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倫藝在教學重點中,繼續將可持續作為首要任務。
不僅僅是倫藝,英國各大院校,甚至美國、法國、荷蘭、加拿大等國家的藝術設計領域,繼續將可持續作為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首要思考。
倫藝社會創新與可持續未來的碩士設計專業
這不難理解,2020年,信息傳達的越來越迅速和透明,人類更直觀的看到了全球問題和矛盾,不僅僅是在生態和氣候上,還有社會發展相關、經濟政治的衝突和矛盾也是頻繁發生。所以,可持續成為解決問題的中心無可厚非。
既然可持續不僅是發生在地球環境,還與社會責任相關,那麼,可持續設計就不是單一的,而是結合多個領域的綜合設計,所以光在作品集中體現可持續還遠遠不夠,尤其在頂尖院校,大多數專業都已非常強調跨界與可持續間的緊密聯繫。
今天,康石石就具體在藝術設計領域的創造中詳細為同學們解讀。
一. 萬能的交互服務設計形成可持續
在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的當代,年輕人會對產品進行研究和收益分析,在購買任何東西之前都要考慮可持續和環境保護。更不用說,越來越重視體驗感和情感的當代社會,交互服務設計無疑是未來的主流。
作為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學科,交互服務已經不是單獨存在的專業領域,在國外院校,它和不同領域的結合產生了很多新的稱呼,如創新設計、社會設計、可持續設計、娛樂設計等等。
而其中,廣泛探討的便是將交互服務結合社會、技術、經濟、環境和政治多方面的環境,做出更合理、更有發展前景的設計。
來看看一些典型的交互服務跨界設計:
1. 建築設計中的交互可持續
位於美國俄勒岡州的Tillamook 乳品廠展覽中心是FAIA、RIBA設計團隊的項目,其中包含了建築、室內、交互、服務等設計元素。這個項目的建築設計負責人Tom Kundig說:我們希望新建築和遊客體驗能夠成為Tillamook故事的一部分,這個故事關乎高品質產品,同時也關乎Tillamook乳品廠農民和員工。
該建築是在原有的製造設施上重新設計,包含有建築空間、交互式展覽區、景觀設計以及定製家具服務等。通過服務和交互體驗,維持當地乳品的加工生產,創造經濟價值,穩定社會,同時節省空間。
比如,在康石石東家-漢藝國際曾經成功申請代爾夫特的L同學作品集中,有為了解決地鐵車廂人流分布不均造成體感不適及時間浪費的社會問題的項目,也有解決機場候機室休息區匱乏問題的項目,通過結合空間設計的互動設計,展現了社會的可持續性探討和跨界思維。
康石石東家-漢藝國際學員 Long同學 成功申請 代爾夫特 互動設計作品集項目
康石石東家-漢藝國際學員 Long同學 成功申請 代爾夫特 互動設計作品集項目
2. 產品設計中的交互可持續
倫敦設計工作室Special Projects製作了可將智慧型手機密封的一系列紙質信封,減少一天中的螢幕時間,同時仍允許使用基本功能。有兩種可以下載和列印的信封,一個帶有撥號盤以撥打和接聽電話,另一個只需按一下按鈕即可捕獲照片和視頻。
圖源:Dezeen
與之配套的是一個app設計,該app可以控制整個螢幕並在使用時阻止所有其他功能或應用程式,儘可能的節省電量,同時減少螢幕對眼睛的傷害。該項目的靈感源於很多人想要通過物理上鎖定智慧型手機或購買老式手機試圖縮短螢幕時間。
這個設計並不是讓人們放棄智能設備的應用,而是通過平靜,簡約的設計讓用戶僅使用他們需要的功能,從而簡化了流程。正好將繁瑣的功能簡化,減少使用螢幕的時間,清晰簡單的操作,讓用戶體驗更加直接和有效。
圖源:Dezeen
紙張保持了觸摸屏的功能,並且有適度的觸感和方便摺疊的壓痕,可以便捷的操作,而且可重複使用。該團隊還考慮到了材料對環境的影響,據統計,一天列印一頁,一年將產生大約10克的二氧化碳。
圖源:Dezeen
同時,很多海外名校的學生對可持續領域的跨界設計也是頗感興趣,比如非常前沿的埃因霍芬設計學院的學生,對這方面的探索有交互領域的、材料創造的、人文探索的...
