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關鍵詞:「全員餓人」

2019-12-17   海享生活


近日,#全國超一億人不按時吃晚飯#登上微博熱搜。數據顯示,很多人吃飯不定時,晚飯不按時最為嚴重,超過1.02億人因各種原因無法按時吃晚飯,其中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長期不按時吃飯近750萬人。

數據來源:美團外賣《按時吃飯報告》

一日三餐,在父輩看來最為平常的事,到這屆年輕人這,太難了。不少網友感嘆,「何止晚飯,早飯和午飯也瞎吃。」

當代年輕人的真實吃飯狀況是:

「早上不吃飯,中午12點吃,晚上吃到撐。」

「早飯:起得早就吃。午飯:菜好吃就吃。晚飯:前兩餐沒吃就吃到撐死,吃了就少吃。」

「晚飯按不按時吃,取決於加不加班,加到啥時候,以及晚上回家的路況。」

「工作」or「健康」,成了數千萬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選擇題。

「好好吃飯」,對年輕人來說是種奢侈

數據顯示,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梯隊,北上深廣年輕人不按時吃飯問題最為嚴重,其中醫療工作者、網際網路從業者、新媒體運營、創業公司不按時吃飯的年輕人最多。

在年輕看來,「工作」和「吃飯」都是為了活著,兩者之間沒有優先級。但吃飯是為了工作,不工作就沒有飯吃,是必須面對的現實。

張哲是一枚網際網路公司程序猿,他對一日三餐的要求不高,能吃飽就行。

他的早餐全部來自於地鐵口的早餐攤,「包子、豆漿、油條、煎餅、早餐奶、茶葉蛋……雖然不太衛生,種類還算豐富。」

傳統中式早餐最大的特點在於——好吃。但事實上,從飲食構成的角度來看,傳統中式早餐並不健康。

知名健身博主曾在「不吃早餐到底有沒有危害」中提到,一個茶葉蛋6g蛋白質,賣的豆漿比水強不了太多,過油的麵食含有大量油脂……這樣,即便是吃了早餐,但吃的全是糖分和脂肪,蛋白質和纖維素少得可憐,只能果腹,談不上營養。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

早餐吃得隨意,午餐就儘量豐富些,張哲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點外賣。

點是點了,但什麼時候能吃上,全看老天賞臉。天氣好的時候10點半就能送來,不餓也得吃,不吃涼了;遇上大風雨雪降溫,眼巴巴等了倆小時,小哥還在路上……要做到『按時』吃太難了。」

外賣靠不住,泡麵來幫助。張哲和同事們的工位上長期囤著各種口味的泡麵。

「程序寫到關鍵,因為生理原因要中斷,是很痛苦的。這時桌邊有碗泡麵,冒著熱氣,散發著麻辣的鮮香。一邊噼里啪啦地敲代碼,一邊想著幾分鐘後就能吃面喝湯了……那滋味兒,比讓我吃米其林都爽。」

像張哲一樣「三餐瞎吃」的人不占少數。不是他們不想好好吃,有時候,真等不起一頓飯的時間。

90後田韻已經從事新媒體運營第五年。對於她來說,拿出一整塊時間吃飯太奢侈了。

「晚上要發的內容,當天中午才提需求,要改的內容也不多,五分之四吧。剛點的牛肉飯瞬間它就不香了,能有時間扒拉一口就不錯了,通常都是暴風吸入。」在準時交稿和好好吃飯之間,田韻總是毫不猶豫選擇前者。

中午吃得晚,晚上到了飯點就不想吃。「六點半下班,到家怎麼也八點了,拖一拖跟夜宵一起吃。」

跟田韻一樣的年輕人不占少數。數據顯示,21-22點,外賣平台迎來夜宵高峰,90及00後訂單占比超60%,燒烤、快餐、炸雞炸串、漢堡薯條、米粉最受歡迎。

「真得感謝外賣,在父母那個年代,錯過了飯點兒,只能下掛麵。現在的夜宵時間是種享受,做完一天的工作,不用擔心被打擾,看部電影,吃點東西,來個身體和靈魂的馬殺雞。」

這屆年輕人已經習慣於用犧牲「吃飯時間」來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對很多人來說,不按時吃飯,是種「解脫」

