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河 惠濟河第一大支流,縣北部第二大河,有分支10條,其始失考,清雍正八年(1730)復浚。同治八年(1869)取"永濟生民"之義命名永濟渠,又以水含淤沙嚴重,俗稱淤泥河。今道源開封縣土柏崗鄉大門寨村,於杞縣南北寨西入杞,東南行王莊、吳堂、紀寨西,至孫府寨西南折東行,至杏行東北,圈章河北來,於北岸匯入;秦奉溝西來,於南岸匯入。又東行單寨北,至小寨東,濟民溝、金獅溝合流後,於北岸匯入。又東,至黑木東北楊莊溝、老耿溝合流後於北岸匯入。折南,行黑木東、郝莊、尹莊西南,又東至前化寨北,十字排溝西來,於西岸匯入。又東,行李樓西南,至毛樓西北穿蘭杞公路,又東南,行府里莊北,至十二里寨東南,杜莊河北來,於北岸匯入。又東南,行大郭寨、後囤、前囤、東營、前營東,折東南,田程寨溝東北來,於東岸匯入。又南下至老徐莊南,於北岸匯入惠濟河。境內流長(幹流)24.2公里,流域面積152.7-618.3平方公里。水旺於夏、秋,枯於冬、春,沿岸多內澇區。水淡,可養魚。負擔排泄開封電廠污水,開、蘭二縣種稻退水及澇期排澇,亦可灌溉。
圖片來源網絡
此河自雍正八年(1730)修治後,未聞修治。道光二十一年(1841)黃河決張家灣溢杞,河道破壞,由此杞境沿河之秦奉、焦喇、黑木、韓店、算木、山頭6社每澇必災。至同治七年(1868)冬先修惠濟河使水有所歸,繼作規劃,杏行以上依古睢水、楊柳河故道,以下另開新道,按原地形下挖三、五、八尺不等,底寬3丈,面寬5丈,兩岸築堤。是冬,黑木、算木、韓店、山頭4社先修杏行以東;次年十月二十二日(農曆)加征秦奉、焦喇兩社民工,全線施工,至同治九年夏四月工竣。總長(含上游3支)1.26萬丈,用錢1.26萬緡。其時,杏行以上(西)分3支:北支由陳留入,經圈章、前泥溝東,焦喇西,於杏行東北入主幹(即楊柳河舊道,相當今圈章河);中支亦由陳留入,行王莊(今泥溝王莊)南,歷高柴、孫府寨,折東向杏行入主幹,謂之高柴溝(相當今淤泥河杞境段上游);南支由陳留翟寨(今翟莊)入,過秦奉寨、郭君寨,又東行平城、孫府寨間,至杏行東南入主幹(舊睢水遺蹟,今稱秦奉溝)。三支會合處,稱"三河尖"。主幹則自杏行以下直抵惠濟河,與今道同。其後20餘年失修,又淤。光緒十七年(1891)秋大澇致災,冬十一月十一日(農曆)知縣鮑振墉仍以上述6社修治,口寬8丈,底寬3丈,深8尺,南岸留灘築堤,全線施工;於孫府寨西窪地開新溝6里,首起王莊接北支,繞蔣寨而東南入孫府寨水道,至杏行匯入主幹,首尾俱與原河通,狀如半月,謂之"圈河"。次年夏四月十六日新舊工程俱成。為持久計,免挖壓占地賦役,地歸國有,禁止耕種。光緒三十年(1904)再次修浚。民國7年(1918)冬十一月及次春,縣知事石亮修治入惠口以上37里,規模按同治七年。另傍堤修涵洞橋樑數處。工竣,免除1700畝挖壓地賦役。又因上游陳留段未治,仍有決溢之憂,遂聯合陳留代其修河15里,水患大減。後又失修。民國25年僅草草清淤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