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最早起源於唐朝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遣唐使一行人中,在中國完成文化交流後一部分人回到了日本,還有一部分留在了大唐,這部分依然留在中國學習的學生就是最初的「留學生」。
而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留學生」則要追溯到160多年前,廣東省香山縣南平村的容閎在慈善組織的資助下進入耶魯大學。4年之後,容閎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文學士學位,成為耶魯大學歷史上第一個中國畢業生,也被成為「留學生之父」。
榮閎(圖片來源於網絡)
160多年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國留學。據教育部數據統計,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了66.21萬人。其中,國家公派3.02萬人,單位公派3.56萬人,自費留學59.63萬人。留學潮持續多年之後出現了海歸潮,2018年的留學回國人數較2017年增加3.85萬人,增長了8.00%。
出現海歸潮的原因無外乎國內如今經濟形勢良好,發展迅速,有著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也是因為海歸確實在就業方面更具自身的優勢,受更多的企業青睞。
海歸的優勢(數據來源於CCG全球化智庫)
而中國海歸在面臨就業市場時具有的優勢,正是其在留學期間憑藉自身的「種族優勢」獲得的能力提升和知識積累。康石石並非鼓吹什麼民族最優論調,只是每個國家和民族的學生都有其優缺點,中國留學生在去到國外讀書學習時,自然也具有其種族優勢,康石石身處藝術留學行業多年,看到無數藝術留學生去到國外,憑藉自身的優勢汲取知識營養,學術和技藝傍身。
從不打無準備的仗
中國的藝術留學生都很勤奮,這點應該沒有人不認同。凡事都會做很多的事前準備,不打無準備的仗。康石石的學生Soda去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進行事前面談時不僅準備了列印裝訂精美的作品集,修改好的研修計劃書,還長途跋涉帶了自己的實體作品。所以在進行事前面談時都很有底氣,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設計能力和為申請院校做的所有的準備。教授看了自然是很開心的,既認可了你的能力又認可了你的努力。
不要以為其他學生都準備的這樣充足,有很多日本學生的作品集就是單頁夾在文件夾里,並沒有裝訂,所以教授打開文件夾之後,單頁就散落了一地,給教授的第一印象就特別差。
在進行院校面試時,很多學生都會提前進行模擬面試,準備很多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將這些問題都寫下來並且準備好自己的回答,進行熟悉甚至背誦。除了準備問題,學生還會去目標院校官網查看院校、專業以及教授的相關信息,把院校官網當做課本去仔細研讀,正是這種認真的精神把他們都送進了藝術名校。
漢藝 W同學 細心準備的面試題
最會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藝術生
「學好數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是中國學生耳朵里聽出繭子的真理,即便是藝術生,在國外也是數理化最好的藝術生。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針對全球學生的教育質量評估之中,中國學生在科學素養方面遙遙領先,位居世界第一。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家不要以為數理化對於藝術生沒什麼裨益,數理化培養的是學生的邏輯思維,對服務設計中優化流程、信息設計中的數據可視化等問題都需要有很好的思維邏輯作為基礎,當然,對於建築設計、室內設計等專業更需要數學和物理知識的輔助。
漢藝18屆學員 Darwin同學 作品集
康石石畢業於金史密斯的同事Young老師跟我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她在金史密斯就讀的時候學院安排布展來展覽學生的個人作品,在布展的時候需要安排不同的展位,她國外的同學對於如何安排不同展位的距離一籌莫展,都覺得太難計算了,但這個「難題」被她用二元一次方程2分鐘解決了,周圍的外國同學都表示難以置信...
不鑽牛角尖也不是個壞事
不求甚解有時候常被用作貶義,但是康石石認為它是一個中性詞。因為有時候不合時宜的一直鑽牛角尖的話,其實會影響你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
康石石的同事Fisherman在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讀書期間,曾擔任助教接觸到很多不同國家的學生。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國外學生保持了我們所經常聽到的「求知精神」,凡事喜歡問:Why?
常理來說喜歡問為什麼是一個優秀的習慣,因為好奇是學習的驅動,但是在學習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工業設計、互動設計這類知識密度較大,需要很多理科性基礎知識的專業時,太頻繁的喜歡問為什麼反而未必是一件好事,不斷地提問和質疑會讓你對新鮮的事物和知識產生疏離感,不但不能幫助你很好的發現問題,有時還會阻礙你接受新鮮和利用新知識。
背靠著5000年的傳統文化
整個亞洲都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及影響,中國學生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自然也蘊藏著儒家思想。在創作風格上中國學生多數更加中庸和含蓄,沒有太多直接奔放的表達,將折中調和的中庸態度運用到自己的設計的細節之處,極具東方神秘與美感,這讓看膩了大膽奔放表現的國外老師對你的創作可能會更有興趣。
黃海為是枝裕和電影《小偷家族》設計的具有東方特色的海報
再者,中華上下5000年文化源遠流長,能夠拿來當做在作品集靈感或者技法的傳統文化及傳統手藝更是不勝枚舉。這些寶貴的財富無論是在作品集創作還是去到海外名校學習過程中,都是可以拿來再創作的文化,也是中國藝術留學生獨特的優勢所在。
漢藝18屆學員 Yiran 作品集 運用扎染技術
如今國外留學生在中國被優待的新聞頻頻爆出,康石石想說的是中國的藝術生在國外從未被優待,但依然憑藉自身的努力和堅持在國外頂尖藝術院校里學習和創作,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也開始更加自信。
當然,中國留學生依然存在著性格相對含蓄,和學校以及同學老師關係並不親密的情況。很多中國留學生去到國外只顧著把自己的功課讀好,並不關心學校發生的實事。國外學校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始終沒有歸屬感,就好像是一個車站,只是一個短暫停留的地方。
無論存在的優勢還是不足,都是每個學生不可避免的,修煉自身,盡善盡美是我們時時刻刻都要銘記的。康石石希望每一個走出去的藝術生都能夠擁抱世界,也不忘根本。
與我們聯繫,可微信關注康石石公眾號:kang-shishi,後台留言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