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魷魚遊戲》世界範圍內爆了。
全因其喪心病狂的設定。
456個亡命之徒被關到封閉地點,真人斗獸場大逃殺。
勝者拿巨款,敗者吃子彈。
還有富豪幕後全程觀看,當做下酒菜。
既有武力對決,又有人性博弈。
Netflix上線17天,超1.11億用戶觀看。
一舉成為「史上收視率最高Netflix劇集」。
如今已過兩年,仍是Netflix原創韓劇的收視榜首。
高流量帶來高收益。
它以2140萬美元的成本為Netflix創造了8.9億美元的商業價值,真的賺麻了。
不過,也因其傳播火爆,引得很多國家的小朋友盲目模仿其中的暴力遊戲,甚至有些導致重傷。
也因此,多地學校和專家發出警告。
但警告歸警告,一點兒沒影響其IP的衍生。
今年9月,沉浸式遊戲社交公司Sandbox VR與Netflix合作,將《魷魚遊戲》搬入了VR體驗店。
用線下場地+VR的方式,玩家可以親身體驗「大逃殺」劇情。
不止如此,最近Netflix一檔同名真人秀上線。
節目號稱「史上最大型真人秀」,提供「史上最高電視節目獎金」。
完全複製了劇集中的場景、遊戲設定。
比VR更寫實,比劇集更drama。
至於好不好看,一起來品——
「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
Squid Game: The Challenge
2023.11.22
真人大逃殺
先簡單介紹下真人秀設定。
和原劇一模一樣:
456位參賽者要通過多輪「生死遊戲」,不斷淘汰,最終僅1人能拿到大獎——
456萬美元(約3200萬人民幣)。
遊戲場地、項目、宿舍和規則,也都1:1完美復刻原劇,刺激感十足。
片頭開場,所有參賽者等在路邊,由一輛黑色麵包車拉走。
鏡頭一轉,工作人員身著紅衣頭戴面具,置身於監控之後。
再看場地。
宿舍密集的鐵架床,參賽者身著藍色帶編號的運動服。
這下誰分得清是真人秀還是電視劇。
當然,最讓人有沉浸感的還是遊戲環節。
劇集中的遊戲全部都是童年時期的,如123木頭人、扣糖畫、彈彈珠、跳飛機格等。
用最童真反襯最殘忍,反差感十足。
綜藝同樣如此,有完全複製粘貼過來的遊戲——123木頭人。
當巨型人偶口中不斷呢喃「木槿花開了」旋律時,誰的心不咯噔。
456名參賽者隨著歌聲向前蜂擁,歌聲停止時,移動者即被淘汰。
僅第一關,就淘汰了259人,超半數。
當然,綜藝中淘汰者面臨的不是真實的槍彈,而是用衣服內事先裝好的墨袋爆炸模擬死亡。
也有在原遊戲基礎上的創新。
第二關——椪糖遊戲。
在原劇中,玩家在毫無場外信息的情況下,隨機選擇圓、三角、五星、雨傘四個圖形之一。
隨後才被告知,要在規定時間內用一根針將圖形完全摳出。
但在真人秀中,參賽者都是熟讀並背誦《魷魚遊戲》第一季的選手,對規則爛熟於心。
於是,節目組另闢蹊徑。
這一關由參賽者隨機組隊,成為4列。
然後讓每一列排在首位的參賽者進入遊戲房間。
牆面上赫然掛著四個圖形,四人可以替各自的隊伍決定心儀的圖形,但必須在2分鐘內達成一致。
即,必須每人站定一個圖形。
大家都知道圖形的難易程度,圓形<三角形<五角星<傘型,因此沒人願意選雨傘。
結果,時間一到,四人全部「嘣」的一槍被淘汰。
就是這麼乾脆。
壓力給到下一個4人組。
場內的4人都想選擇簡單圖形,但必須有人做出犧牲,否則將全部淘汰。
但選擇「傘」圖案也只保得了一時,到摳糖環節時仍有很大機率被淘汰。
在2分鐘倒計時的壓迫下,任何技巧都是無用的,端看誰心理素質強大,頂得住壓力。
當然,也有賭的成分。
場外的人既希望場內的人達成一致,免得輪到自己做選擇,又祈禱自己隊伍的領頭人選擇簡單的圖形。
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質,通過這場心理博弈,盡數展現。
