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酒菜有講究,「五德」兼具更完美!

2022-10-11     觀歌觀舞

原標題:下酒菜有講究,「五德」兼具更完美!

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下酒」這個概念的?大概從有酒那年就有。

但是古人畢竟物資匱乏,在唐宋以前,酒既不美,菜亦不精,加上那會還沒有爆炒的條件,所以大多食材都是蒸煮,這是不大好下酒的。

下酒一詞,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說鯉魚脯「過飯下酒,極是珍美」。

把鯉魚風乾、晾曬,製成可以撕扯的魚脯,這本是尋常人家的做法,在物質並不十分豐富,烹調技術尚未升級的年代,已是十分講究。

到了唐宋,下酒成了日常需求,《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花樣繁多的下酒菜。比如,「小酒店,亦賣下酒,如煎魚……血羹之類。」

當時的下酒菜不僅多,而且分了等級,既有給達官貴人準備的上等菜肴,也有街頭酒徒喜歡的零嘴小食。

然而,無論怎麼劃分,一道合格適口的下酒菜都離不開五種特性,愛酒人士將其總結為「酒菜五德」——濃重、香烈、嚼頭、體量和溫度

01

濃 重

即便是一盤素淡的毛豆或黃瓜,也要以五香或蒜香調味。只因吃喝之道,貴在調和。

因為有的酒香味複雜,口感厚重,所以下酒菜就需要更「有味兒」來增添品飲的體驗,倘若用清淡微妙的滋味來配合,難免落得個明珠暗投的效果。

02

香 烈

下酒菜的香多半來自脂肪。大酒配大肉,小酒配花生。動植物身上最「熱烈」的部分入了口,幸福感頓時滿溢。歐美國家以奶酪配紅酒,哪怕是一口臭奶酪,也是異香撲鼻,自有一番妙趣。

03

嚼 頭

喝酒的人多半圖個「起勁兒」,酒已經很給勁兒了,酒菜就不能遜色三分,口感是最為直接的體驗——艮、脆、緊緻、彈牙……總之要不易得,有趣味。

所以,一切筋頭巴腦的,油酥的、脆皮的都是酒席不可多得的美味,哪怕是清炒的蝦仁,也占了一個「Q彈」方可入圍。

04

體 量

下酒菜不比「硬菜」,三口兩口便把肚子填滿,容不下酒了,則不合格。

下酒菜的體量一定要小,醬牛肉也要切成小塊,細嚼慢咽才入味。像花生米、鴨脖、豬頭肉、涼拌皮蛋等等上不了大席台面的小菜,卻是酒桌上的「常勝將軍」。

05

溫 度

下酒菜不能太燙,除非是喝冰啤酒配烤串,否則烈酒配滾燙的食物,就真是活受罪了。

很多熱菜也並非不好,只因喝酒的時間長,熱菜冷卻,味道打折,再吃也顯得有些敗興。

當然,五德兼具的酒菜極為難得,只具其一即可佐酒,倘若能占二三樣,就已經是不可多得了。歸根結底,在我看來,有一瓶好酒才是硬道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cb29342c4bf9846c327143448943a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