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熱點」
11.7-11.13
在這裡
看全球航空
10月底,波音公司公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業績數據。來自該公司的防務、太空和安全業務部門(下文簡稱「防務部門」)的一組數據備受關註:持續虧損9.24億美元。
雖然從金額上來看,對比去年同期的近28億美元虧損來說已是「向好」了,但資本市場和媒體的普遍反映是「波音公司防務部門想要扭虧為盈顯然要比高管們最初預期的更為困難」。
波音公司CEO戴夫·卡爾霍恩(Dave Calhoun)也對防務部門的業績改善速度表達了不滿,但表示該部門業績有望在未來兩三年內看到改善。
部門整合之後
波音防務業務依然虧損
波音公司防務部門的虧損已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因此,在2022年3月,波音公司決定任命高管泰德·科爾伯特(Ted Colbert)來負責該部門的整合重組,將8個業務板塊合併為4個。但目前來看,這番調整並未讓該部門業績重回正軌。
對於第三季度防務部門的虧損,波音公司給出的進一步說明是:在一直虧損的「空軍一號」VC-25B項目上再損失4.82億美元,此前從未虧損過的某一衛星項目虧損3.15億美元,以及還有為美國海軍打造的MQ-25「黃貂魚」無人加油機項目有7100萬美元損失。
至於造成這個項目虧損的原因,則設計工程變更、「勞動力不穩定」造成的製造成本增加、供應商談判問題、履行生命周期承諾所帶來的成本增加等。
不過這些官方說法,在外界看來,根源依然在於當前波音防務業務上長期存在的「系統性」問題——「固定價格」(firm fixed-price,FFP)合同,「過去10年中該公司出價過低的固定價格合同。」
利弊得失
出價過低的固定價格合同
根據固定價格合同,波音公司和五角大樓在合同簽署後,後續執行當中發生的一切預算超支情況,五角大樓均無需向波音支付超過承諾價的部分。
所以,這些年來波音公司在「空軍一號」、KC-46A等諸多軍機項目中遭遇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飆升、技術挑戰、質量問題、供應商重新談判、供應鏈中斷、進度一再延誤等一眾問題所造成的損失都要由波音自掏腰包來買單,乃至可能還要因產品無法按期交付而向五角大樓繳納補償款。
曾擺在前任美國總統案前全新塗裝的總統專機VC-25B模型,也正是該項目讓波音的防務部門長期失血。
至於為何波音公司在多個軍機項目中都簽下這種固定價格合同,一些分析稱,波音公司不是不清楚固定價格合同背後潛在的高風險,而是要以此來在項目競標中增加籌碼,以更大勝算贏下競標、守住自身在防務領域的市場份額。
而作為軍機競標中贏家的波音公司,收穫的是一份幾乎以十年甚至二十年計的穩定的長周期訂單合同,那麼憑藉規模效應、在軍機產量突破一定量級後便會有邊際成本的下降,由此就能扭虧為盈、補上前期虧損。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昔日波音公司在民機業務上一路高歌猛進,巨額利潤也可能是讓波音有了足夠底氣來反哺這些軍機項目中潛在的超支與虧損。
2018年8月底,波音接下了這份8.053億美元的固定價格合同,4架MQ-25A無人機的設計、開發、製造、測試、交付和支持,以及目標是2024年形成初步作戰能力(IOC)。
但時移世易,今天波音公司的民機業務剛熬過寒冬,而手裡握著的這幾大固定價格合同中,雖然KC-46A加油機和T-7A高級教練機的製造都有著上規模、大批量的可能性,但作為總統專機的「空軍一號」則僅有兩架,目前已累計虧損的24億美元顯然已經沒有賺回本的可能了。
至於MQ-25「黃貂魚」無人加油機項目,好消息是美國海軍已下單72架,合同價值約130億美元;但不好的消息是,項目進度已經延誤,「因製造延誤,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的時間節點將推遲至2026年」。
而作為全球首款艦載無人加油機,MQ-25未來上艦和列裝的過程中,是否還會遭遇半路殺出的「技術挑戰」,猶未可知。
如果有的話,那麼它就將是第二個KC-46A——又一個讓波音麻煩不斷、在前期中大量虧錢的加油機項目。
MQ-25「黃貂魚」雖然頂著「首架艦載無人加油機」的光環,但在波音的藍圖裡,MQ-25的機體油箱可以靈活地切換為情報、監視和偵察(ISR)、搜潛和反潛、電子戰、機載空射武器等,從而拓展MQ-25的用途,即提高MQ-25的產量,其用戶也將不只是美國海軍。
固定價格合同的問題已經非常凸顯,難怪波音高管要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明確表示:投資者可以「放心」,波音公司下一步沒有要簽署的固定價格合同,也不打算再簽署這類合同了。
波音軍機的未來市場
在歐洲或是印度?
