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了粽子沒吃,媽媽把家裡「砸」了,是娃自私還是大人反應過激?

2022-07-14     孕育島

原標題:剝了粽子沒吃,媽媽把家裡「砸」了,是娃自私還是大人反應過激?

愛惜糧食」一直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小父母和老師都會教育我們不能浪費食物,自己的飯一定要吃乾淨。不過現在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這樣的品德,甚至有的孩子更是把「浪費」當成了常態。

孩子剝了三個粽子沒吃,媽媽一氣之下把家「砸」了

最近,網絡上關於「三個粽子」的話題持續發酵,引起了網友們的爭執。最開始投稿的是家裡的孩子,秉著吐槽的心態,把這件事發到了網上。

原來,孩子家裡有老人送來的粽子,因為自己從小就喜歡吃肉餡和蛋黃餡的,不喜歡吃其他餡的,而在把粽子煮熟後,一連著剝開三個粽子都不是自己喜歡吃的口味,於是便把剝開的粽子放在了一邊,自己選擇吃其他的東西。

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自己媽媽回來後,看到盤子裡的被剝開卻沒有吃的粽子,上前詢問原因,而孩子的回答是「不好吃不想吃」。瞬間媽媽就十分生氣,憤怒地把碗和盤子都砸碎了,就連鍋里煮的粥也一起打翻,並怒斥孩子:不好吃那就別吃了。

究竟是孩子不懂得感恩,還是媽媽反應過度?

孩子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就是沒吃粽子,媽媽就可以發這麼大的脾氣,自己實在不理解媽媽為啥這麼生氣,於是便把這件事發到了網上,想吐槽下,並問問大家,這件事至於發這麼大的火氣嗎?

這件事一經發出,網友們紛紛站隊,有的支持孩子,覺得區區小事,何以至此;有的網友則是戰隊媽媽,理解她的憤怒,並非全部都是因為浪費食物,更是的則是為孩子自私的態度感到心寒。

在家庭生活的這個整體中,因為孩子的先天優勢,所以在後天成長中,總是會額外得到很多偏愛。好的東西總是自己要享受的,不喜歡的東西可以果斷不要,畢竟會有大人幫助 處理。

這樣任性行為的背後,往往是父母過分的包容。對於食物,三個粽子雖然不值錢,但也是老人一個一個包出來。即使不喜歡吃就不要隨意剝開,而剝開就一定要吃掉,這也是有禮貌的最基本表現。

對於大人,孩子喜歡吃肉粽和蛋黃粽,所以想的都是要先滿足自己,那麼父母是不是也喜歡相同的口味呢?孩子不僅沒過問父母,反而把不喜歡的口味隨意丟棄,這樣滿不在乎的態度,才是讓媽媽發脾氣的最終導火索。

所以說,孩子拆開粽子不吃,在浪費食物的同時,也讓媽媽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心寒,自然就會採取一些措施來發泄了。

家長們普遍發現:孩子越長大越「自私」

生活中,大人總是習慣把最好的都先給孩子,卻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只會給孩子一種錯覺:最好的東西只能自己享受,剩下的才是其他人的。

還記得在小島家娃在3歲的時候,一天晚上突然給我拿過來一根香蕉,我還沒從感動的情緒中反應過來,孩子就指著香蕉頂端的一部分說:媽媽,你吃這個壞的,剩下的我吃。

我這才發現,香蕉的頂部確實有些發黑了,瞬間就不高興了,反問道:為什麼要給媽媽吃壞的呢?而孩子卻十分自然地回答道:因為奶奶說壞的要給大人吃,我吃的話會拉肚子。

可見在孩子的意識中,「壞東西給大人吃」是一種理所應當的行為,但實際上,大人真的只能吃壞的東西嗎?這樣的事情很多媽媽都有遇到過,吃飯時好菜要先給孩子夾,掉在桌子上的食物直接就夾到了大人的飯碗里,於是很多媽媽開始意識到:孩子真的是越長大越自私了。

父母看似無私偉大的付出,其實是錯誤的教育方式

生活中的很多父母,都會捨得給孩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即使自己省吃儉用,也要保證孩子得到充分的滿足和偏愛。不過孩子在得到如此優待的同時,是不是也不應該忘記要珍惜這份愛呢?

在孩子心目中,父母似乎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存在,所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父母給予的各種優待。不過父母也同樣被愛,當一個孩子懂得對父母付出愛意的時候,高興的不僅僅是父母,孩子也會覺得很幸福。

所以說,父母看似無私付出的愛,其實對孩子是錯誤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學會「愛」與「被愛」,才是最完整的教育。

今日話題:你覺得「三個粽子」這件事,究竟孰是孰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f5cdebcd0002edc0dba3c19759051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