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喚醒沉睡的文化街區?
以下文章來源於匠山行記 ,作者匠山
"
喚醒沉睡的歷史街區
近二十年,中國的城市化過程迅猛發展。現在,城市的發展重心已經從增量轉向存量,城市發展要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修復。
在2023年上海「街巷·再生」青年建築設計競賽中,競賽要求著重於三個方面:
1 基於上海街巷,挖掘城市的活力。
2 著眼城市更新,探索里弄變遷。
3 聚焦當下,激發生活方式新浪潮。
活動提倡通過建築、規劃、城市設計、景觀、藝術等,探討城市更新的全新可能。
而越來越多的此類歷史街區更新競賽和話題也正引發著我們對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的全新考量:
城市歷史街區的更新到底需要我們考慮什麼?
01
遺落於歷史街巷的市井氣
歷史文化街區是具有一定保護身份的城市區域,是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並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鎮、街道、村莊。
2017深雙主展場 - 南頭古城
而歷史街區中的市井氣息成為了越來越多媒體呼籲的瀕危文化,人們活在鋼筋水泥的世界裡少了精神的歸屬。
上海泰康路田子坊歷史街區
所以在如今時代的發展下,越來越多人希望回歸歷史時代,追憶過往的歷史文化,所以對於歷史街區的更新與保護成為了當今熱潮,歷史街區更新越來越活躍。
福州蒼霞「海月江潮」歷史街區
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是以具有保護意義、承載不同歷史時期文化價值的城市、村鎮等復合型、活態遺產為主體和依託。
而建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目的是在城鄉建設中全面保護好中國古代、近現代歷史文化遺產和當代重要建設成果。
02
歷史街區的更新重塑
深圳南頭古城
深圳南頭古城鳥瞰
深圳一直在有意無意間被塑造為一個只有短短30幾年歷史的年輕城市,直至今天,一個「小漁村」一夜間演變成現代大都市的神話,仍然充斥著主流媒體和大眾的想像。
深圳南頭古城鳥瞰
與此同時,多年來,一個憑空出世、沒有歷史記憶、缺乏文化滋養的經濟特區形象也如咒語般如影隨形。
事實上,位於今天深圳中心區域的南頭古城有著始於晉代的1700餘年的建城史,近百年間,古城不斷消退而村莊不斷膨脹。
2016年初開始的南頭保護與更新項目中認為只有尊重和保護歷史原真性,才能塑造一個本土文化歷久彌新的城市歷史文化街區。
經過全面考量,最終為南頭古城保護更新提出了以介入實施為導向、由點及面漸進式激活、以文化活動促進古城復興的發展模式。
南頭古城設計理念軸測圖
之後設計者以策展人的身份引介「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藉此契機開啟南頭古城再生計劃。
古城由北向南分為A工廠區、B十字街、C南城門、D古建築組團、E春景街5個展區;2017「深雙」作為一次城市介入與古城更新計劃的深度合體,為古城量身定製,並將其巧妙銜接。
017深雙展場改造地圖
1.報德廣場:重塑古城中心
報德廣場處於古城十字街(B區)中心,廣場水磨石地面的籃球場,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為南頭公社的打穀場,設計中將廣場邊上兩棟臨時商用鐵皮屋改建為社區公共活動空間。
十字街片區軸測圖
十字街片區改造前
十字街片區改造後
2.創意工廠與集市廣場
上世紀八十年代,深圳農村大量興建工廠出租,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時也帶來了
就業機會。南頭工廠建築面積1.4萬餘平方米,被用作本屆雙年展主展區。
主展場軸測圖
廠房區
展場內部
3.「大家樂舞台」:變身開放式小劇場
在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快速工業化進程中,為滿足年輕人業餘文化生活舉城興建的 「大家樂舞台」,見證了深圳的早期打工文化。
作為雙年展實質性介入城市改造的成果,大家樂舞台多種新的使用方式,也將延續至展覽結束後的居民日常生活之中。
大家樂舞台軸測圖
大家樂舞台
南頭古城多樣的空間類型——廠房、街道、廣場、居民樓、歷史建築和公園——成為最佳展覽場地。
而這一系列空間的改造、藝術作品與活動的介入,則為南頭古城再生和城中村改造提供了一次另類實驗的契機。
福州蒼霞歷史街區
福州蒼霞歷史街區
