,反對應試教育的話,真的是非常蠢。
2
如果素質教育是場「遊戲」
有錢人就是「人民幣玩家」
如果說應試教育給了大家一個相對公平的規則,那麼素質教育的天平則是完全傾向於有錢人。
黃磊女兒黃多多就讀於北京私立匯佳雙語學校,這是一所國際學校,注重個性、特長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該學校開設IB課程,每年的學費約為13萬。對於黃磊來說,13萬不算什麼,對於普通工薪家庭,尤其農村家庭來說,根本承受不起。
同樣,成為眾多家長追逐素質教育的典範還有在2018年,分別被牛津和劍橋大學錄取的雙胞胎姐妹花。
據說她們考試時數學只有17分,但是在父母的「放生式教育」下,進入世界名校。
報道中提到過這樣一些雙胞胎父母的教育細節:
「從不強迫孩子上補習班」
「十分注重保護孩子自尊心」
「別人利用寒暑假上課,我們的寒暑假是和媽媽一起環遊並探索世界。」
這樣的教育方式和我們所體會到的應試教育完全不同,普通家庭的父母看到,孩子學得快樂,並且有所成就,不像自己家孩子,每天都埋頭在書本里,苦不堪言,所以也想效仿。
但事實卻是:
這對雙胞胎姐妹花,小學在「貴族學校」溫州實驗小學就讀。
初中就讀於杭州一所名為「綠城育華學校」的「貴族中學」,並且還是專門給「有出國意向」的孩子提供定製教育的「睿勵班」,學費一年近8w。
高中是美國私立高中「白山中學」,每年光學費,接近50w,還不包括她們姐妹兩個每年的生活費和其他學雜費。
同樣,在2015年,高三女生郭文靜在面試哈佛時,一口流利的英語,侃侃而談,被面試官譽為「完美學生」,隨後被哈佛提前錄取,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
但是看報道:國內外競賽拔得頭籌;愛好是編程、帆船、滑雪.....
看到沒有?這些高大上的、被人追捧的素質教育背後,都寫著一個字—「錢」!
現在各種素質、興趣班繁多,每一門課程少則200-300元/節,多則800-1000元/節,要想讓孩子找到真正的興趣,勢必要一一嘗試。
沒有經濟壓力的家庭,孩子鋼琴不行、小提琴,小提琴不行,那就馬術、擊劍、冰球、高爾夫、舞蹈、滑雪......總能找到孩子自己喜歡且強項的。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這樣的試錯成本太高了。
所以,你還想放養孩子,尊重孩子的意願,給孩子自由?還想陪孩子一起去探索世界,感受無限可能?
3
應試教育
是普通人逆天改命的天梯
素質教育很美好,同時也相當奢侈,這是財力豐厚的有錢人的教育方法。
而對於中產及以下階層的普通家庭來說,應試教育才是最公平、最穩妥的成才之路。
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都篤信:知識改變命運。
知乎上,有人說:
應試教育作為一種選拔制度已經是相對來說最能保證公平的一種制度了,已經儘可能地把除了智商之外的先天條件的差異進行了稀釋。
在階級固化正在形成的當今中國社會,應試教育就是普通人、普通家庭逆天改命的天梯,哪怕它很艱難,但是確實是存在著的一條路。
反對、批判、甚至要求廢除應試教育,逐漸讓這條寒門子弟藉以改換門庭的「天梯」發出了斷裂的聲音。
這條「天梯」一旦斷裂,素質教育盛行,將不會再是「寒門難出貴子」,而是「寒門不出貴子」。
北京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說的一番話道出了現在教育的現狀——資源不平等,優質資源正在被大城市、精英階層占據或者壟斷。
他說:「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的,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
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
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而據全國婦聯統計,截止到2010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已經達5800萬,山鄉孩子達800萬,2018年,全國貧困人口大概還有4000多萬。
如此龐大的數字,他們都在期望借應試教育來改變命運。
被大家熟知的黃連小學,上學來迴路上就花費接近4個小時,凌晨5點起床,跋山涉水,忍受著寒風、大雪,他們如此拚命的原因,是因為前方有亮光、有出口,能帶他們離開大山、擺脫貧困。
在教育資源如此不公平的時代,應試教育,是他們唯一「逆天改命」的機會。
只有應試教育,拼的是努力,拼的是勤奮,如果有一天教育資源要靠「素質」來爭奪,那我們99%的普通人,將很難有力量再抗衡。
韓寒,因出版長篇小說《三重門》,成為中國80後作家的代名詞。
但他上學的時候對應試教育制度極度不滿,甚至不屑,高一(2000年)的時候選擇退學。
韓寒作為應試教育的反叛者,當時很多人都拿他的成功,來證明應試教育的失敗。
但是後來在採訪中,他卻說道:「退學是我的不對,對於普通人來說,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
他說:「我們國家各種階層壁壘還沒有完全清晰,只要你夠努力,還是有很大機率去衝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在中國努力學習,努力工作,進好的大學,學更多本事,最終改變生活,改變家族命運的可能性,一定比在已開發國家要大得多。」
他的話很正確。
現在,美國、英國等已開發國家已經形成了階級固化。
(2017年)
上圖,統計的是「子女一代和父母處在同一個階層的可能性」,係數越高,則表明社會流動性越差,一個人要脫離自己的家庭出身向上發展的可能性就越小。
從係數看,美國是0.47,普通人想要逆襲,僅有4%的幾率,而黑人更是難上加難,除非你有足夠的能力「打敗」所以競爭者進入名牌大學。
英國是0.5,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而私立學校只能容納英國7%的人口,其他人成年後競爭力非常差,只能是普通社畜,依然處於中下階層。
現如今,在應試教育還尚存的今天,普通家庭、寒門子弟依然還有機會去競爭,去努力打破階級壁壘。
所以,請不要再輕易地去責怪應試教育的殘酷了。因為那些看起來不殘酷的賽場,早被「人民幣」玩家們所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