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目前發病率和死亡率較快的疾病,是對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威脅很大的惡性腫瘤之一。近50年來許多國家都報道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明顯增高,其中男性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占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女性的發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確,有大量資料表明,長期大量吸煙與肺癌的發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那麼什麼的樣人得肺癌的機率會小一些呢?就有研究表明,對於嚴重肥胖的人,相比較於正常體重的人群,所有癌症 的死亡風險將大大增加,男性和女性分別高出52%和62%。就比如說消化道腫瘤、前列腺癌和乳腺癌,肥胖癌症品牌的死亡風險會更高。但是,對於肺癌來說,肥胖反而會減低了患者癌症死亡的起碼比我,另外,肺癌患者的BMI值越高,患者可以獲得更好的生存預後。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
體重指數(BMI)是國際上較為常用的的衡量人體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標,目前就有研究證實BMI與很多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相關。BMI=體重/身高的平方,如果你的體重是60kg,身高是1.70M,那麼代入到公式來計算,你的BMI值即約為20.42。這按照我國《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膠症預防控制指南》為依據,18.5≤BMI<24為正常,BMI≥24為超重。所以BMI值越高,預示相關疾病的發病風險會更高。
根據對236例Ⅰ-Ⅲ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術前BMI值,並對患者進行了術後隨訪。將患者BMI值分成了兩組,即正常組(18.5≤BMI<24kg/m²,75例)和超重組(24≤BMI<28kg/m²,161例),得到的實驗結果顯示:
正常BMI和超重BMI兩組患者的中位DFS(無病生存期)分別為35.80個月和60.70個月;
正常BMI和超重BMI兩組患者相對應的術後5年OS(總生存期)分別為51.30%和68.70%。
根據這份數據表明,在Ⅰ-Ⅲ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超重BMI與術後的長DFS和OS密切相關,而正常BMI組的患者術後預後相對較差。
雖然目前國內外學者對肥胖與非小細胞肺癌之間的相關性還沒有明確的機制證實,有假說認為低BMI人群的總體代謝速度較快,致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迅速,造成低BMI人群預後較差;也有假說認為高BMI值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後的生存預後較好,可能原因在於染色體損傷少,患者對手術傷害的應激承受能力強,以及術後整體免疫狀態比低BMI的患者更好。
其實對於肺癌晚期患者來說,消化系統受到治療副作用的影響,飲食營養攝入量不足,導致體重下降會延緩患者仙體的恢復能力。營養較差的晚期患者對癌細胞的侵襲也會越來越招架不住,患者的生存預後也會越來越差。
早中期的肺癌患者消化系統功能健全,在臨床診斷後,應抓緊時間給患者補充營養,以提高身體素質,增強抵抗力,防止或延緩惡病質的出現。如果在臨床治療以前營養吸收較充分,機體狀況良好的患者對放化療的耐受力更強,治療效果亦較好。早中期肺癌病人在消化吸收能力允許的條件下應儘可能補充各種營養素,如優質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無機鹽和多種維生素。
肺癌患者術後的膳食應該以補充足夠的營養為目的,以便改善患者的體質,增強抵抗力,有效防止腫瘤細胞的浸潤和轉移。術後一周是手術創傷的調養期,在拔除氣管插管6小時左右,可開始飲少量溫開水(一兩口)。若無噁心、嘔吐、嗆咳等,間隔2-3小時可進食少量流質飲食(50毫升左右),然後每次逐漸加量,直至300-500毫升左右。
術後第3天,可進半流質飲食,每次500毫升左右,每天5-6次。4-5天後,可恢復正常飲食,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魚、蝦類,以幫助創口癒合和體力恢復。同時,還要多吃新鮮水果,以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疏通大便。但不要吃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以免引起腹脹。
晚期肺癌患者會出現發燒、消瘦、乏力等症狀。此時的飲食搭配要多樣化、多菜譜、不能偏食,避免總吃一種食物。在烹飪菜肴時,根據患者的口味在色、香、味上多下功夫,引起患者的食慾。進食時如有噁心,可以在餐前喝點生薑汁。最重要的是切忌過飢過飽,切忌食用肥膩厚味的食物,以免引起食欲不振。
階段一:飲食+營養教育
首先我們要明確,患者必須吃低脂(每天少於3勺油或40克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糖類、穀物、水果、乾果類、干豆類、根莖蔬菜類),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鈣:低脂牛奶、蝦皮等;鐵:牛肉、動物血、菠菜等)、少量優質蛋白(白色的雞肉、魚肉、雞蛋的蛋白部分)等。
根據這個總原則為患者烹飪食物,不建議在患者的飲食里加入油炸食品,可以燉瘦肉雞蛋湯、雞湯等,但是切記要少油。
食用包含豆類且豐盛的湯、吃全麥麵包、食用黃色稻米而非白米(或在白米中混入野生稻米)。八寶粥,薏米粥等,是很好的選擇。在果汁中添加蛋白質粉(大豆或乳清蛋白)也是很好的補充 蛋白質的方法。
同時補充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例如獼猴桃、芥藍等。適當攝入蛋白質:一副撲克牌大小的魚肉、瘦肉、家禽或一杯豆類大米混合半流質。
階段二:飲食+口服營養補充
我們需要做到的是按時為患者沖泡腸道營養液並進行喂食(病人可自行經口進食的前提下)繼續為患者提供我們上文提到的第一階段的食物,不過要注意此時的食物要更加軟爛,最好以流質和半流質為主。
階段三:全腸內營養
如果前兩個階段的營養治療都已不再能滿足腫瘤患者的營養需求,如一些腫瘤患者的病情十分惡劣已完全沒有進食條件,這時候只能採用全腸內營養。
階段四:部分腸外營養
家屬應根據腫瘤患者的實際情況,和醫師積極溝通。以便於醫生根據患者腸內營養的耐受情況適量的補充腸外營養,完全飲食或者全腸內營養是理想方法,所以在這一階段中家屬和患者一定要及時關注自己的飲食情況,腸內營養耐受情況,並積極和醫師進行溝通交流。
階段五:全腸外營養
對於前四階段都不能達到預期的營養治療目的時,尤其是在腸道完全不能使用的情況下,全腸外營養是維持患者生存的唯一營養來源。
其實和正常人一樣,癌症患者也需要營養的支持,如果不增加營養就會造成營養不良,降低機體的免疫力,嚴重影響病人的康復。所以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配合高營養是有好處的。營養療法使機體受益大於腫瘤受益,患者應該將營養療法作為整個抗癌計劃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所以說,肥胖對於肺癌患者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真應了那名,胖子也是很幸運的嘛!希望這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