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延安:育強「果」鏈 以「特」爭先

2023-07-18     延安發布

原標題:陝西延安:育強「果」鏈 以「特」爭先

盛夏的陝北高原,山川披綠惹人醉,其中最令人心醉的當屬點綴在山峁中的一片片蘋果園。「地還是那塊地,過去是『土裡刨食』,靠天吃飯;現在是『點果成金』,蘋果樹成了『搖錢樹』。」說起這些年的變化,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果農劉潤喜喜上眉梢。

去年,劉潤喜家16畝果園收了7萬多斤蘋果,純收入20多萬元。「我以前只種些玉米和土豆,一年收入不到1萬元。」目前,南溝村的蘋果種植已從當初的幾棵樹發展到3000多畝,銷往北京、上海等40多個城市。全村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5年的4653元增長到2022年的1.98萬元。

南溝村不會忘記,2022年10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南溝村果園,詳細詢問蘋果種植技術、採摘方法、品種質量、銷售價格、村民收入,他指出:「大力發展蘋果種植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最好的、最合適的產業,大有前途。」

一顆小蘋果催生出了一個富民大產業!現如今,延安蘋果種植面積約占全省1/3、全國1/9、世界1/20。全市有近100萬從業人員、80萬農民從事相關產業。蘋果產業已成為延安市覆蓋面最廣、持續效益最好、對農民增收貢獻最大的特色產業。

做好「土」字文章

咬上一口延安蘋果,脆甜多汁,沁人心脾。延安蘋果好吃,得益於優越的自然條件。延安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核心地帶,符合生產優質蘋果的7項氣象指標,是公認的蘋果最佳優生區,具備產業發展優質資源稟賦。

天時地利,貴在人和。「解決溫飽後,延安老區人民像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希望通過選擇一個適合當地的產業富裕起來,而蘋果產業正順應了這一迫切意願。」延安市果業中心主任路樹國說。

用好一方水土,做好「土」字文章。改革開放以來,延安立足資源優勢,堅持把蘋果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主導產業,一任接著一任干,一級帶著一級抓,持續發力、堅定不移走小蘋果大產業脫貧之路。

種下蘋果樹簡單,而長成「搖錢樹」並不容易。「花期凍害是蘋果豐收路上的第一道關卡。」今年67歲的南溝村果農趙永東說,「春夏之交正值蘋果花期,黃土高原氣候變化比較大,遇上凍害,就會大面積減產。」

為解決黃土高原蘋果凍害問題,延安一代代農技員因地制宜展開探索,總結出科學防凍技術方案:挖熏煙坑、配移動桶……每當倒春寒來臨,全市幹部群眾迅速行動,上山進園充當「護花使者」,連夜奮戰在防凍保花第一線。

春季「護花」,夏秋「護果」。「冰雹」是蘋果豐收的又一「攔路虎」。走進洛川縣金盆村村民周延鵬的果園,這裡整齊劃一的防雹網遠遠望去就像給果園穿上「護彈衣」。「縣裡政策鼓勵每畝補貼1000元物資,有了防雹網夏天晚上能睡個好覺了。」周延鵬說。在洛川,近8萬畝果園搭建起防雹網,覆蓋縣域各個冰雹帶。

在做好防災減災的同時,延安積極發展農業保險,讓果農再吃一顆「定心丸」。去年,全市將64個鄉鎮的蘋果種植區定為重點保護區,蘋果每畝最高可賠付3000元。

蘋果產業讓延安果農挑上了「金扁擔」。「因為蘋果,村民生活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寶塔區川口鎮劉渠村果農王斌去年25畝果園純收入達到32萬元。2022年,延安蘋果產業綜合產值達445.5億元,其中鮮果產值達241億元,果農人均鮮果產值達3.1萬元。

政策科技雙助力

延安蘋果,特色鮮明,因特而興。

「放在中國蘋果產業大格局中看,可以用『剛剛好』來描述延安蘋果。」路樹國說,「從位置上講,延安地處中國蘋果產業中間地帶、核心區域,融合了東部和西部蘋果的優點;從風味上說,水分、甜度等指標恰到好處,可以說延安蘋果不是單打冠軍,而是綜合冠軍。」

