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直播賣貨真相:沒有人能紅一輩子

2019-11-29   末那大叔

前段時間,劉濤走進李佳琦的直播間;



當著百萬網友,給他試色口紅,非常專業。





評論區反響很熱烈,大家紛紛誇他們配合默契;



還說劉濤健談又得體,不如直接轉行當主播。



「明星開始干副業」背後,是未雨綢繆的一場規劃:


如何利用現有的優勢,提升能力拓展業務,走得更長遠。


這些年,總是有人很焦慮地問我:



「都在說打破舒適區,可是怎麼實現?」


我總是笑笑說:



「你為什麼不擴大舒適區,讓自己到哪兒都很舒服呢?」



創業者都具有憂患意識,飛機被迫降落時;



我需要為自己,準備好更多的降落點。


真正「逃離」舒適圈,不是讓你挑戰自己完全不擅長的領域;

而是從你擅長的點出發,像是畫圓一樣,擴大半徑。



以此來擴大生存面積。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將人的生活區域劃分為:


舒適區,挑戰區和恐慌區。

研究表明,只有挑戰區,能夠提供最大的價值感和存在感。


而長期停留在所謂的舒適區,其實也一點也不舒適。

亞馬遜創始人,30歲就在金融公司上班,生活安穩被人羨慕。

但網際網路讓他著迷,他認為金融不該只在現實中進行,網上也是可以的。


於是,他辭職去網上賣書。

「我不會為自己嘗試過後的失敗而遺憾,最多不就是退回原位;

我為什麼不試一試。」

現在的亞馬遜,市值超過萬億。

我到現在為止的人生,也是在不斷的「折騰」自己。


開西餐廳的時候,利用空餘時間寫公眾號;


公眾號發展到一半,又跟我爸拍抖音豐富生活。


無論是研究餐廳推出的新品,還是公眾號辦不同的欄目。


都在原有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東西。



說的簡單一些,因為這樣做事情的成功率會更高一些。


我既沒有讓自己處於完全陌生的領域,也沒有一成不變;


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開疆擴土,這樣的好處就是:


攻守兼備。


好的成長,不是跳出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我絕對不要過的人生,是這種:

「工作了20年,卻只擁有1年的工作經驗,重複了19年。」

在自己熟悉,安全的領域呆的時間過久,就會讓人產生幻覺。


「迷惑你的,不是上帝給你的機會,而是惡魔給你的考題。」

不需要時刻準備著,但有備無患。




上周跟我爸外出,遇見了他的老友。


80年代的時候,人家有著讓人羨慕的鐵飯碗。



後來厭倦了一成不變的日子,去外面闖蕩,成了作坊工人。


工期不趕時,自己就練字,竟然擴展了新的能力,成為了小有名氣的書法家。


之後因為夫人患病,他背起家庭責任,又回到原點,做了一位老師。



年輕的時候,我問過我爸:「這不就是白折騰嗎?」


我爸卻跟我說:「別看我這老友還是在最開始的起點。


但是眼界與思維,和原來是不一樣的。」



後來當我創業時期經歷過一些失敗以後,也幡然領悟:



有些經歷過後,看似和以前沒什麼區別;



實質上卻有了縱向高度的提升。



我朋友Luna,做俄文翻譯好幾年;


卻突然說覺得走到頭了,準備轉行或者考研深造。

我知道她深愛自己職業,便提議:



「休息一段時間,去俄羅斯看看吧。」

後來她跟公司休了長假,到莫斯科住了一段時間;

了解了當地的文化和風土人情,適應城市的氣候,適應當地的人。

甚至還打工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學會做當地的特色飯菜。

家裡人覺得她瞎折騰,玩心太重。

但等她回國後,回到工作崗位;



再接觸俄國文學,經歷和感情都能融入其中,更加得心應手。

為此,Luna特地給我打電話報喜:「還好沒有盲目辭職。」


這其實也是擴建舒適區的另一種方法:


不止有橫向面積的擴大,還有縱向心智上的成長。

比起迎難直上,曲線救國也未嘗不可。



12年前,張勇從年賺30億美金的公司離職;


到了被京東甩出10條街的淘寶,繼續他的CFO生涯。

「我想干出300億美金的公司。」

12年後,他的運營手段,創造了空前的盛況;



雙十一當天他讓中國人,在一天內花掉2684億。

你說他跳出舒適區了嗎?跳了。


可是他並沒有離開他熟悉的領域、換一份完全不相干的工作。


而是自己熟悉的業務內,給自己定了一個更高的目標。


想要在已經很好的領域,達到更好的時候;


千萬別坐以待斃。主動出擊,勝算大一些。


成年以後的我們都像一個超人,舒適區更像是我們的「安全區」。


安全區里,是我們想要守護的人和事。


舒適區是不需要打破的,站在前面守護它就好。


這個,是你的後盾,也是你的港灣。



擴大它,就像是在人生的路途上擁有了一輛房車;



走到哪裡都可以讓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