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洗茶、潤茶,圍繞白茶的5大沖泡難題,今天終於解開了

2023-10-09   小陳茶事

原標題:煮茶、洗茶、潤茶,圍繞白茶的5大沖泡難題,今天終於解開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寒露剛過,降溫明顯。

氣溫大跳水之後,煮茶一躍成為當前的茶圈熱門。

不久前,有位北方茶友給我們提供這樣一段素材。

點開那段短視頻,看到一段煮茶講解。

對方稱,高溫煮茶才能解鎖老白茶的全部滋味。

蓋碗泡茶,哪怕連續泡了七次、八次,也只能解鎖50%。

持續高溫熬煮,方能熬煮100%的精華茶味。

試問,這可信嗎?

說實話,以現實情況看,可信任度基本為零。

干茶遇水則發,不需強調刻意久煮。

蓋碗逐次沖泡,能有節奏地浸泡出每一道茶湯的滋味物質。

換成煮茶,則是一次性將內在可溶性茶味成分大量煮出,茶味層次不如沖泡好。

正常煮茶,煮沸之後再觀察一下具體情況,差不多就能關火。

長時間煮下去,會將白茶梗葉煮爛,茶味煮濃,大量茶香隨著水蒸氣不斷飄散。

最後喝茶時反而香淡味苦,何談享受茶味精華?

泡茶喝茶這件事,是茶圈永不過時的經典話題。

提到白茶沖泡,能拆分出無數細節話題。

下文特意精選5條圈內頗具熱議的話題,花三分鐘看完,能釐清不少泡茶爭議。

《2》

一、煮老白茶,該怎麼解決洗茶問題?

從表面看,洗茶操作不難。

哪怕是煮茶喝,將提前準備好的干茶,放進蓋碗里,注入適量熱水後,快速沖一遍,也能完成洗茶任務。

但每每聊到洗茶話題,茶友們不妨多想想,這真的有必要嗎?

快速沖洗一遍,對劣質茶、問題茶、變味茶而言,做不到洗乾淨。

而優質好茶,也沒有強行洗茶的意義。

產區生態環境好,制茶操作規範,後期倉儲衛生又科學的老白茶。

不管是泡茶還是煮茶,直接喝下就行。

提前洗茶一遍,反而會浪費茶味。

二、緊壓成餅的白茶,第一道要潤茶20秒?

洗茶、醒茶、潤茶等概念,一度讓不少新茶友感到迷惑,不知如何區分。

醒茶,分干醒、濕醒。

提前將老茶取出來,放在相對透氣的醒茶罐內進行干醒,是常見做法。

但除了個別堆味很重的熟茶外,多數茶葉沒必要這麼做。

提前透氣醒茶,反而會讓茶香流失,得不償失。

而濕醒法,與洗茶、潤茶的操作是一樣的。

都是第一衝快速用熱水過一遍,倒掉湯水之後,再正式沖泡飲用。

之所以分出這麼多的說法,是因為側重點不同。

醒茶,意在幫助茶葉甦醒,煥發本味。

洗茶的潛台詞,是覺得茶葉直接喝下不衛生,洗了更放心。

潤茶概念,接近運動鍛鍊領域的「賽前熱身」,覺得正式泡茶前,潤茶一道更好。

回到問題本身,不管名義如何改變,白茶餅不需要這麼做。

第一道潤茶20秒,意味著茶葉要在沸水裡浸泡20秒再分離茶湯。

這麼長的時間期限內,足夠泡出大量茶味。

將原本能泡出2-3沖的茶味物質濃縮在一起,再順手倒了不喝,完全是浪費。

緊壓成茶餅的白茶,茶友們不必擔心,茶餅的茶味浸出速度比散茶慢。

事實是壓餅包揉、壓制定型時,已有不少茶味物質析出在表面,後期經過乾燥固定下來。

附著在表層的滋味物,在沸水洗禮下,快速浸出茶味。

哪怕快速注水,迅速出湯,片刻也不停留,儘快倒出茶湯,也能泡出富有茶味層次的好茶!