作為百年前舟楫往來、包羅萬象的通商口岸,福州蒼霞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著眼於傳承其獨一無二的「碼頭精神」文脈。
蒼霞的街巷自下而上生長變化,經過百年發展,整體的街巷體系與空間尺度延續下來,無論是交通活躍度還是地區可達性都十分可觀。
福州蒼霞歷史街區改造總圖
在本次保護與更新的方案中,提取了原有空間形態和尺度,並延伸新的毛細血管街巷。織補網絡肌理、傳承街巷脈絡,使得其空間的商業適用性得到了傳承和提升,讓這片區域被充分激活。
在繼承原有空間形態的背景下,本項目提供了更多小巷,在結構上修補了街道網絡。因此,可以大大提高商業活動的空間適應性,以幫助該地區繁榮發展。
首開區南側和西南角更新前後對比
首開區南側和西南角更新前後對比
中平路夜間街景
中平路日間街景
蒼霞的人文百態、階層多元彰顯了它的包容性,空間形態也呈現多樣化發展。柴欄厝、院落、校舍、倉庫、店鋪、教堂等各類建築空間散布其中,拼貼成一副多彩而繁榮的社區景象。
街道立面拼貼
街道立面拼貼
業態拼貼
蒼霞所積澱的文化本就是不同時代新舊共生的交疊。
用"城市拼貼"手法來處理新舊建築的空間關係。
既非強調結果的"現代化街區",也非追溯源頭的"古建保護區",而是通過富有時代感的重組整合,讓城市的歷史結構參與到當下與未來的城市發展中。
新建首開區(左)與蒼霞基督教堂(右)
中平路87號(左)與新建首開區(右)
蒼霞地區所保留下來的時間跨度非常長、階層跨度非常大的街區風貌,在福州市的歷史文化軸線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歷史資源。
一方面,修復項目保護了蒼霞的歷史資源,延續蒼霞的文脈;另一方面,改善了蒼霞地塊的生活品質,使其適應福州城市的持續發展。
上海市泰康路田子坊
與前面兩個歷史街區更新模式不同的則是位於上海泰康路的田子坊。
田子坊南邊的泰康路是在1926年法租界擴展時所建,當時叫賈西義路。而田子坊所在的區域是洋人區、華人居住區、市政設施集中區及邊緣工廠區的交會之處。
曾經看到過的對田子坊更新模式分析的文章中有很有趣的點寫道:
田子坊背後有著五種神秘力量,首先是藝術家的貢獻;其次是到田子坊來做夢的、各路的創業者;
然後是向外出租轉售的原住民;還有提升田子坊知名度引起話題量的學問家;
最後便是發起以弄堂文化為導向的舊區改造的田子坊當地街道主政官員。
田子坊是將一個舊里空間做成了新的創意產業和時尚消費的空間,在城市開發中,空間被當作商品和資源,從而發生了對空間的爭奪。因為爭奪而產生矛盾最終導致結果出現。
可如今我們在短視頻平台搜索「田子坊」,卻可以發現這些關鍵詞句:「100元吃垮田子坊」、「上海必去打卡地」、「來上海不要只知道去南京路了」……
這些視頻里重複著「高顏值」但本質雞肋的商品,極易讓人聯想起其他景點雷同的購物體驗。
隨著田子坊作為藝術創意地標逐漸為人所知,客流量迅速增長,商機隨之而來,租金飛漲。
一些藝術家、工作室選擇離開,而利潤較高的商業,尤其是餐飲業則可以較好地存活。
因此,因藝術和創意產業聞名的田子坊逐步轉為精品小店、酒吧、咖啡館林立的休閒娛樂產業集聚地。
曾經炙手可熱的文藝街區,如今變成如此,藝術氣息還在但卻沒了當時的初衷,甚至於全國各地隨處可見此類的「文化藝術街」。
此類現象層出不窮,真正引發了「何為歷史街區更新」「歷史街區更新的深度思考」等等問題。
我們真的需要的是這樣的創意歷史街區嗎?
03
如何更新歷史街區
圖源自小紅書
「我們以往對於旅遊的理解是自己向外界敞開,去了解一個城市。而今天,這已經不重要了。這些地方的功能、價值就在於它適合拍照。它襯托出了置身其中完美的我,或者說我想看到的我。」
圖源自小紅書
「至於它的歷史脈絡,跟這個城市裡的人的日常生活之間是什麼關係,大家並不關心。」 而一個人如果關心歷史和人文,則可能因為地點的網紅性質而繞開它。
因為一個地點的網紅化,我們可能失去了怎樣的城市體驗?
透過皮囊,如何觸及到真實具體的人?
如何與「消失的附近」產生更加深刻的聯結?
圖源自小紅書
回歸到上海青年建築競賽的題目要求關鍵詞中:
1創新——激活城市公共空間,再造城市鮮活生活
2 復興——延續上海街巷肌理,連結國際都市范兒
3 星火——演繹新時代魔都魅力,喚醒里弄煙火氣
所以深刻的歷史街區更新需要的其實遠遠不止如此,反而需要我們深的思考。
參考資料:
「學習」歷史文化街區如何更新?_保護 (sohu.com)
走進田子坊,與「網紅」敘事的對抗-虎嗅網 (huxiu.com)
城市策展與更新:深圳南頭古城改造 / 都市實踐 – 有方 (archiposition.com)
滄霞改造項目由君德建築事務所承建 - 谷德設計網 (gooood.cn)
這個福州老街改造,如何連獲四個建築大獎?| 【青年建築】對話JUND_蒼霞 (sohu.com)
編輯 李婧博
責編 楊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