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新接觸白茶的茶友,放過老白茶吧,浪費錢,浪費時間,浪費了茶

2023-11-21   小陳茶事

原標題:請新接觸白茶的茶友,放過老白茶吧,浪費錢,浪費時間,浪費了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一位新茶友,正在學喝老白牡丹。

為什麼稱其為新茶友呢,蓋因其雖然從三四年前起便已經開始購買白茶,但所購不多,且喝得繁雜。

所購不多,指數量而言。

比如春壽眉,三四年只買過一罐。在外面蹭茶喝到的不算——蹭茶時不夠專注與精神集中,對喝茶水平的提高並沒有太多幫助。

三四年才認真地喝過一款春壽眉,且總量不足100克,怎麼能喝得懂春壽眉那紛繁複雜的花香,以及每一衝茶湯的口感變化呢?

且並沒有買過秋壽眉,只是在外面蜻蜓點水似地喝過幾次,聊天為主,至於喝茶感受,當時有,喝過不久就忘記了大半。

其二是喝得繁雜,涉獵的品牌太多。

喝過張家的,喝過李家的,喝過王家的,喝過孫家的....

喝茶當然是需要博覽群書的,但博覽群書的前提是,你要先學會認字,對吧。

如果一個半文盲,五千個漢字還認不全,就開始學先賢們博覽群書,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書是看了不少,但學問並沒有增加多少。

這樣的學習,只是「學習」,並沒有增益。

浪費時間的「學習」,還不如不學。

多曬曬太陽,為國人的平均身高做做貢獻,豈不更好。

《2》

因為數量少,以及所接觸品牌的過於繁雜,這位新茶友,三四年了,仍舊是位新茶友。

但他竟然開始學習喝老牡丹。

我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嚇了一跳。

就像聽到一個人還沒學過刑法,就開始學習刑訴一樣。

就像一個人還沒學過素描,連線都拉不直,就開始學色彩一樣。

還沒學爬,就準備練習跳遠了。

這種比三級跳還三級跳的做法,令人恐怖之外,只餘下無窮的擔憂。

欲速則不達,學什麼都只能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是只能學到皮毛,而接觸不到精髓的。

新白茶只掏錢買過一罐春壽眉,老白茶全沒買過;壽眉里只接觸過春壽眉,秋壽眉只在別人家簡單嘗了幾泡湯;新白毫銀針,新白牡丹根本沒買過,老銀針也沒喝過(興許有喝過,但不辨真假).... 這種水平,尚算不得入門,只是在門口望了幾眼,怎麼就敢買老白牡丹回家喝呢?

這也太大膽了。

且,只買了兩泡老牡丹,並沒有多買——沒有量,哪裡能學得會,學得全?

真以為臨兩頁字,就能成王羲之了。

但他振振有辭,我喝白茶三四年了,怎么喝不得老牡丹?

其實,從哪一年開始喝白茶,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頻率,是數量,是深度,是透徹程度。

三四年只真正從頭到尾喝過幾泡春壽眉,哪裡敢算是老茶友?老茶友的界定標準,並非接觸的年限,而是認識的深度與廣度。

小坡與高山,有高度的區別。

《3》

其實並不建議新茶友喝老茶的。

不是瞧不起誰,畢竟,商品市場,有錢者得之。只要想買,出得起價錢,肯定就能買到年份真實的老白茶。

村姑陳之所以不建議新茶友喝老白茶,原因在於,浪費。

浪費錢,浪費時間,也浪費了茶。

因為新茶友就像是剛剛開蒙的小學生,這時候去學左傳,戰國策,是看不懂,學不會的。

看再多都是蒙圈,喝再多都是茫然。

程度不夠,是不能領悟精髓的。

沒有大量的新白茶打底,沒有大量的陳年白茶喝下肚子去,一上來就去摘塔頂的那顆明珠,實在是不明智的。

林妹妹教香菱學詩,起始就讓她先讀詩。

李白,杜甫,王維,一家家看下去,肚子裡有幾百首詩做存貨了,再來寫,這時候才有點味道。

寫詩如此,喝茶難道可以例外麼?

