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白茶、紅茶、白茶,不同茶葉的投茶量是多少?有沒有標準?

2023-11-23   小陳茶事

原標題:綠茶、白茶、紅茶、白茶,不同茶葉的投茶量是多少?有沒有標準?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前幾天,去參加了鬥茶賽。

比賽現場,可謂是人山人海,聚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大家因為同一個興趣——喝茶,而相聚武夷山。

正所謂,有緣千里來相會。

眼見著喝茶這件事,不再僅僅是幾個茶葉大省的日常,飲茶之風,早已吹遍大江南北。

即便是第一次見面,在場的各位,都能自然而然地攀談在一起。

並且,還能聽到很多對岩茶的新鮮說法和言論,讓人大開眼界。

彼時的村姑陳,恨不得搬個小板凳,原地坐下,慢慢聽這些有趣的故事。

另外還發現,不同地區的人,喝茶習慣也不一樣。

看到有些從江浙一帶來的大哥,雖然來參加鬥茶,但手裡還是拿著一隻玻璃杯,裡面裝著綠茶。

並且,投茶量驚人。

基本上,半個杯子,有一半是茶葉,一半是茶湯,比例五五分。

不得不感慨,這腸胃功能,實在是太強大了,普通人真心無法接受。

泡茶的時候,茶葉不是越多越好,否則茶湯就苦了、澀了、不好喝了。

這就要說到,泡不同的茶,該如何控制投茶量呢?

《2》

村姑陳從文章和視頻底下,搜集到了不同茶友的觀點。

茶友A說:「我喝茶都好幾年了,從來不稱重量,全憑心情,全靠手感。」

「我平時喝綠茶居多,一次就一小撮。」

茶友B說:「我一般看高度,放到蓋碗里,差不多一半的位置,就可以泡了。」

「雖然有時候味道不太對,但是很好解決,淡了就多悶一會兒,濃了就快點出水。」

茶友C說:「我會在茶桌上準備一個克秤,喝散裝的茶葉,要稱重量。」

茶友D回復茶友C:「什麼?泡茶還要稱重量,你可真閒啊!」

…………

以上這些留言,各有各的道理。

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在喝茶這件事情上,人和人的區別,真心很大。

有人隨性,也有人嚴謹。

但最令村姑陳感慨的是,大家明明都是茶齡多年的人,可對投茶量的了解,居然這麼少。

看來,茶圈裡對投茶量不在意的人,占絕大多數。

也難怪,有那麼多人把茶葉買回去以後,能喝出不同的香氣和滋味。

就像上次,有茶友來問:

「村姑陳,為啥我喝白茶的時候,沒聞到你說的那些層次,那些香氣呢?」

最後交流溝通一番,才真相大白,這位茶友用的是150毫升的蓋碗,投茶量卻只有3克。

茶少,水多,泡出來的茶湯,香氣自然就淡了。

故而,不管是泡什麼茶,都要有意識地關注投茶量,控制恰當的茶水比例。

如此一來,才能泡出濃淡適宜,香氣馥郁,口感純正的茶湯!

《3》

泡綠茶,基本上是用玻璃杯。

當然,白瓷蓋碗也是可以的,畢竟它在圈子裡素有「萬能茶具」的稱號。

不過,主流還是玻璃杯,所以本文以此為例。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也像測試泡白茶、岩茶、紅茶那樣,測試綠茶的投茶量,究竟放多少最好喝。

後來去了獅峰龍井村,在那裡喝茶的時候,諮詢了當地的茶農。

他們說,一小撮。

一小撮是多少?

差不多就是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根指頭,能捏起來的一小撮。

對於西湖龍井這樣扁形的綠茶,這樣投茶量,泡在300毫升左右的玻璃杯里,剛剛好。

回去以後,測試了一下,重量差不多是1-2克。

這樣的茶水比例,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口感要求。

而如果是喝了很多年綠茶的老茶客,已經養成了自己的喝茶喜好和口味,投茶量會多一些或者少一些,適當增減。

千萬不要放得太多,比如一抓十幾克。

泡出來的茶湯,是濃濃的一杯,濃釅煞口。

提神效果的確很不錯,可裡面含有的茶多酚和咖啡鹼物質過量了,對身體的負擔也不小。

所以,正確飲茶,要在保證身體健康的前提下進行。

除此之外,如果你平時在辦公室里,條件有限,經常用玻璃杯泡新白茶。

那麼,投茶量也可以參照這個茶水比例標準。

總之,玻璃杯泡茶的原則就是——宜少不宜多。

因為理論上,這是一種悶泡,茶葉和水的接觸時間很長,會源源不斷地浸出物質。

投茶量太多,茶味物質析出的也越多。

在水量不變,甚至越喝越少的情況下,滋味會變得越來越濃苦。

喝起來,並不美好,反而是在折磨自己的味蕾和腸胃。

《4》

用蓋碗泡白茶、岩茶和紅茶,投茶量應該放多少?

村姑陳真心建議各位,在家泡茶,有條件的話,買一把克秤。

只需要那種家用小型的克秤,面板上能放下蓋碗即可。

精準投茶,更能讓你喝到一泡茶最正確的香氣和滋味,也不會浪費好茶。

以110毫升的蓋碗舉例子,這樣標準容量的蓋碗,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

泡白茶,投5克。

其實,只要經驗豐富,喝的茶夠多,就會知道稱重有多麼關鍵了。

同樣是5克的白茶,白毫銀針和壽眉的體積,相差巨大。

由於白毫銀針是一旗一槍,以芽頭為主,體積嬌小。

5克的白毫銀針,放進標準蓋碗里,連一半都不到。

而壽眉是一芽三四葉,尤其是秋壽眉,梗粗葉大,稱出來5克以後,想要徹底裝進蓋碗里,有一定的難度。

每每泡茶前,都需要適當調整,把茶梗折斷一些,規整好一些,才方便沖泡。

由此可知,假如喝茶都是靠抓一把,這裡面的出入實在太大了。

一把白毫銀針,可能超過10克,而一把壽眉,連5克都不到。

泡出來的滋味,又如何能讓我們喝得准呢?

所以,克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泡岩茶和紅茶的時候,由於市面上大部分都是泡袋裝,已經在包裝上註明了克數。

沖泡時,就不需要特地稱茶了。

燙壺溫杯以後,直接投茶,便能開始直接沖泡。

正常來說,紅茶是一泡5克,岩茶是一泡8克。

不過,如今市面上的岩茶,克數有不斷上漲的跡象,比如包到一泡9克、10克,甚至12.5克的都有。

一方面,是為了滿足那些喝茶口味比較重的朋友。

另一方面,則是質量不夠,克數來湊了。

《5》

真正的好茶,內含物質豐富。

所以,雖然價格高,但耐泡度高,香氣滋味好,喝茶體驗感出色。

只需要標準的投茶量,就能泡出香清甘活的茶湯。

反之,那些品質有欠缺的茶,內含物質匱乏,泡出來的茶湯也不盡如人意。

甚至,需要增加投茶,才能得到足夠的茶味。

換算下來,還更費茶,更費錢。

故而,當你買到一款品質優秀的茶,還是按照標準茶水比例去沖泡吧。

既不會浪費好茶的內質和風味,又能讓自己喝到美妙的茶湯,一舉多得。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