Lucas Zito 設計了一個互聯繫統,不僅可以回收煙蒂,還能計算用戶所貢獻的醋酸鹽,當機器累計到一定量的醋
康石石東家-漢藝國際學員S同學,獲得 CCI MSc creative Computing專業 offer
二. 科學與各藝術設計領域的結合產生可持續
科學和藝術的結合早就不新鮮,但是在考慮可持續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是近幾年整個人類社會的探討話題。我們經歷過工業革命後對自然、對社會發展的破壞肉眼可見,因此人類如何影響環境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探索和挑戰將兩者聯繫在一起的相互關聯的系統。它需要考慮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穩定,並審視我們設計的出發點和影響力。
科學領域有很多,最近幾年和材料領域的結合頗為緊密,有開發新型材料減少污染的,也有廢物重新利用緩解環境壓力的,下面來看看典型的例子。
- 材料創新與設計
1. 建築設計跨界
英國建築工作室Asif Khan為2020年杜拜世博會設計了大門,由碳纖維編織而成,高達21米。
圖源:Dezeen
該作品中加入了伊斯蘭設計中的傳統建築元素,繁複的幾何圖案。當從不同角度觀看時,光線可以穿過格子中的孔產生斑駁的陰影,而且考慮到當地氣溫,鏤空的設計可以保持空氣流通。
圖源:Dezeen
設計師希望用一種新材料使得這個龐大的門可以方便開合,重複使用,他想到了碳纖維。在專業製造商和飛機工程師的幫助下,他們率先開發了一種新型的碳纖維技術來製造入口大門。
圖源:Dezeen
由數以千計的超薄碳纖維形成的碳纖維帶被纏繞在旋轉的心軸上,經過精確設計,可以使本體儘可能地薄,同時還可以跨越數十米並支撐自身。雖然看起來很重很大,但是材料輕薄,一個人就可將門推開。
2. 包裝與材料跨界
義大利設計師艾瑪•西歇(Emma Sicher)將食物與細菌和酵母菌結合起來,製成了一次性包裝,以提供一種可持續的塑料替代品。
圖源:Dezeen
該項目名為「 從果皮到果皮」,通過發酵的微生物纖維素(一種細菌和酵母的共生文化,也稱為scoby)與水果和蔬菜的殘渣一起再發酵,生產出環保食品包裝和容器。scoby物質中的微生物與果糖和天然存在於食物垃圾中的維生素髮生反應,從而增殖並形成纖維素層-纖維素是植物細胞壁中的關鍵結構成分,有助於它們保持僵硬。
使用不同的水果可以製成各種顏色的可持續包裝,圖源:Dezeen
Emma 希望她的有機包裝可以替代廣泛使用的塑料和紙質包裝,這是造成地球和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以根據原料的放置時間長短來製造不同厚度的材料,圖源:Dezeen
除了需要更少的能源和資源外,微生物纖維素包裝還可以與有機廢物堆肥,最終變成土壤肥料。
圖源:Dezeen
如康石石東家-漢藝國際學員Q同學也在作品集中加入了材料實驗,將廢棄的天然材料轉化為生物可降解生態材料,探索植物的物質性和轉化性。將可持續、環境的因素與視覺傳達跨學科,創新出了新型生態材料,產出一系列顛覆性的作品。
康石石東家-漢藝國際學員Q同學 獲 LCC 視覺傳達 MA offer
- 材料的重複利用
畢業於埃因霍芬設計學院的立陶宛設計師Agne Kucerenkaite在校期間創建了一個利用工業金屬廢物來製造彩色陶瓷材料的項目。
Agne Kucerenkaite重新利用金屬廢料來製造彩色陶瓷釉,圖源:Dezeen
根據Agne的調查,土壤修復公司每年產生約30,200噸金屬廢物,但沉積金屬廢物的方式受到限制。在新建道路時,其中一些與混凝土混合在一起,但由於無法燃燒,大部分最終變成了金屬垃圾箱。
廢物被回收利用,以產生粉末狀染料,可用於為瓷器餐具上色,圖源:Dezeen
工業革命時代,人類可以生產出無限可能,但是沒有考慮到工業的潛在副作用。以至於許多重金屬污染了生產基地附近的地區。對於設計師來說,這些廢料可用於實驗,基於它們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更需要考慮重複利用。
染料也可用於染瓷磚,圖源:Dezeen
因此,她從工業設施中收集原材料,包括土壤修復公司,一家名為Aquaminerals的凈水和污水處理廠,她還從南荷蘭的一個鋅工廠污染的地區採購了一些。
可以根據顏料的濃度和數量獲得不同的顏色,圖源:Dezeen
根據顏料的濃度和數量,可以實現不同的顏色-例如,如果添加10%的廢顏料,它將產生綠色,如果添加20%,則顏色將變得更棕色。
關於材料的應用領域有很多,比如時尚領域最為重視,很多院校都開設了時尚專業的面料專業,如皇藝和聖馬丁都有相關課程,可以在康石石往期文章中查閱詳細介紹《CSM服裝設計的更高級:生物設計》、《面料設計,皇藝跨到了科學界》。
可以看出,對於海外院校、藝術設計領域甚至是整個社會來說,可持續設計不僅僅是關於生態,最重要的是圍繞設計本身發展前沿的更多可能,為社會的可持續來創造。因此,它們支持多樣性,並考慮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去進行綜合性的設計和創造。
康石石無數次說過當代設計師的責任,這個以人類未來社會發展和進步的責任有點沉重,但是康石石不希望這成為每個學習藝術設計學生的枷鎖,而是以此為信念,開拓視野,發揮想像,勇敢的去嘗試,去挑戰。不要想著自己是平面設計師,就做不了空間設計,更不要想著自己是設計師,就不能使用其他領域的知識技能。
我們需要認清自我,也需要擁抱可能。
如果有更多藝術留學&作品集相關問題,可私信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