不過對於波音公司的防務部門來說,並不意味著未來的「錢景」一片灰暗。畢竟在此次波音公布的第三季度業績數據中還有這樣一組數字:
向美國空軍交付了第一架T-7A「紅鷹」教練機,並簽訂為陸軍製造21架「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的合同,積壓訂單為580億美元,其中29%來自美國以外的客戶。
這表明,當前波音等防務巨頭正身處「需求強勁」的時代。
裝備更新換代、擴充彈藥庫的背景下,波音公司的王牌產品除了「大件」軍機外,還有供不應求的「小件」SDB「小直徑炸彈」、「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並且波音還在緊貼用戶需求推出了新改型。上圖為可通過「海馬斯」火箭炮來發射的「地面發射小直徑炸彈」(GLSDB),下圖為JDAM的有動力增程型PJDAM。
這一輪由俄烏衝突拉動的「強勁需求」具體反映到波音公司身上,就是來自歐洲地區的軍機訂單激增,且未來幾年內波音對歐軍銷可能還會進一步增長。
今年波音收穫的歐洲地區軍機訂單,有波蘭訂購的96架AH-64E「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德國訂購的60架CH-47F「支奴干」BlockⅡ運輸直升機、德國計劃訂購的P-8A「海神」固定翼反潛巡邏機等。
而這3型波音軍機的現役歐洲用戶已有英國、希臘、荷蘭、義大利、荷蘭、挪威、西班牙和土耳其等。至於向美國空軍交付的首架T-7A「紅鷹」,該機在波音與瑞典薩博聯合開發之初,就有著進軍歐洲市場的打算。
以法國為代表的一些歐洲國家,呼籲要加強歐洲的自主國防能力,優先在歐洲內部採購武器裝備,以擺脫對美國的高度依賴;但另一方面來看,歐洲的武器裝備新買家,在採購上可能會傾向於採購已在北約內部廣泛使用的武器系統,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裝備的互操作性,而這意味著繼續跟進採購美式裝備,即給波音帶來更多商機。圖為荷蘭裝備的「支奴干」直升機。
「有史以來最先進的F-15版本」的F-15EX收穫了印尼的訂單。上圖為今年8月下旬,印尼國防部長率團訪問波音公司的聖路易斯工廠,並簽署24架F-15EX採購諒解備忘錄。而在9月初的新聞中,波音公司表示波蘭對該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除歐洲地區外,目前被波音公司視為另一業務增長極是印度,這一點既包括波音的商用飛機業務,也包括軍機業務。
根據波音印度官網數據,印度空軍中現役的波音造軍機包括11架C-17「環球霸王」III運輸機、11架P-8I「波塞冬」反潛巡邏機、22架AH-64E「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已增購6架)、15架CH-47F(I)「支奴干」運輸直升機。
波音與印度塔塔集團合資成立的塔塔-波音航空航天有限公司,該公司一塊重要業務是配套參與 「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的生產。
而且,與歐洲地區不同,波音公司在與印度大做「賣飛機」業務的同時,還在深耕在印度本土的國際合作業務,從與印度的國家航空航天實驗室、印度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建立夥伴合作關係,到波音在印度成立全資子公司、開設工程技術中心等。根據波音官網的介紹,波音印度公司擁有4千名正式員工,以及超過7千人規模的「外包」製造、工程和IT等行業人員。不止於此,波音與印度塔塔集團合資成立了塔塔-波音航空航天有限公司(TBAL),為波音的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生產機身、二級結構和垂直翼梁等航空結構件,未來這裡還將成為唯一的「阿帕奇」機身生產商,或許未來交付波蘭的「阿帕奇」的機體就來自這座印度工廠。
排版:陳奕煊
文案: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早讀 | 陸續交付「首架」,美空軍吹響電動飛機軍用化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