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繼續回答公眾號後台家長的提問:孩子愛抱怨,家長該怎麼辦呢?
我先講講朋友小林的故事。小林上中學的時候,一看到數學老師進班,就會忍不住一聲嘆息,發出長長的"哎——"剛開始,數學老師並沒有太在意,只是順勢調侃兩句作罷。後來班級里跟風嘆氣的同學越來越多,這可把老師給惹怒了,放下粉筆,拿起書本轉身走了。同學們慌亂成一團,最後還是課代表把數學老師重新請了回來。
你看,老師和家長都怕聽到孩子的嘆氣和抱怨,甚至可能因此動怒。
家長為何最怕聽到孩子抱怨
嘆氣和抱怨一樣,都屬於負面情緒,表達了人內心的緊張、擔心、不安……人體承載過多的負面情緒不僅給自己,也會給他人帶來影響。
對自己
一個人如果長期陷入負面情緒,會損傷身體和心理健康。比如我認識一個男孩子,對自己要求特別高,但他每次考試前都會焦慮,生怕自己考砸了,精神壓力過大,吃不下,睡不著;而且這些負面情緒會禁錮他的思維,阻礙他在關鍵性的考試中正常發揮,達不到預期的目標。
對他人
負面情緒還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像病毒似的傳播開來。家長們都深有體會,如果辦公室里有同事時常「黑臉」懟人,那周圍人的心情也會隨之沮喪。
沒有人樂意置身在瀰漫著負能量的環境里。
小林的數學老師聽到學生接連嘆氣,原本高漲的教學熱情銳減。他會猜測:學生是不是不喜歡聽我講課;是不是我的教學方式不對;是不是覺得太難了學不會,如果不會,你可以提出來,我可以一遍遍講給你聽啊。
家長每每聽到孩子抱怨,會對孩子的現狀和未來產生深深的焦慮:孩子覺得作業多,是不是沒學會,跟不上老師進度;是不是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不願意動腦筋;是不是厭學了,會不會影響後面的學習?
你看,孩子的一句抱怨引發家長的諸多聯想和猜測。
把看得見的負面情緒,
變成積極情緒
情緒是人生的一部分,負面情緒不可避免地存在。那如果孩子整天怨聲載道,家長怎麼辦呢?
美國作家朱莉·摩根斯頓曾經為一位母親提供親子關係諮詢,她發現那位媽媽在吃飯時用了 95% 的時間來數落自己 11 歲的女兒,勸她不要與一幫不求上進的小姑娘交朋友,不要與她們鬥嘴、說閒話。
同時,這位媽媽還一個勁地教導孩子如何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把成績抓起來。結果女孩沒有聽完媽媽的話,就站起身來頭也不回地離開了飯桌。
摩根斯頓給這位媽媽支了招,她希望媽媽改變視角, 換位思考,重新回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的本源,能夠"共情"孩子。比如可以對女兒這麼說:"我知道有些事發生在你身上,讓你很不開心。其實, 這樣的事放在我身上,我也會不開心的……"
你看,如果這位母親可以放棄說教,先用共情的話語來打開女兒的心結,讓她感受到媽媽的立場不是敵對的,那麼女兒自然就會留在飯桌上,與媽媽繼續討論接下來的話題。說到底,孩子心裡是渴望得到大人的幫助和支持的,他們只是接受不了父母侵入式的命令和指責式的批評。他們情願選擇失敗,也不希望被父母說教。
回到問題,當面對孩子的抱怨時,家長可以採取三步應對法。
第一步,與孩子"共情",接納並化解孩子的負面情緒。
我們試著模擬一下現場:
孩子:今天作業太多啦,老師們也太不人道了,不讓我們睡覺啦。
家長:你再抱怨,作業也不會少,還會浪費時間,有什麼用?有這時間,還不如多寫幾個字呢!
