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來了!
早在宣傳期間,這部電影就成了很多人期待的年度巨作。
金棕櫚金獅獎數次提名的名導,扮相驚艷的安娜·德·阿瑪斯。
以及什麼「尺度震驚網飛高層」,「網飛首部NC17作品」......
NC17,什麼概念?
抽象點說是美國院線最嚴審核級別。
具體點說,是《羞恥》里法鯊甩吊,是《色戒》里以假亂真的床戲。
總之,噱頭算是直接拉滿了。
然而上映後,口碑卻撲得一塌糊塗。
爛番茄新鮮度32%,IMDb5.6,豆瓣上也只有5.7,而且看樣子還得降。
無論是所謂的大尺度噱頭,還是入圍金獅的名頭。
最後給大部分人的感覺都是相似的兩個字:
就這?
「金髮夢露」
2022.9.28.美國網絡
虛構的夢露
首先要說明的是,本片並不能算作是傳記片。
傳記片的核心是以真實情況為基礎,風格多趨於嚴肅。
但本片更像是套了一些真實事件的殼,來講自己理解的魔改版本。
影片改編自伊思·卡羅爾·奧特茲的同名小說。
在故事開始之前,扉頁里印著清清楚楚一句話:
本書只應該作為小說來閱讀,而非瑪麗蓮·夢露的傳記。
只不過,這本書洋洋洒洒近百萬字,從夢露的出生一直寫到死亡。
即便創作成分更重,巨大的體量還是讓夢露的心路歷程被描寫得非常細緻,可信。
但,放到電影里就不一樣了。
雖然時長近3小時,對於原著這個體量來說還是太小了。
所以導演提取了自己所認為的核心,貫穿著拍完了夢露的一生。
而這個所謂的核心,總結起來,還是老生常談的那句話:
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癒。
片中,夢露的童年過得非常慘。
那時她還不叫夢露,而是叫諾瑪簡,幾乎相當於一個孤兒。
父親是母親口中的「好萊塢大人物」,是牆上的一張照片。
母親整日酗酒,瘋瘋癲癲,對她更多的是恨,而非愛。
在她眼裡,正是因為懷上並生下夢露,才導致心愛之人離她而去。
有一次,她還差點把夢露浸死在浴缸里。
最終,母親被關進了精神病院,夢露則被送到了孤兒院。
片中夢露的一句台詞,也囊括了影片剩下部分里她做人行事的核心:
我不是孤兒,我爸爸會回來的,他保證過的!
一個從小缺愛的孩子。
下意識地將她渴望家庭和愛的慾望,寄托在了那個並不存在的父親形象上。
所以,長大之後的夢露,靠著性感和美貌闖進了好萊塢。
因為她想找到自己的父親。
片中呈現的三段感情也都與她的父親有關。
第一段里,愛上卓別林之子,因為他與自己有著同樣的父親缺位情結。
第二段和第三段里,夢露直接喊自己的丈夫為爸爸(daddy)。
甚至是夢露的死,最後也被塑造成是因為關於父親幻夢終於破滅。
說白了,本片就是名利場背景下的低配版《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感情上,和松子一樣,夢露一生求愛而不得。
第一段感情,卓別林之子,看似靈魂伴侶。
轉頭卻拿著夢露的裸照換錢。
第二任丈夫,婚前和顏悅色,絕世好男人。
婚後卻無法忍受夢露在眾人面前拋頭露面,搔首弄姿。
因為她的性感愛上她,最後卻又因此而拋棄她。
第三任丈夫,對夢露倒是還不錯。
可他仍然忍不住不顧夢露的反對,把她寫進了書里。
說白了,他更愛的是夢露這個絕佳的創作素材。
而非夢露本人。
只不過,與松子不同的是,夢露還多了一份事業上的挫敗。
她想要好好演戲,享受做演員的感覺,但從未實現過目標。
第一次入行就是因為被潛規則。
即便她絞盡腦汁想要理解角色,忘情地演繹。
換來的也只有一句製片人的驚嘆:
看看那屁股!
到後面,夢露功成名就。
她也依然擺脫不了被人符號化的命運,反而變本加厲。
她讀書,她學習表演,她轉而參演一些更加嚴肅的角色。
但,沒人想看。
優點
照例,先說說影片的優點。
首先要承認的是,《金髮夢露》在視聽上的確出彩。
不論是夢幻般的3P,還是各種意識流的轉場,都十分驚艷。
床單變瀑布,星空變精子,機艙直接轉劇場......