為了讓特色更「特」,延安推行以提升果業品質為核心的「果業革命」,不斷推動蘋果產業大提升、大發展。

近年來,延安市針對果園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創新栽培方式,探索出一套蘋果密植高質高效栽培模式,簡稱「3332」模式,即三強樹勢,選擇強根系、強幹性、強萌芽並重的蘋果品種和砧木建園;三肥匹配,通過增施有機肥、配方施肥、豆菜輪茬等提高果園土壤肥力和有機質含量;三項管理,通過早拉枝、強拉枝、多留枝強化樹體管理,促進早成型、早成花,提高效益;兩法蓄水,採用地布覆蓋與坑施肥水相結合的辦法蓄水保墒,提高自然降水和水肥利用效率。

該技術省工省力、豐產穩產、高質高效,是提高陝西黃土高原蘋果產量和質量的一大創新。目前,全市矮化密植蘋果面積達72.9萬畝,每畝效益是喬化果園的兩倍以上。

種植有了升級版,口味也在更新換代。借力新技術,優化種植結構,新優品種圈粉無數。

紅色的富士、黃色的瑞雪、綠色的澳洲青苹……依託「院校+試驗站+基層服務機構」體系,越來越多適生優生品種在黃土地「安家」。像這樣的蘋果新品種,洛川已儲備了600多個。

經過多年發展,蘋果已是延安「最好的、最合適的」產業。2012年至2022年,延安蘋果種植面積從315.4萬畝增至331.6萬畝,產量從260萬噸增至431萬噸,產量增速明顯快於種植面積增速。靠著蘋果產業,10年間全市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5250元提高到15237元。

念活「產業經」

每到秋季,從延安最南邊的洛川縣到北邊的延川縣,處處都是蘋果豐收的圖景。紅彤彤的蘋果連在一起,宛若為黃土高原「裹」上了一條「紅圍巾」。

蘋果種得好,但如何賣得俏?

走進陝西頂端果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從冷庫出庫的蘋果被源源不斷輸送進智能選果線,先對蘋果色澤、形狀、尺寸等外在品質篩選,接著對糖度、硬度等內在品質分級歸類。「『內外科』全面體檢,再做個『CT』,智能化分級,個性化下單,全程冷鏈精準銷售,讓好蘋果賣出好價錢。」公司負責人說。

「建冷庫,錯季銷售;精分選,品牌銷售;強冷鏈,電商銷售。」這是延安「小蘋果」精準對接「大市場」的答案。

近年來,延安瞄準產業鏈後端做文章,不斷延伸產業鏈,讓延安蘋果從「賣一季」到「賣四季」,從「論堆賣」到「論個賣」。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4.0智能選果線105條;冷氣調貯能達到162.8萬噸,基本實現了周年供應;配置冷藏運輸車115輛,單次冷運能力2827噸。發展果業企業1237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18家;建成果品交易集散市場71個。延安蘋果、洛川蘋果的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蘋果質量追溯全覆蓋。

在產業鏈前端,相關配套產業也在蓬勃發展。目前,果網、果袋、紙箱、有機肥等關聯產業企業達到141家,年產值超10億元。

在延安,不僅一年四季能吃上新鮮的蘋果,更長出許多「增值芽」。洛川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開發了3個系列25款產品。「蘋果也能華麗『變身』,去年光果醋就收入了1289萬元。」公司市場總監葉榮偉說。

圍繞一顆小蘋果,延安在做好一產、二產的同時,還打出農文旅「融合牌」。去年,全市開展果樹認養26.97萬株,建成蘋果旅遊觀光園區46個,吸引遊客170萬人次。從品嘗到觀賞、體驗,蘋果功能被開發、價值實現躍升,村集體和農民收入也隨之提升。

「下一步,我們要用全產業鏈思維引領蘋果產業化發展,加快補鏈、延鏈、壯鏈、強鏈,促進全要素集聚、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路樹國說。(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胡明寶 高楊)

來源:延安新聞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bde12209991c68efaf64fe2495292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