「按時吃飯」,應該因人而異

按時吃飯是幾點?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就拿晚飯來說,爺爺奶奶輩五點,父母輩六點,年輕人七點……對所謂的「一日三餐」和「最佳吃飯時間」,這屆年輕人有自己的觀點。

從事個體文玩經營的90後周婕每天只吃兩頓飯,中午十一點和晚上八點。這一時間安排,在媽媽看來是「作死」的節奏。

「晚上是客戶最集中諮詢的時候,睡覺至少凌晨一兩點。讓我跟我媽一樣六點就吃晚飯,剩下的漫漫長夜是對身體的折磨;而我早上十點才起床,七點起來吃個早飯,為了吃飯覺都不睡,無異於為了填坑而跳進另一個坑。」

事實上,人一天應該吃幾頓飯、什麼時間吃最合理,一直存在爭議。

在古代,一日三餐是有錢人的象徵。

圖片來源:《甄嬛傳》

在我國,三餐制在先秦戰國時期出現,但只限於富貴、王權之家。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到了隋唐時期才真正普及;在日本、英國,三餐制也是先在特權階層中出現,慢慢成為理所當然;到了現代,由於社會節奏越來越統一,工作量也加大了,三餐制才成為一種「習俗」。

然而,巴斯大學曾做過一組實驗,對33名受試者進行跟蹤調查,將他們分成吃兩餐和吃三餐的兩組。六周後發現,他們的血糖水平、血膽固醇和身體代謝率沒有差異。

從能量守恆定律來看,我們每天消耗的能量需要隨時補充,只要根據人體的需要,保證營養安排,合理的次數和合理的時間,就能夠達到健康的目的。

比如糖尿病人需要一日五餐,因為需要少吃多餐;勞動量很大的人,需要一日三餐;沒什麼運動的人,一日兩餐已經足夠。

而那些把「按時吃飯」上綱上線甚至精確到幾點,不在這個區間吃就容易引發各種疾病的說法,過於教條。事實上,引發疾病的不是幾點吃、吃幾頓,而是不規律進食

美國索爾克研究所調控生物學實驗室相關研究指出,有節奏的食物攝入驅動的全身信號,對肝臟代謝功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如果每天都在錯誤地、無規律時間進食,會導致節奏性基因表達無法同步,從而引發疾病。

其實所謂的「一日三餐」、「按時吃飯」是社會機制進化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質條件和社會行為的制約。一天吃幾頓飯、幾點吃都是因人而異,不應該被刻板化。

人的身體是有適應和調節功能的,它會去適應一個固定的生活節奏。那些長期兩餐或加餐的人,可能健康得很,而那些有時吃,有時不吃的人,健康才會出問題。

所以,所謂的「按時吃飯」其實是個偽命題,對身體有危害的是不規律地進食和混亂的生活節奏。

不規律生活,正在殺死數千萬年輕人

中國青年網調查顯示,近五成年輕人不能堅持按時吃飯,近半數人有過暴飲暴食,超四成人有偏食挑食習慣,超三成人飲食觀念為「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近八成人飯後不運動,近四成人因為飲食習慣曾患腸胃病。

不只是吃飯,加班、熬夜、生病、猝死,90後即將集體邁入而立之年,這些話題每天都被熱議。

有調查顯示,有近六成90後處於亞健康狀態,超三成90後五年內從未做過體檢。

「只要我不去醫院,我就是健康的。」

「要是查出身體有大問題,我接受不了。」

逃避可恥,但有用。很多年輕人一邊安慰自己,一邊給自己買保險。

有人說年輕人這種行為無異於本末倒置,生活不規律、飲食無節制,想掙錢的雄心,都是以犧牲健康為代價。

然而對於年輕人來說,快節奏的生活、巨大的工作壓力面前,講純健康就是「耍流氓」。

熬最晚的夜,敷最貴的面膜;可樂加枸杞,啤酒配黨參;蹦最嗨的迪,戴最厚的護膝;邊暴飲暴食,邊健胃消食……他們能做到的是盡最大努力好好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