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擁有濃厚飲食文化的國度,歷史上稀鬆平常的邊角料都能成為烹飪中的「舌尖」美味。一些關於食物的小事波瀾不驚,卻真實又深刻地記錄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變遷。懷著「好好吃飯」的樸素願望,人們獲取食物的方式不斷演化,成為時代進步的一部分。
沒有貨幣單位的時候,古人如何交換食物?從原始的以物易物到網際網路時代的快遞外賣,囤購食物如何變遷?今天就跟著風物君一起,當一次歷史的旁觀者,去咂摸其中的萬種風情。
以物易物:南有雞毛換糖,北有雞蛋換鹽
以物易物是古老的交易方式,在文人墨客領域,以物易物則非常浪漫。
史上著名吃貨蘇東坡老哥,曾經吃到別人送的梭子蟹,驚為天蟹,一邊吃著半殼蟹黃和兩鉗蟹肉,一邊成全出「一詩換得兩尖團」的雅趣。連同他的好基友韓宗儒,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吃貨,常常拿著蘇老哥的手跡去換羊肉吃,搞得後人只要一提蘇東坡的字,就直接說成是「換羊書」。
就是它,把東坡老哥迷得團團轉。圖/圖蟲·創意
江南風流才子唐伯虎也是位能把嘴饞寫成小清新的高手。他曾居住蘇州桃花塢,自封桃花庵主,流傳頗廣的《桃花庵歌》中,一句「又折花枝當酒錢」令人心馳神往。桃花換酒,且不論桃花是否鮮美,酒是否醇香,單一個動作就足夠驚艷。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圖/圖蟲·創意
李白的五花馬千金裘換美酒,鄭板橋無意中的以畫換狗肉,無一不是以物易食的風雅趣事。
近現代的義烏商人,基本上都經歷過「雞毛換糖」的年代。
義烏當地人為了改善土壤,運用「塞秧根」技術,把家禽羽毛或者人畜毛髮混在糞便里做成有機肥,這種方法改良的土壤非常適合甘蔗生長,也就是紅糖的產量尤為突出。
義烏農民重走雞毛換糖路。圖/圖蟲·創意
搖著撥浪鼓的小販走街串巷,用紅糖和農戶交換雞毛,演化出「雞毛換糖,回家給娘」的俗語。這樣以物易食的行為盤活了義烏商業發展,也凝結了獨有的義商精神,直至今日,行走在義烏,還能看到一些店鋪命名為「雞毛換糖」「敲糖幫」。
在北方農村,雞蛋則是硬通貨,素有「雞蛋換鹽,兩不找錢」的規矩。雞蛋可以換鹽、小蔥、洋火、調料、作業本,總之日常用品幾乎都能換。
趕大集:中國民間自發形成的大型囤糧場所
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食物,民間還自發形成了一種風俗——歷史悠久且流行於全國的趕集。
趕集應當是北方的稱呼,南方會稱之為趕場、趕街、趕鬧子等等。十里八村兒的鄉親們聚集在一起做買賣,形成一個固定地點、固定周期,甚至固定攤位的大型購物趴。
每到趕集的日子,都是一場大型轟趴。圖/圖蟲·創意
集市上有很多不成文的說法,買東西要翹秤,翹得高高的就是實惠,否則就會流失顧客;賣貨的不能換攤子,每次趕集都在一個位置,原因一是怕熟客找不到,二是隨便換地盤有可能和別的賣家起衝突;熟客不能漲價,這也是買賣雙方形成的微妙默契。
看一個集市賣什麼吃的,就能認識一座城。
東北大集上,尤其愛出現凍梨、凍柿子、凍窩頭等凍品。其中凍魚是一景,尺把長的大魚豎著插在雪堆里,看上去相當壯觀。
左手凍梨,右手凍魚,東北走起!。圖/圖蟲·創意
北方中原的集市上,大多是麵食、滷肉、時令果蔬。也有一些特色食物,比如京津的咯吱片,一大片一大片地摞在一起;山東的大煎餅、饊子,現做現賣;河北一些鄉鎮集市常售賣一種叫「土裡蹦」的面點小食。
苗族在稻田中養魚,不僅是為了充分利用自然環境,也是一種有關民族歷史記憶的傳承。攝影/李長華 來源/