到了第三輪,在對抗之前需要先組隊。
按照劇集順序,此時的對抗遊戲應該是拔河。
參賽者們都篤定的相信遊戲順序,於是高大強壯的人十分搶手,瘦弱的女性和男性被嫌棄。
但沒想到,前兩局的同款遊戲只是前菜,此輪是新項目——戰艦棋。
規則也很簡單,勝利條件主要就是猜對方的艦在哪裡。
然後每次發射一顆「飛彈」進行轟炸,整艘艦船全部被炸後玩家淘汰,首先擊沉對方兩艘艦船的艦長獲勝。
不是肌肉對抗,而是頭腦風暴。
如果大家都是僅憑運氣胡亂對撞,也沒什麼意思。
偏偏一隊中有高材生,她13歲進門薩(世界頂級智商俱樂部),智商屬於全英國的前0.5%。
在之前的比賽中一直藏拙。
此次真的大展身手,利用數學和邏輯能力幾乎百發百中。
但此時的出風頭,後續就有可能被針對。
畢竟說到底這不是個團隊遊戲,此時的隊友就是後面的敵人,畢竟最後的冠軍只有1人。
這也引出了下一關遊戲。
在進行遊戲之前,節目組獎勵剩下的人一份野餐。
這對在宿舍吃了幾天盒飯的參賽者來說,是個巨大的誘惑。
眾人馬上歡呼起來, 根據節目子的要求找一個搭檔一起享用野餐。
而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平靜。
接下來,眾多參賽者要面臨的,更為殘酷。
即,淘汰掉自己的野餐搭子。
有的是母子對決,有的是閨蜜變敵蜜,有的是兄弟鬩牆。
有些很drama,有些還有點兒感人。
超級模仿秀
《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目前網飛已上線9集。
最後的冠軍爭奪戰留了個懸念,要12月6日放出。
但相較劇集播出後引起的巨大聲浪,真人秀的反響平平。
口碑也一般,目前豆瓣1000人評分6.5,剛剛跨過及格線。
主要還是因為,劇集和綜藝目的不同。
劇集是藉由荒唐遊戲來批判社會,諷刺固化階級和貧富矛盾。
但真人秀,本質上是資本的一場秀,靠吆喝賺錢。
先說參賽者。
劇集中的玩家都是些負債纍纍、毫無希望的亡命之徒。
但真人秀參賽者,只是想要一筆「意外之財」改善生活的普通人。
《魷魚遊戲》劇照
遊戲設定上缺失了「真實死亡」的刺激性,參賽者也沒有拚死一搏的決心。
這就讓整個真人秀變成了一場滑稽的演戲。
雖然我們都知道綜藝一定會有劇本,這是整個節目存在的基礎和指導。
不過,好的綜藝只是提供大綱和框架,剩下的就由嘉賓自由發揮,由導演把控。
但《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的劇本痕跡過重了。
參賽玩家的身份非常綜合,白人、黑人、亞裔、LGBT…
但顯然演技都不是很過關,總是莫名其妙的哭,又故意製造矛盾。
很多環節設定的也很「反真人秀」。
比如,給玩家的特權中包括「隨意淘汰三名玩家」。
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最后冠軍有內定的成分。
其實早在節目拍攝之初,就有爆料稱——
節目是在英國貝德福德前皇家空軍基地「卡丁頓片場」拍攝的。
當時正值英國寒流,參賽者在零下3攝氏度的氣溫中玩「123木頭人」。
節目中5分鐘的遊戲,預計拍攝2-3小時,最後卻持續了8個小時。
而且為了拍好畫面,參賽者維持不動的時間最初只需幾分鐘,到後來越來越長,最長可能達30分鐘。
試想一下,零下3度,單薄運動服,堅持動作不動30分鐘。
確實很難熬。
這也導致了有人失溫、神經損傷、在現場昏倒等情況出現。
當然,如果最終的目的是贏得456萬美元,這些辛苦也不算什麼。
但如果冠軍早已被內定,那這場真人秀的結果就比劇還要更殘酷。
不說了。
還是期待《魷魚遊戲2》早日上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