結果會怎樣?孩子氣鼓鼓地悶頭一通亂寫或者乾脆不寫了。因為孩子的壞情緒並沒有消失,只是暫時被父母壓制住罷了。孩子會繼續困在自己的壞情緒里,找不到表達和發泄的出路。
同事小貝的孩子也出現過這種情況。有次周末,孩子和同學出去玩了大半天,而那個周末的作業又的確很多,周日晚上孩子還沒做完作業,急哭了。
此時,家長並沒有批評孩子貪玩,而是耐下心來,順著孩子的小心思,肯定孩子的」作業真的不少,如果媽媽做,也要很長時間。但沒關係,媽媽會陪著你,如果有需要,隨時會幫助你」,這讓孩子知道媽媽是理解自己的,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孩子哭了一會兒,便穩定情緒繼續寫作業了。
所以,家長接納和承認孩子的感受,就像一扇窗,可以幫助孩子把心中的憤怒情緒散去。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理解後,會慢慢平靜下來,負面情緒也在不知不覺中化解了。
家長切記,接納孩子的情緒但一定不能和孩子一起抱怨,這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也覺得我亂髮牢騷、亂發脾氣是對的」,進而混淆是非。
第二步,幫助孩子實現自我省悟,將負面情緒轉化成積極的正面情緒。
接納不等於對孩子的言行放縱、無約束。我們可以一方面用接納來保持與孩子的良好關係,另一方面用引導和約束讓孩子開始改變。只要兩者兼顧,即使我們約束了孩子的言行,他也明白自己在父母眼中並不是壞孩子,並有信心和勇氣去做得更好。
當孩子抱怨時,家長要開始分析原因:
一是作業真的太多了;
二是孩子想得到父母的關注和理解,給媽媽撒個嬌;
三是孩子可能怕完不成作業會受到家長的批評,先用抱怨」通知」媽媽,」我做不完哦」,讓媽媽做好心理準備。
10歲的孩子就讀小學高年級,即將要步入青春期。如果孩子抱怨太多,也給了家長一個信號,提醒家長留意孩子的生活、學習以及在校的人際關係。
所以,我們從接納做起,讓孩子明白自己有壞情緒並不可恥,教會他們使用「12345」情緒自控小工具管理情緒(詳見:你越管孩子脾氣越大,教他這8種方法應對8種情緒)。孩子最終 「自我醒悟」,從內心自然生長出一種改變自己的新動力。
第三步,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切斷負面情緒的源頭。
這一步里,家長和孩子溝通,確認孩子抱怨的具體原因是哪一個,然後對症下藥。如果作業太多、太難,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可以嘗試和老師溝通,有針對性地適當減少其中的一項或者幾項作業。
在無法立即與老師溝通的情況下,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老師的要求進行取捨,先少做其中某一項或幾項,第二天向老師做解釋說明,也藉機培養孩子的判斷力和擔當意識。
如果作業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那麼難,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做個規劃,統籌安排,實行分步完成作業法,一項一項攻克這些難關。
藉助「吞青蛙」理論,
分步完成作業
分步完成作業,說起來好像很輕鬆,那應該怎麼操作?時間管理大師博恩·崔西提出過一個"吞青蛙"理論,家長可以和孩子活學活用,解決作業難題。
博恩·崔西把自己一天中需要做的每件事都定義成一隻青蛙,在排列任務清單時,他會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把任務分成大、中、小青蛙。比如,每天最重要、最複雜的任務,被叫作"最大、最丑的青蛙"。
當孩子在排列青蛙大小時,其實就是在練習為任務排列輕重緩急的順序。孩子每做完一件事,就可以想像自己吞掉了一隻青蛙。你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種青蛙的工藝品,每天挑幾個青蛙來代表任務,做通關打怪遊戲。
方法一:從易到難,最終克服難關。
博恩·崔西建議從最大、最丑的那隻青蛙開始,一旦攻克下最難的任務,那麼後邊的困難就好解決了。不過,因為孩子的意志力和自控力還沒有那麼好,情緒很容易隨著任務的難易度而上下波動。
因此,我建議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先從 1 到 2 個容易的小青蛙任務做起,只要很好地完成了幾個小任務,就可以用這些小成功來為孩子打氣。
假如孩子今天的功課很多, 比如要寫一篇英語小作文,做 20 道乘法題,再用 10 個新詞來造句。那麼, 如果孩子的數學比較好,語文學得一般,英語相對比較弱,那就可以讓孩子先做數學題,按照從易到難的原則一步步向困難進軍。
方法二:難度交叉,建立自信心。
當然,我們也可以交叉著難度來做任務。比如,先做中間難度的任務, 如果完成得好,就可以直接跳到最大難度的任務;一旦發現孩子情緒不穩了, 就可以暫停做"最大、最丑的那隻青蛙"任務,轉去做最容易的那隻小青蛙任務, 畢竟孩子需要通過一次次的正向反饋來建立自信心。
這種"吞青蛙"練習,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做事的策略眼光,幫助他們理智而有效地分配時間,按步驟完成既定任務。通過這些平時的訓練, 孩子可以學會逐步駕馭難易任務以及交叉做的思路。當他們在考試時,即使遇到解不開的難題,也不會慌神或輕易放棄,這就是時間策略帶給孩子的一份心理抗壓能力。
有了這個能力,相信孩子抱怨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少了。家長再及時對孩子的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激發內驅力,他會更自信,敢於直面困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RnvV3YBX2TYn2u-B3_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