水鄉集市則以魚米為主,魚鮮打撈上來後,其實經濟價值相對更高,連同周邊的省城縣市也會聚集而來,挑選最新鮮肥美的魚蟹供應到大飯店裡去,故稱之為「蘇湖熟,天下足」。
遵義匯川農貿市場的辣椒攤位。圖/醬子
往西南走,集市裡的特色則更鮮明了。四川地區的集市中,用麻袋裝的調料,一排排擺滿街道兩旁;雲南大集上天然採摘的菌子、花朵,仿佛是一場大自然的盛宴。
廣州野味市集。圖/《中國之食文化》
上世紀80年代廣州的集市堪稱動物園,有一部中日合拍的紀錄片《中國之食文化》曾留下當時的影像,集市上隨處可見鷹、貓頭鷹、果子狸、猴子、貓,那時候,野味才是廣州大集的符號。
從小賣部到生鮮店,一部當代青年的購糧簡史
80後90後的青年們對於「趕集」的印象大概只存留在童年記憶中了,對他們來說,最初的「購糧」場所主要是小賣部,懷揣2塊錢能走出2萬的氣勢。
北冰洋是北京孩子的夏天,熟梨糕是天津娃的街頭風雲,沙士汽水把廣州仔變成社會人兒,糖瓜粘住了山東小小子調皮吵鬧的嘴…
小時候你在這裡偷偷地買過汽水喝嗎?圖/圖蟲·創意
進了千禧年,超市越來越多,小賣部只能籠絡小客人了,國營百貨商場也大規模改制、變遷。
起初大家是不太適應這種自選式的購糧方法,還記得家鄉最後一家百貨大樓關張時人們的失落,那種隔著櫃檯吆喝的熱鬧一下子就不見了,超市這個新物種也冷冷清清。隨著超市、商場一體化,愛熱鬧的人們又聚集起來了。
走,逛超市去。圖/圖蟲·創意
又過十來年,上網成了當代青年的生活主旋律,買吃的自然也就在網上解決了,某寶、外賣平台,隨便動動手指都能買到食物。食物獲取的方式在變化,但不變的是,下班回家,買菜燒飯,拿捏起了和父輩相似的柴米油鹽。
家有糧票,吃喝不愁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還隱藏著一個「食」代。
1955年開始,中國進入了一個長達30年、覆蓋2500個市縣的票證時代。你能想像到的日常物品,幾乎都要用票換,吃的有糧票、肉票、牛奶票、豆票、糕點票、油票、糖票,用的有肥皂票、水瓶票、板凳票、燈泡票、布票,類別複雜,而且還有全國通用、地區通用之分。
這樣的糧票你見過嗎?圖/圖蟲·創意
票證時代,物資嚴格分配,有錢也買不到食物,必須用票換,糧票多的才是土豪。好比那時候的牛奶,要用牛奶票換,而且還得是家裡有門路或者有老弱病的,才能有資格獲得定額奶票;誰家要是有張糕點票,那足夠羨煞旁人了,妥妥的奢侈品。
工分票,了解一下。圖/圖蟲·創意
一票一餐一人生,糧票的方寸之間,是一代人對命運和貧窮的反抗,也記錄了一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人們對於食物的選擇更加便捷和從容。
當996的年輕人忙碌一天終於回到自己的小窩時;當朋友們在一起聚會轟趴的時候;當在遠方的遊子想為生病的家人送飯時……他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打開餓了麼,外賣軟體的存在,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瓶頸,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滿足人們「好好吃飯」的願望。
城市車水馬龍,食物帶給內心溫暖慰藉。圖/視覺中國
在赤貧的年代,囤糧是溫飽的保證;而如今的囤糧,則更像冬天裡的儀式感。為喜歡的事情買單,犒勞努力的自己,為羞於表達的家人送一餐食物,和許久沒聯繫的朋友打個招呼。
願你,有糧,有愛,溫暖過冬。
雙11就要來了,
今年你「囤糧」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