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1年,你住進了心儀的房子嗎?」
當年寫了《蝸居》的編劇六六,這次帶來了《安家》。
「房子」這兩個字,始終能戳進每個人心中。
房子代表了很多,安全感,身份感,歸屬感……
很多人終其一生,就是為了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停泊。
這兩部劇裏海清都有出演,她一出現就喚起了回憶殺。
11年了,從《蝸居》到《安家》……
很多人和她一樣,一直在為房子奮鬥著。
在《蝸居》里,她和丈夫居住在上海的弄堂里,狹小擁擠。
他們的願望,就是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
在《安家》里,海清還是和郝平搭檔出演夫妻。
兩人都是博士畢業,畢業後一直在存錢。
但這麼多年下來,積蓄還是不夠買一個舒適的家。
他們一家六口人,有老有小,居住在60平方米的老房子裡。
海清自嘲道:「我覺得我們挺可憐的。」
海清為了不影響家人休息,半夜只好躲進廁所工作。
她懷著身孕,也不敢出聲,小心翼翼地敲擊鍵盤。
心裡縱使有天大的委屈,她也無處可說。
《藥神》里有句台詞:窮病,無藥可治。
她就這樣坐在馬桶上,抬頭一瞬間,道盡了心酸。
孫儷在這部劇里,飾演的是一個房產中介。
她做事果決幹練,透著一股子韌勁。
什麼時刻都是嚴陣以待,睡覺都握著手機,生怕錯過客戶電話。
她是從底層一路做起來的,很自信,也很有野心。
她剛到新公司,就當著大家面放下狠話:
「沒有我房似錦賣不掉的房子。」
她賣的是房子,看的是卻是人間。
無論做哪個行業,接觸的人越多,越能看到世界萬象。
前兩天劇里有個片段被熱議。
有人手頭資金運轉困難,想賣掉一棟祖上的老洋房。
孫儷帶著客戶去看房,一群人卻凶神惡煞地從屋裡冒出來:
「看什麼看?這是我家。」
他們是誰?
原來幾十年前,這家房子的主人心疼,就收留了這些遠房親戚。
沒想到老太太一家在這裡,一住就是幾十年,後來被資助買房才離開。
現在得知要房子要賣,還是大價錢,就急沖沖跑回來要分錢。
他們一點不含糊,開口就要5000萬。
別說太戲劇,更可怕的是這件事是真實改編。
「別指望人性會因為你的慷慨會有所改變。」
人心難測,貪心不足蛇吞象。
還有一個開包子鋪的家庭。
每天夜裡兩點開始忙碌,直到第二天早上十點。
他們辛辛苦苦省錢幾十年,給兒子全款買了房。
但當他們開開心心想要搬過去時,卻遭到了親家的白眼。
因為房子上寫了兒媳婦的名字,兒子也是向著他們的。
「操勞了一輩子,最後什麼都沒了。」
從《蝸居》到《安家》,房子的背後——
上演的都是人間冷暖。
有針鋒相對, 有爾虞我詐,有人心難測,有虛晃一槍。
但這都是活生生的個體,在那背後為生活拼盡全力。
就像孫儷,大家只看到了她光鮮亮麗的一面。
卻沒看到她被客戶責罵時的委屈;
沒看到她忙到深夜,走夜路回家時的四顧緊張;
沒看到她忙到虛脫,一頓可以吃兩大碗飯。
還有她的中介同事,也是各有心酸。
小樓從畢業就從農村來城市裡打工,不捨得點外賣,每天就靠吃點剩菜。
徐姑姑生活里處處被壓榨,感情上還受到了欺騙。
王子健處理完骯髒的馬桶,轉身就整理好西裝,繼續工作。
努力賣房子,是為了儘快地買房子。
每個在玩命工作的普通人,身上都有我們的影子。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段留言:
"即將30歲,一事無成,拿著幾千塊錢的工資,供著房子養著孩子。
幹著隨時可能離職的工作,外帳欠了好幾萬。"
在速生速死的年代,讓一個成年人垮掉太簡單了。
「寧願承受生活微小的動盪,也不要沉溺於蜜糖一般的安穩。」
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在經歷著什麼?
從小不被家人喜歡,能考全校第一名也沒法繼續上學。
讓她去外面打工賺錢,現在親媽找過來了,開口就要一百萬。
她一直那麼玩命工作,是因為她背負了很多。
她沒想過要改變世界,她只想要有能力足夠保護自己。
「我愛的不是錢,我喜歡的是錢帶來的那種獨立自由的生活。」
成年人的底氣是錢給的,聽著扎心,卻是現實。
在一場慶祝會上,有人問孫儷:
「這是你人生中第一次被撬單嗎?」
孫儷只是笑笑回答,滿臉淡然:
「我遭遇的打擊多了去了。」
生活哪有那麼一帆風順啊,多的是背後落淚的小人物。
從《蝸居》到《安家》,十一年過去了。
不光是海清,很多人還在為一套房而努力。
他們可能還在租房,或者一家人擠在狹小的小屋。
就像《寄生蟲》里表現的那樣,透過窗只能看到自己的一小片天。
但我始終相信,滾燙的人生是不會被辜負的。
年輕的時候多努力一點,不會吃虧。
才能在往後的生活中,不為柴米油鹽發愁,不讓人生失去選擇權;
才能無論在什麼時候,你都不會因為錢,失去任何人。
希望大家早日住進喜歡的房子,過上想要的生活。
作者:暢銷書作家,抖音短視頻紅人北海爺爺和末那大叔,每晚一篇文章,分享成功心得,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