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效率,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優化,一旦建築材料的價格確定,建築的成本便是經濟效益的最終決定因素,只有控制住成本,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保標招標網小編結合工程實踐,分別從材料供應計劃、材料採購價格控制、材料現場管理、對施工余料處理以及決算時材料的核算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認為只有在項目中加強管理才能降低工程項目成本、提高工程項目質量。
一、 材料供應計劃的編制
編制材料計劃和台帳在建築工程施工前,工程項目部就要負責工程項目所需材料的編制計劃,並按程序進行申報審批在準備階段要建立施工材料出入台帳,並與質檢部門和材料部門協同工作材料入庫和出庫都要做好詳細的台帳記錄。
材料供應計劃是保證工程施工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也是材料採購、訂貨、存儲、管理和使用的依據。編制材料計劃應根據工程預算、施工進度、現場條件等因素,科學合理的確定需要量和儲備量。提前確定建築材料的採購數量,合理安排材料的儲備工作,避免材料的擠壓和浪費,根據預算計劃和實際情況採購所需材料,以保證在建築施工過程當材料的正常供應。
儲備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一個度,常用的確定方法是經濟訂購批量法。經濟訂購批量是指某種材料的訂購費用和保管費用之和最小時的訂購批量。訂購費是材料從訂貨到入庫過程中所需的各種費用,它與材料訂購次數有關。保管費用是材料儲備占用資金的利息,倉庫管理費和材料儲備損耗等,它與平均庫存量有關。二者是此消彼長的矛盾關係,可以證明二者之和最低的訂購批量即為經濟訂購批量。
二、 材料採購價格的控制
材料採購是材料管理的重中之重,這不僅因為採購是直接影響生產成本的主要因素,而且有著很高的人為欺詐的可能,所以必須加強材料採購全程的控制。在採購材料前,採購人員應當考察調研材料市場,掌握建築材料的市場行情,對材料供應商有充分的了解,以獲取更全面更細緻更準確的建築材料信息,從而選擇合格的建築材料,以保證工程施工的質量。
一是嚴格執行材料採購計劃,因為材料採購計劃的制定具有科學性、它的執行也就要具有嚴肅性,而不是隨心所欲。二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貨比三家,價格低者優先。通過商家的競爭,從中選擇價格最低的作為優選對象。有些材料耗用的數量可能與材料質量的優劣成反向關係,即材料質量好,耗用的數量少,材料質量差,耗用的數量多,所以存在著一個優選的過程,通過多方比較,來尋求價格與質量的最佳結合。三是健全和完善約束機制。
三、 材料的現場管理
在建築工程施工時,材料從採購到使用一般都有一個時間間隔,在這個時間段內,要加強材料的存放管理,以確保材料的質量,要派專人管理,不要因為存放不當造成材料損失建築材料要分類放入不同的倉庫存放,建築材料多種多樣,要分門別類,按照不同的存放條件,存放在專門的材料倉庫,以保證材料的使用壽命。
首先一定要按照計劃消耗量,充分考慮現場的可占用空間,近期天氣狀況,就近作業現場等因素,把握採購的最佳時機及時地將材料運送到最佳地點。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超量進場後,現場的可用空間太小或天氣情況惡劣或離作業現場太遠等而發生材料的二次轉運現象。
其次是在材料發放時,堅持限額領料。根據工程進度發放,監督合理用料,不允許大材小用。有消耗定額的,嚴格按照消耗定額來發放;沒有消耗定額的,可採用材料試驗的方式,先測定一個臨時的材料消耗定額,然後根據材料初步發放以後,完成的工程實際材料消耗需求,重新推算出一個更接近實際的材料消耗定額,再按照這個新定額來發放。這樣,材料的發放才最合理,對工程材料成本的控制才最為有效。
再次就是加強施工余料、拆舊料的管理。當建築工程的施工到達收尾階段時,大部分工程材料已經使用,此時的材料管理工作同樣不容疏忽我們應該仔細檢查施工現場的剩餘存料,根據施工進度做出調整,補充不足的施工材料,將多餘的材料進行相應的處理,避免工程項目完工時有大量材料剩餘的情況出現。各項工程所發生的施工余料、拆舊料,看似不起眼,但積少成多,不容忽視。
四、 材料的核算管理
為了準確核算工程中實際使用材料,材料管理人員要對工地施工中使用的主要材料進行必要的用量分析,可使用"工、料、機用量分析表"。對於工程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垃圾等作出相應的處理,可以再次利用的要儘量收集利用,減少建築材料的浪費,對於施工現場不再使用的材料要及時退庫,並妥善保管,避免保存不當,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損耗及時清點對照各種材料的使用和剩餘情況,做出工程用料分析結果,為工程內部檢驗提供有效數據。
建築材料在工程項目中占據重要地位,其質量水平的高低不僅直接決定了建築物整體質量,而且建築施工成本投入也受它影響,合理節約建築材料成本是促進施工單位綜合效益提升的關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AtZqm4BMH2_cNUgiRB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