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橘子
5個月的時間,蓮花味精和自嗨鍋的結局走向了「一別兩寬」。對當下的自嗨鍋而言,這無異於「雪上加霜」。
和3月28日披露收購意向時相同,蓮花味精對自嗨鍋的「終止收購」還是由一紙公告來「昭告天下」。簡單說,就是「沒談攏,黃了」。
至於原因,8月28日,蓮花味精的公告顯示,「自各方對收購事項達成初步意向後,公司委託中介機構對標的公司進行盡職調查、審計、評估等工作,期間公司與交易對方及標的公司主要股東進行了溝通磋商,因最終未能就收購事項達成共識,無法簽署正式投資協議。」
只是,「背後的細節,大概只有老闆知道。」一接近自嗨鍋的行業人士對快消君說。
在他看來,就當下的自嗨鍋而言,蓮花味精「不敢要」。蓮花味精的生存現狀本就沒有多好,如果要選擇一個「同行者」,那自然是對其未來的發展、業績有提升、有加持的,可如今的自嗨鍋不是一般麻煩。
以一個之前業績還不錯的省級區域市場為例,「疫情結束前,其每月的業績有二百多萬。年後就開始出現下滑,直至出現斷崖式下滑,從年前的一百多萬掉到一半。」一知情人士向快消君透露。另一個「佐證」是,「今年6·18期間,自嗨鍋備了三千萬的貨,實際只銷售了4百萬左右。」
據他推測,這個此前能實現年銷售3000萬的省級市場,2023年可能無法破千萬。
另外,自嗨鍋上海銷售總部的解散、退守重慶,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了。不論官方怎麼「美化」,實際上是在收縮。而這個收縮戰略,至今還在進行。
8月初,在蓮花味精的公告未發布之前,自嗨鍋的經銷商們收到了一紙通知,核心內容是變更打款帳戶,理由是:「為了業務發展需要,為了促進在重慶當地建立更好的合作關係,提高效率改善體驗……」
可在前述知情人士看來,這通知的「背面」,是自嗨鍋的進一步收縮——關閉一些公司,減員增效、節約成本。
而導致業績出現如此大幅度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公司戰略出現失誤,本來主力產品是自熱飯和自熱火鍋系列,現在改沖泡麵;疫情後客戶動銷困難,閉戶嚴重,現在主力渠道是零食連鎖和CVS(便利店渠道);5月份招攬了競品的一個高管,先是漲價後又偷偷降價……政策也是變來變去的,好得了?」一位自嗨鍋的前員工表示。
還是以前述省級區域市場為例,「該市場近70家經銷商,每月能有迴轉的不足10家,產品的動銷情況,可想而知。」
雖然市場回暖不如預期,再加之方便食品在放開後,已不再是消費者的「剛需」,在此基礎上疊加疫情期間的囤貨,市場需求已經疲軟到了一定程度。可為了「開源節流」,自嗨鍋的管理開始變得沒有章法——一天5次卡;出差自駕來回沒100公里不報油費;限制出差;任務按翻一番考核,拿不到一分錢績效工資;人員流動性大……
「就這個發展現狀,蓮花味精敢要嗎?」前述知情人士反問。
就其掌握的情況,如今,自嗨鍋的工作人員已經從高峰時期的四百多,銳減至一百五左右;總部的財務、人事己撤;每個省按考核指標保3人左右……
一定程度上,自嗨鍋的當下已陷入惡性循環的泥潭。而其今年的業績,距離其高峰時期的年銷售8億,「可能不僅僅是攔腰斬……」
猶記得,2021年,自嗨鍋的蔡紅亮還為自嗨鍋描繪了一個千億級規模的藍圖,可如今,錯過了蓮花味精的自嗨鍋,還能依靠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