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今年是暖冬,但是才11月已經體驗到寒冬的感覺了。
汽車市場也是如此,10月開始,隔三差五就能看到xx車企裁員的消息,而且不僅限於國內車市,海外市場也是如此。
國內車市,蔚來官宣裁員10%,高合和奇瑞捷豹路虎則是被傳大規模裁員後闢謠,說不過是正常的崗位優化而已。
看向海外,裁員降本也成了家常便飯,從主機廠到零部件企業再到自動駕駛公司,大家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裁員難,成功裁員更難
大眾汽車集團的裁員傳聞,10月底就開始傳出了。先是10月27日,德國《經理人》雜誌爆料,稱大眾集團軟體部門CARIAD要裁員2000人,並且董事會已經在10月25日的會議上批准了。
但是大眾的工會發言人表示不接受這種一下子裁員上千人的方式,而且裁員計劃必須獲得勞資委員會批准,但是此前勞資委員會已經和集團進行過談判,2025年年中之前要保障工人就業。
軟體公司的裁員還沒等到結果,11月3日,《明鏡》周刊又爆料稱,大眾已經停止招聘新員工了,凍結招聘是為了節省開支,何時解凍另行通知。
十天之後,德國《商報》在一則報道中透露,大眾汽車計劃到2026年之前,減少行政人員職位,將行政人員的成本削減20%。
不過大眾傾向於通過非裁員的方式來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至於具體怎麼操作,7月路透社曾拿出過一張大眾內部傳單,上面顯示大眾為1966年出生的員工提供了提前退休計劃,以達到不裁員而降本的目的。
對大眾集團這樣的巨無霸車企來說,動裁員的心思不難,難的是如何裁員成功,參考一下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的大罷工就知道了,工會組織在這些歐美車企中的地位,很難被撼動。
對大眾來說,想裁掉一批普通員工的難度,可比讓高管下台難多了。
但是大眾集團也很無奈,第三季度的營業銷售回報率只有6.2%,要想達到10%的目標,只能玩命降本。大眾集團CFO在第三季度的財報發布會上說了,這個盈利表現不能讓人滿意,也落後於他們的目標。
除了巨無霸車企,巨無霸的零部件企業也面臨降本的壓力。大陸集團11月13日表示,汽車子集團正在精簡業務和組織架構,並計劃通過這些措施到2025年全面實現每年節省4億歐元成本的目標。
此前有報道稱,大陸集團的汽車子集團計劃裁員5500人,涉及德國30餘家分公司。在大陸集團的汽車、輪胎和康迪泰克三大子集團中,汽車子集團的表現最差,利潤來源主要是輪胎子集團貢獻的。
汽車安全領域的巨頭奧托立夫,在10月30日正式宣布削減法國主要工廠20%的員工,人數約320名左右,包括220名間接員工和100名直接員工。並計劃將法國的方向盤製造工作轉移到其他工廠。
這次裁員2024年上半年啟動,2025年底全面實施,預計到2026年能夠一共節省5500萬美元。
加上此前的裁員,今年奧托立夫已經宣布的裁員人數達到了1700人,預計全面實施後,能夠節省1.1億美元。
電動汽車需求的減弱,讓晶片製造商也開始未雨綢繆。在第三季度財報發布會上,安森美CEO Hassane El-Khoury表示,一些地區的汽車市場出現了疲軟,歐洲的主機廠正在消化庫存,汽車需求面臨的風險在增加。
安森美預計第四季度業績不佳,計劃裁員900人,今年以來安森美已經裁員1360人。安森美的客戶包括大眾汽車,主要為其提供電動汽車傳動系統晶片。
在美國,此前的大罷工期間,通用、福特和Stellantis已經裁員上千人。最近因為發生安全事故而暫停業務的通用汽車旗下無人駕駛計程車公司Cruise,宣布公司面臨裁員,尚未明確具體人數。
業務都停了,裁員也在情理之中。
寒潮中無人能倖免
燃油車的日子難,電動汽車的日子也沒有滋潤到哪裡去。當我們還在討論國內的電動汽車價格戰時,海外市場也開始加入戰局了。
滙豐銀行的數據顯示,歐美等地的電動汽車市場首次出現了大規模降價,一些熱門車型此前要等待數月才能提車,如今都開始降價促銷了。
英國市場,10月的電動汽車均價比官方售價低了11%;美國市場的電動汽車降價幅度在10%左右;德國市場一年前電動汽車還沒什麼折扣,如今價格降幅達到了7%。
不管是國內還是海外,從主機廠到零部件供應商,汽車供應鏈上的玩家面對車市寒潮,除了裹緊被子過冬,沒有更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