三、新茶用蓋碗,老白茶沖泡最好選紫砂壺?

喝白茶不分新茶老茶,白瓷蓋碗才是沖泡好茶的首選。

白瓷蓋碗,泡茶百搭。

不管是什麼茶,都能勝任沖泡。

釉面光滑細膩的白瓷,輕輕擦拭就能洗乾淨,不容易留下茶漬污垢,泡茶更顯衛生。

蓋碗泡茶時,不存在「專壺專用」影響,使用起來更方便。

倒出茶湯時,茶水能順著蓋碗的合蓋縫隙,快速傾倒。

哪怕只有短短5秒、6秒,足夠倒出大量茶水,再稍微將出湯角度調整一番,也能及時將碗底殘留茶水瀝干。

反觀紫砂壺泡白茶,要面臨不少現實問題。

好一點的紫砂壺,價格不便宜。

而網上的便宜紫砂壺,出於泥料擔心讓人不敢隨便用。

另外,即便確保泥料沒問題。

但紫砂壺由於沒有上釉,內部的雙氣孔結構,多少會吸附茶香。

老白茶經過多年歲月陳化出來的藥香、陳香、棗香、粽葉香等,一旦被吸附、被干擾,豈不可惜?

從實用角度看,哪怕器型再好,故意將壺嘴做寬做大。

但茶湯始終要經過壺嘴,才能呈現柱狀流出,出湯速度不如蓋碗。

最後剩下壺底的茶湯,也很難達到「滴湯不剩」的效果。

所以,泡老白茶,紫砂壺不是優先選項,用蓋碗沖泡更實用靠譜。

四、適合泡白茶的蓋碗,容量選多少毫升?

前段在國慶期間,有位北方朋友曬出圖片,稱他專門買了個160毫升的青白瓷蓋碗,留著過節使用。

哪怕家裡來了客人,也能用蓋碗泡茶招待,不用擔心泡出來的茶水不夠分。

說實話,這樣的蓋碗買得有些偏大了。

而這種容量偏大的蓋碗,不是所有人都能駕馭。

從最現實的角度看,大蓋碗泡茶,沖泡難度會上升。

如果不是天生手指修長的人,在伸手抓握碗身時,會比較費勁吃力。

哪怕勉強拿起,也容易手抖。

在客人面前泡一衝茶,動作還磕磕絆絆的,場面也不好看。

還不如量力而行,選適合自己的蓋碗。

碗口直徑適中,不能一味往大了買。

挑選時,親自上手對比,試一試才能找到實用選項。

從常規建議看,標準白瓷蓋碗容量是110毫升。

買蓋碗,大容量未必是好事。

大小適中,更利於絕大多數茶友的沖泡使用。

五、蓋碗泡壽眉,干茶占到一半滿,投茶量正好合適?

白茶壽眉,採茶樹嫩梢一芽三葉、一芽四葉。

連著茶梗採下三葉、四葉的壽眉,經過萎凋、乾燥後制出散茶,干茶會特別蓬鬆。

只占蓋碗50%的空間,會投茶偏少。

當你往裡注入沸水,蓬鬆直挺的干茶,經過吸水之後逐漸軟塌下來。

到那時,就會顯得茶葉用量特別少。

而投茶少了,茶味不足。

泡出來的茶湯,香氣偏淡,味道偏淡,連耐泡次數也極為有限。

這種看干茶體積目測投茶量的泡茶做法,並不靠譜。

為了精準投茶,用上克秤最好。

110毫升的白瓷蓋碗泡白茶,投茶用量推薦是5克。

比起憑手感估量,憑眼神目測,精準稱重才是最科學有效的做法。

接近1:20的茶水比例下,逐道沖泡,別刻意悶泡。

更能解鎖濃淡適中,風味絕佳的美妙滋味。

日常泡茶喝,在茶桌上備一把克秤很有必要。

不然,當你喝那些幾百上千買回來的好茶時,隨手抓一把胡亂泡,得不到最佳風味,豈不是白白可惜了好茶。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