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18 01:10AM
患者男,63歲,胸骨後疼痛一天余來診,伴加重,性質不詳,向後背部及肩頸部放射,伴畏寒,不伴胸悶、氣促、心悸、發熱等不適。來時BP:160/90mmHg,HR:58bpm,急查心電圖、TNI、BNP,心電圖未提示心梗,TNI、BNP結果示正常,如下圖:
為排除夾層,護士測量雙上肢血壓,左上肢BP:163/104mmHg,右上肢BP:166/89mmHg,差異不大,同時安排患者完善胸片、血常規、生化、凝血功能等檢查。
因為患者疼痛一天余,自覺可以忍受,無其他不適,是在子女的強烈要求下來診,就診意願並不強烈。加之心電圖、TNI、BNP、生命體徵等正常,患者不願意繼續就診及用藥,強烈要求回家。
護士考慮患者疼痛並沒有緩解,擔心其他問題,不想患者這麼快離開,便和患者溝通,將其安排在搶救室休息,並上了心電監護,先觀察病情,等疼痛緩解或檢查結果全部出來再回家。就在大家已經做好了其最終簽字回家的準備時,炸彈來了!
2019.2.18 02:21AM
護士發現監護儀上ST段顯著抬高,BP:53/45mmHg,HR:32bpm,同時患者面色痛苦,大汗淋漓,護士立馬通知醫生,緊急泵入去甲腎、多巴胺,快速補液,加羅寧泵止痛。再次急查TNI、BNP、十八導心電圖,TNI、BNP正常。
十八導心電圖示:Ⅰ、AVL、V1-V6導聯ST段抬高,Ⅱ、Ⅲ、AVF導聯ST段壓低,如下圖:
2019.2.18 02:50AM
緊急聯繫心內科,收入院。此時患者的常規生化拍片等結果出來,顯示正常。
2019.2.18 06:00AM
心內科行PCI術,示LAD近中段長節段性病變,最重處狹窄75%,LCX粥樣硬化,RCA中段狹窄99%,LM未見狹窄,植入支架。
2019.3.05 10:00AM
患者恢復良好,心內科出院。
二、分享理由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和工作壓力,胸痛的患者越來越多,加上近年來網絡等媒體的宣傳,大家也越來越重視胸痛,導致有些患者只是輕微不適就來醫院就診,在給胸痛患者做完檢查顯示結果正常後,醫護容易放鬆警惕,尤其是類似於本例中各種檢查結果正常的情況下,更容易麻痹大意。
但TNI等結果正常並不能完全表示排除心梗,也有可能患者只是在早期,下圖是一個血清中心肌酶及損傷標誌物的時相變化:
三、解決之道
對於胸痛的患者,除了查心電圖、TNI外,還要上心電監護。有研究表明:59.4%的病人發生心搏驟停發生前1-4小時有至少一項生命體徵異常,13.4%的患者有嚴重的生命體徵異常。生命體徵作為幾乎所有醫療機構的常規監測程序,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也已經有了十分簡便的遠程監測的可穿戴設備,這尤其對病人的病情變化預測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反思總結
胸痛是急診最重視的疾病,我們甚至有專門的胸痛中心為患者服務,我們可以在患者來診時快速排查是否是心梗或者夾層等急危重症,但在檢查結果正常後,我們很容易就放鬆警惕。
遇到本例中這種帶有負面情緒、強烈要求回家的患者,我們往往也會簽字放其回家。所幸本例中護士堅持自己的判斷,考慮患者胸痛未緩解,想方設法挽留了患者,同時把患者放在搶救室護士眼皮子底下,上了監護,所以及時發現了病情變化並搶救。假設當時護士放患者離開了醫院,患者可能離院就出意外;假設護士沒有上監護、沒有放在搶救室,也就不可能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及時搶救,至今回憶這個病例,想著這中間無論哪個環節缺失,患者都有可能有生命危險。所以,面對胸痛的患者,哪怕患者對檢查項目、對費用等有意見情緒,護士應該堅持原則,嚴格按要求操作,生命安全第一。
專家點評
文中講述了1例典型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體會,在經驚心動魄的搶救後,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思考與經驗匯總。
對於胸痛患者,國內大部分急診已成立胸痛中心,為此類急性心梗患者開闢了一條綠色通道。時間就是生命,文中作者雖是急診科護士,但對於心梗的專科護理經驗不亞於心血管專科護士,前期通過對此疾病的重視,經規範診療、監護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患者在突發病情變化,命懸一線的同時得到及時規範的搶救措施,最終轉危為安。文末,用了兩個假設,還原驚心動魄的後怕場面,更是讓讀者們看到了急診工作的不易,在深深感慨的同時,對急診護士肅然起敬。
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和微信公眾號(cjmn2015)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台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