都是通過反覆的重複性學習,強化記憶的過程,吸收知識的方式是一模一樣的。

故而,沒有用數年的時間,喝下大量的白茶,來不來就登頂老白茶,只能是浪費了自己的錢,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也浪費了好茶。

得,不償失。

《4》

到什麼階段才可以染指老白茶呢?

至少兩年後。

並且,這個兩年,指的是認真喝茶的兩年,不是走馬觀花四處蹭茶的兩年。

是從大的品類開始,從壽眉喝起,喝到牡丹,喝到白毫銀針;是從種植方式喝起,從台地茶,喝到拋荒茶,喝到荒野茶;是從年份喝起,從新白茶,喝到一年以上的陳白茶,喝到兩年以上的陳白茶;是從形態喝起,從散白茶,喝到餅茶,喝到茶磚....的兩年。

同時,喝的時候還不能跟別人一起交流著喝,得自己一個人喝。

找間安靜的房間,坐下來,慢慢喝。

拿本本子,做著筆記,一衝一衝,把香氣滋味湯感記錄下來。

當一款一款的單品喝得盲喝也能辨出是何種品類與年份了,再來對沖。

對比著喝——兩隻一模一樣的蓋碗,兩隻一模一樣的公道杯,兩隻容量相當的茶杯,放在一起,燒開了水,同時沖泡,同時出湯。

把當年的銀針和牡丹王對比著喝;把當年的牡丹王和一級白牡丹對比著喝;把當年的一級白牡丹和特級春壽眉對比著喝;把當年的春牡丹與秋牡丹對比著喝;把當年的春壽眉與秋壽眉對比著喝;把當年的迎秋、白露、秋分、寒露對比著喝....

並且,要仔細寫下品鑑筆記,每一衝的香氣滋味湯感的變化,兩款茶在外觀香氣滋味湯感耐泡程度....等等方面的差異,均要認真詳細地記錄下來。

再並且,喝茶當天自己的身體狀態也要稍做記錄,有沒有感冒,有沒有上火,有沒有吃產生氣體的食物,有沒有吃過辣的過鹹的食物,喝茶之前是空腹還是飽腹,喝茶的時間是幾點到幾點.....

把上述這些都做到,並且堅持做上兩三年,再來染指八年以上,十年以上的老牡丹,老荒野白牡丹,才算是,有資格一親芳澤。

否則,還是放過這些辛苦珍藏下來的稀缺老白茶吧。

它們是歲月留給我們的奇珍,滄海桑田中的璀璨明珠,不可褻玩,不可玷污。

《5》

聽過一位武夷岩茶的老茶人,講從前茶廠里的審評師。

說,這位審評師,是這個廠子的靈魂。

他喝茶的口味,決定了這個廠子所生產的岩茶的整體風格。

為了保證自己味覺的靈敏性,他要不停地鍛鍊自己的味覺細胞,訓練它們對岩茶的敏感程度,同時,為了保證喝茶的精準性,許多東西是不能吃的。

酸甜苦辣咸,海鮮,腥膻,都不能沾。

只能吃一些口感清淡的食物。

身為一個審評師,尚且要細細呵護自己的味覺,認真鍛鍊自己的精準度,何況我等素人乎?

並且,要想學茶,除了管好自己的嘴之外,它還是個體力活。

別的不說,單說茶季上新時那每天一大桶兩大桶的茶渣,那兩天換一桶的桶裝水,那每天兩三大盆端出去清潔的蓋碗茶碗茶杯,就是一個巨大的體力活。

每天坐在那裡不停地寫寫寫,喝喝喝,抿抿抿,啜啜啜,就非常地費腦,和費神。

如果吃不了這個苦,請換行業吧。

茶這個賽道,看上去很寬,其實很窄。

做事喜歡囫圇吞棗,天馬行空,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沒有鑽研精神的,不適合。

身邊人人都在賣茶,但生意好的人有幾個?

大多數不溫不火賣幾盒掐點脂粉錢的,都屬於不認真的這個範圍。

毛爺爺說了,凡事就怕認真二字。

一旦你認真的,超過李麻花村姑陳,是分分鐘的事。

但如果不夠認真,那只能淪為茶圈風刀霜劍加持下的炮灰,白喝了幾十年茶,竟然盲喝不出銀針與牡丹王。

羞不羞?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