因為影片整體偏重夢露的心理感受,所以這些技巧也並不顯得花里胡哨。
其次,關於夢露被凝視和剝削的主題,影片體現得也可謂是淋漓盡致。
很多人認為影片故意加重了夢露被剝削的感覺。
但實際上,影片本身就是想突出夢露自身感受到的凝視與剝削。
所以,夢露出場之時,鏡頭才跟著她的屁股游弋。
所以,那些圍觀夢露的群眾才被導演做了醜陋恐怖的變形處理。
所以,那個經典的捂裙拍攝鏡頭,導演才故意一遍遍重放。
個人看來,這些反而是影片中出彩的地方。
因為,導演並沒有想著去利用這些鏡頭去博人眼球。
為的,很明顯就是讓人更直觀地感受到夢露所感受到的不適與窒息。
舉例來說,片中最大尺度的兩個鏡頭。
一個是夢露墮胎時,手術鉗伸進她下體的內部主觀鏡頭。
一個是夢露為甘迺迪kj的畫面。
暗示性的畫面
前者很直觀地展現了夢露的「隱私」被人們窺探。
後者更明顯,男權的最高代表。
而在看著這些鏡頭的時候,你不會覺得好看,覺得爽。
你只會覺得噁心和醜陋。
所謂的大尺度,只是宣發上的一個噱頭罷了。
片中的裸露,床戲,遠不如HBO來的生猛直接。
甚至都比不上前段時間《賽博朋克》里的超夢。
而諷刺的地方也在於這裡——
人們想看的並不是夢露的裸體。
人們需要的只是夢露作為一個性感的符號,滿足他們的慾望而已。
缺點
再來說說缺點。
最嚴重的主要有兩點。
其一,技巧上的華麗並不能掩蓋敘事上的空洞。
正如前面所說,影片並沒有原著那麼大的體量。
但導演仍然選擇了從夢露的童年拍到死亡。
所以整部影片基本可以看做是零碎的夢露大事記,而且不帶什麼背景鋪墊。
只是單純地展示夢露從小慘到了大。
夢露的痛苦確實被拍出來了,但,缺少前後連貫的故事來承托。
比如,夢露對於父親的執念,就幾乎相當於直給。
情緒是有的,但這就像空中樓閣,美則美矣,卻無法落地。
其二,導演對於夢露的描繪還是太過單薄貧瘠了。
如果主角並非夢露,或許本片還算不錯。
無非就是一個從小缺愛的女孩子,長大過程中在不停尋找愛的故事。
可你畢竟打了人家的旗號。
前期宣傳得最多的地方,也無非就是安娜扮演得有多像夢露。
這也難怪觀眾會將其看作人物傳記片。
然而,夢露的角色核心卻被完全限制在了父親缺位情結上。
正如許多網友指出的那樣。
從一貧如洗走到好萊塢頂流,又怎麼可能是傻白甜。
夢露的個人追求的確敵不過時代,敵不過萬千男人的慾望。
但她至少也不該是一個空有美貌的,任人擺布的蠢姑娘。
事實上,夢露前期還因為容貌欠佳而被製片廠老闆開除過。
在夢露的自傳《我的故事》中,她就很直白地表示過——
為了獲得更多的機會,她會主動去參加一些好萊塢人士里的聚會。
她深知自己對於男人們的吸引力,並且不以利用這種吸引力為恥。
但影片完全沒有體現出來這一點。
此外,無論是真實情況還是影片中,瑪麗蓮·夢露和諾瑪·簡的矛盾都存在。
在自傳中,夢露曾這麼形容自己:
我慢慢長大,逐漸知道自己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因為我的生命里沒有親吻,也沒有希望。我經常感到孤單,想要死去。我總是試圖通過幻想取悅自己。我從未幻想過會有人愛我,就像愛其他孩子一樣。我的想像無法延伸到那麼遠。我找到一個折 中的辦法,那就是想像自己獲得了別人的關注(包括上帝),我想像著人們都注視著我,呼喊我的名字。
靠著瑪麗蓮·夢露這個身份,自卑而孤獨的諾瑪簡才獲得了空前的關注。
但這關注從來都不是因為諾瑪簡,更不是因為愛。
這才是這個故事裡,夢露的核心悲劇。
這點在影片中有所體現。
比如幻想父親的照片會說話,比如各種意識流轉場。
但這個矛盾最終讓位於父親缺位情結,被拍得簡略潦草,流於表面。
而這本應是影片需要展示的重點。
寫在最後
Milk音樂:渋谷毅 - 告白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1962年8月5日,夢露被發現死在自己房間裡,享年三十六歲。
死因是過度服用安眠藥。
一直以來,關於夢露的死因,眾說紛紜,至今仍沒有定論。
就像她的出生一樣,她的死亡也成了一個謎。
而諷刺的是,她的悲劇沒有止步於死亡。
從過去到現在,人們依然努力塑造著自己想像中的夢露,無休無止。
或許不再是性感,但這是否仍舊是另外一種慾望?
這份屬於戲外的疑惑,或許才是本片存在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