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為了讓孩子多吃兩口飯,很多媽媽可謂是操碎了心。
對於那些孩子食慾不佳,不愛吃飯的父母來說,每天想辦法讓孩子多吃點,就是生活中最大的命題。
有人曾經在網上發帖,怎樣看待孩子都五六歲了還在喂飯的家長。
有網友就在下面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他被媽媽一口一口喂飯,喂到小學四年級。
然而,他在小學六年級之前,都對吃吃飯沒有興趣,8歲的時候,體重也就40斤……
這位網友的經歷就是對這個問題的身體力行地回答。
那個一直給孩子喂飯的父母,不是因為孩子不好好吃飯才不得不喂的呀,看到孩子瘦弱的樣子,怕他營養不良,只好一直喂孩子吃,起碼這樣能吃進去幾口。
可能有人會說,餓兩頓就好了,但是這些人沒有告訴我們,萬一孩子餓兩頓,依然不怎麼吃飯,爸爸媽媽們又該如何呢?
所以說,孩子大了還一直喂飯的父母,有他們自己的苦衷。
不過,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越在乎孩子吃了多少的父母,孩子越不愛吃飯,相反,越是家長不怎麼管的孩子,看見食物兩眼放光,自己就能動手吃,還吃得香噴噴。
那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 因素是什麼呢?
孩子們之間,是有「 食慾差異」的。
有的孩子胃口好,有的孩子不愛吃飯,每個孩子之間的飲食量,不具有可比性。所以首先要明確一點,是否 食欲不振,要按照孩子的 身體需求來判斷,而不是通過與同齡人的對比,或者是通過父母對孩子的期待進食量來衡量。
首先,食慾問題,受很多先天因素影響,比如 遺傳、身體素質、環境、體型,甚至性格。
我們每個人腸道內的菌群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對食物的 消化、 吸收功能也 不盡相同,就像有的人是易瘦體質,有的人是 易胖體質一樣,吃同樣的一碗米飯,不同人對營養的吸收率不盡相同。而 腸道菌群的差異,又和遺傳、生活 飲食習慣、環境特徵等因素都有關係,這些可能不是一時半刻能夠改變的。
其次,是孩子的個體因素。
比如病理性因素,生病了或者是缺乏某種微量元素,比如孩子的運動量,比如孩子的 飲食觀念和飲食習慣等。
那麼,如何才能從從根本上出發,改變「不喂就不吃」的循環,讓孩子讓自己愛上吃飯呢?
1.補充益生菌
還記得小時候,電視上的廣告都宣傳,孩子不吃飯,是因為缺鋅,所以很多父母都給孩子 補鋅,而現在,很多父母開始被益生菌安利,如果孩子不吃飯,就給孩子補充益生菌。
的確,適量的益生菌可以幫助 寶寶更好的消化吸收食物中大大分子 蛋白質和脂肪,改善腸道菌群環境,對於一些寶寶來說是有用的,而給孩子補充 鋅元素及 復合維生素B也是可以的,不過要根據孩子的情況,或者是諮詢醫生來決定。
2.增加運動量
增加運動量,就可以增加消耗,促進 腸胃運動,促進身體 新陳代謝,更容易讓孩子感受到飢餓感,所以每天保證孩子的運動時間,也是保證孩子飲食量的一種倒逼方式。
何況,運動不僅可以改善孩子的代謝情況,還可以改善孩子的精神狀況,讓孩子更有活力,從而提高孩子對各種事情的興趣,包括吃東西。
還可以讓孩子在吃飯前洗個澡,放鬆身心,舒緩情緒,有利於胃口打開,而且洗澡本身就是一個熱量的事情。
3.改變飲食習慣
很多長年累月不好好吃飯的孩子,身上都有不良飲食習慣的影子,所以寶媽們在嘗試補充益生菌、補鋅之前,建議先從飲食習慣角度入手。
而孩子的飲食習慣,這就和父母從小的喂養方式有關係了。
比如說,有的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習慣了喂孩子吃飯,抱在腿上喂、追著孩子喂、趁其不備往孩子嘴裡喂……
這些喂養方式都是錯誤的,因為這樣做搞混了主動與 被動的關係。
喂得越多,孩子吃飯越被動,孩子越被動,家長就只能越主動。
所以,從孩子第一次接觸輔食,我們就要他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
6個月左右添加輔食,我們要給孩子準備好餐椅、餐盤、圍兜,這些 固定的動作可以讓寶寶明白,現在要吃飯了, 給寶寶塑造用餐 儀式感。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步驟,這是儀式感的來源。
輔食添加初始階段,此時寶寶不能很好自我進食,需要寶媽來哺喂,這個時候要注意,用勺子喂寶寶的過程中,培養寶寶的主動意識。
勺子放在孩子面前,要讓孩子主動伸嘴巴去舔,而不是直接放到寶寶嘴巴里。寶寶注意力轉移了,不要追著他走,而是靜靜地等著,等寶寶注意力回來,再次主動去吃的時候給他。
此時寶寶對食物是特別有興趣的,所以一定要順勢而為,保護住他的這份主動,而不是強制孩子吃,破壞了他的掌控感。
10個月左右寶寶可以自主進食,我們要給寶寶機會,讓他抓握一些手指食物,練習自己使用勺子和叉子,自己想辦法吃到食物。
一定要給孩子準備一個學食勺,寶寶專門的學吃飯的勺子,手柄是短的,力矩短,需要的力量也就小,也更容易控制,合適的學食勺,寶寶拿在手裡粗細合適,勺頭大小合適,只要寶寶學會用手抓著食物直接吃,基本就能拿著刀叉自己吃。
到一歲、三歲,我們就要讓孩子知道,吃飯時間不能做別的事情,吃飯也需要專心致志,不可以看電視,不可以玩兒手機,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面前的食物上:它們是什麼口感?什麼味道?我吃了幾口?我現在飽了嗎?
這叫專注。
專注地吃飯,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更好的消化和吸收食物,是一種對自己身體的逐漸了解,也是一種對食物的尊重,趕快把這些話告訴孩子吧!
參考文獻:
[1]王官利, 馬欣, 王艷,等. 學齡前兒童飲食行為及食慾特徵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 農墾醫學 2020年42卷6期, 528-533頁, 2021.
[2]蔣安惠. 如何提高孩子的食慾[J]. 健康世界, 2002, 010(0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