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秋
很多人不理解抑鬱症的痛苦,認為他們是「懶惰、逃避、或者矯情、又或者是想多了!」
其實真不是這樣的,抑鬱症是一種心理問題上升到精神疾病的一種病症。按照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心境障礙」。而在精神科領域了,則稱之為「精神疾病。」
所以,抑鬱症絕不再是簡單的心理問題,更不是你眼中所認為的「懶惰、逃避、矯情、想多了、脆弱等等。」若是這樣認為的人,反倒對患者會形成更大的傷害與打擊。
尤其是患者家屬們,切勿不要再按照原來一貫以來的方式去對待一個患上抑鬱症的親人了,他們需要的關心和愛,絕不是你的追問和不理解的關心。他們要的其實不多,很簡單,就是希望家屬能真正理解他們的問題不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而是自我意識上無法去控制的精神疾病了。
當一個人的心理問題上升到抑鬱症層面,即:精神疾病的時候,那是凡人的我們無法去控制的消極、悲傷、難過、低落、想哭、脆弱的,而這些心境的產生,都是比較頑固的,且長時間的伴隨著我們,以至於令我們仿佛陷入到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裡一樣。
因為這是由於我們長期的緊張壓抑、悲傷,導致大腦神經遞質的失衡,進而發生了紊亂,在這種情況下,一是我們的心境本來就已經很惡劣了;二是大腦神經遞質的失衡紊亂、缺少,那麼在這兩者的夾擊之下,人根本就無法去左右自己的情緒和心境了。
這也是為什麼,患上抑鬱症的人如此痛苦,痛苦的根源在於思維和心境已經被大腦神經遞質所左右,而神經遞質的失衡,又加重了我們低落糟糕的心情,這就如同形成了一個死循環——惡性循環。反反覆復,除了痛苦還是痛苦,以至於有些痛苦的抑鬱症患者,因太過於絕望和痛苦到生無可戀,而一時失理智選擇了輕生。
所以,當我們知道這一些抑鬱症的常識之後,能夠真正去做到換位思考,理解抑鬱症患者的處境,那麼在陪伴上的言語和行為,則儘量用徵求和迎合的方式去交流溝通,也儘可能地避免直接刺激到他們的語言和行為,且凡事以溫和的態度去對待他們,那麼如此一來,才能把傷害降到最低。
「我們都知道抑鬱症人實在是太敏感了,但是他們又希望他人把他們當成正常人一樣看待,而不是當作一個真正的病人。雖然他們也知道自己確實是有病了,但是由於患者有病恥感,礙於自尊和面子,還是希望他人以一種尊重且舒服但又不刻意去偽裝的態度,去對待他們。」
以上,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不要過於把他們當另類,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多些體諒和理解他們,甚至減少他們的工作量,以這種細雨潤無聲的方式去關心他們,他們是非常樂見別人以這樣的方式去照顧他們的。這樣的關懷,又可以讓他們看見自己確實有著不失一個正常人的行為能力,從而降低了自我的自卑感和無價值感。
而這樣的陪護與關心,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也是最需要的,因為這樣一來,自己既得到了尊重和理解,又展現了自己確實還是一個正常人的樣子,這無疑會給他們建立了強大的信心和創造了利於恢復的一種良好的陪護環境與氛圍;且也會大大地消除他們腦海中的病恥感思維與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的各種擔憂。
而家屬們在陪護他們的時候,我常常看到有些家屬因為過於著急了,而逼得他們的心情更加糟糕了。曾經就有來訪者和我抱怨說:「因為父母不理解他,總要他去做這個做那個,其實自己那時身體是非常虛弱的,只想睡覺,但是父母覺得自己這樣會頹廢下去,把我的問題想得很是糟糕,然後他們就失去了理性。每每他們一想到這個問題時,就猶如失去溫度的人一樣,在我耳朵邊不停地嘮叨,建議我去運動和外出走走,或者去做做心理諮詢等等。事實上,不是我不去做,而是那時症狀確實很折磨人,已經沒有任何心思去行使了,且我也知道自己問題,或許休息一段時間就好了。可是父母們偏偏連給我休息喘氣的空間都不給,逼得我病情越來越嚴重了,但是自己反抗他們,又根本聽不進去!所以一度把我的病情逼到了極點,唉!跟這樣迂腐的父母生活真的很累!」
「患上抑鬱症的我們並不是不想好,而是有症狀來臨時或者症狀在伴隨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自我的時間與空間來過度一下,休息一下,時間可能會很長,但是只要父母們在這段時間不要給我們太多的要求就好!同時引導我們科學地去治療,然後適當的嘮叨建議我們去運動運動就好,平時不建議父母總盯著我們的問題不放,只要我們不出現過分的行為,那麼還是請以默默地方式來陪伴我們較為妥當些。因為我們還是清醒的,有理性的,前提在於家屬們真的不要過於著急了,好起來是肯定的,更多的時候我們把康復都交給時間來療愈吧!」這段發自內心的告白,是很多患者內心想說的話!
因為,抑鬱症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好的事情,沒有半年以上,是很難走出來的,家屬們要耐住性子,陪著我們慢慢療愈,走過了一定的時間段,那麼那個生龍活虎的親人,又會再次回到你們身邊的。
更多陪伴知識,請閱讀學習專欄《家屬如何幫助抑鬱症患者度過難關?》
良好地陪伴有利於焦慮抑鬱症患者或者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更順利的康復!陪伴專欄,家屬們的寶典!如今全網已經幫助了上千個家庭了!點擊就可以學習全套30節陪伴指引了,助家屬們更快掌握方法方式!
有一句話說得好,「家庭不是用來計較對與錯的地方,而是包容和理解!情感體驗的場所。論對錯,計較的家庭都是氣氛不好的,烏煙瘴氣的!」不是嗎?來學習吧!
-end-
作者簡介
阿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知名情感導師、知名情感心理學作家、身心靈健康傳播者;著有新書《走出心魔》一本療愈焦慮抑鬱的靈魂書籍,同時它也是一本指引家屬如何幫助患者走出困境的書籍。推薦你學習、療愈!願早日走出黑暗!學習是獲得成長最快且最廉價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