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的檢查意識加強,以及胸部CT的普及,很多患者檢查出的肺部結節,這讓他們十分的苦惱。很多患者認為,得了肺部結節就是得了肺部。其實並不是這麼一回事,發現肺部結節,並不等於得了肺部。
要知道在所有的肺部結節中,其實只有很少的患者需要通過手術治療。在肺部結節中,磨玻璃結節惡性的可能性相對較大,其中混合磨玻璃結節惡性率更高。
結節並非是一種疾病,而是在醫學影響學上的專業名詞。振臂高呼有肺部小結節,即單一、邊界清楚、直徑小於或等於30mm,周圍被含氣肺組織包繞的病變。
在臨床的定義是:
之所以將肺結節這要定義,是因為結節的大小與其良性、惡性有一定的相關性。通常來說,大於30mm的病灶多為惡性,而更微小的結節,良性的可能性更大。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了,肺部結節有大小,性質多樣,良惡性之分。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肺部結節大多數是良性的,比如說炎性假瘤、錯構瘤、結核球、肉芽腫、肺膿腫、真菌球等。惡性的有原發性肺癌或肺轉移癌。
肺部結節良、惡如何區分呢?
總的來說,結節越大,惡性的幾率越大。一般情況下:
不同性質的結節在影像學上的表述是不同的。比如良性結節密度一致、邊緣清晰光滑,可表述為「表面鈣化、空洞、衛星灶」等;而惡性結節,其病灶有「密度不均、邊緣模糊,有分葉且不規則,有毛刺改變(毛玻璃樣)胸膜 皺縮征」等表述方法。
尤其是位於肺下葉或中葉前段的病灶,往往是肺癌的信號。從此可以得也,肺部結節並非一定是肺部。醫生根據結節的大小、結節的影像學特徵並綜合動態變化來判斷其性質。一般來說,有經驗的醫生診斷準確率可達90%以上。
現代醫學技術高速發展,螺旋CT等影像技術的逐步普及,肺部小結節的發現幾率也越來越高,難以確定其良、惡性質的情況也隨之增多。對那些一時難以辨別性質的肺部小結節,應觀其變化,每隔三個月、半年至一年複查一次是至關重要的。
在肺部小結節複查時,優先選擇無創傷的方式,如低劑量螺旋CT(有條件的可行經皮穿刺活檢術,即PPT)。腫瘤標誌物(CEA、NSE)的檢測也有重要參考價值。倘若上述檢查仍不能確定其性質,可選擇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對於靠近肺周邊的小結節,PPT檢查可確定95%的良、惡性。
臨床資料顯示:患肺部小結節者,以中老年居多,年齡在40歲以上。長期吸煙或被動吸煙的人,若有呼吸系統反覆發作的炎症,其結節多為炎症的殘餘;常年在建築工地或水泥廠上班者,其結節多已鈣化,無大的隱患。
如果以往有肺結核病史或腫瘤家族史者,特別是有肺癌家族史者,如果發現的結節大小在25mm以上,並伴有毛玻璃樣,應高度重視,它的惡性程度可達60%,應儘早通過微創手術清除。
很多人檢查時發現自己有肺部小結節,於是很驚慌,認為它就是肺部。其實這可能是自己嚇自己,肺部結節不一定是肺癌,即使是癌,也有可能是早期的,如果及時的進行恰當的治療,是完全可以痊癒的。
一般而言,對於良性或未定性的肺部結節,我們要定期進行CT複查。一般建議3個月進行一次複查,如果在同一定醫院或檢查機構進行檢查,進行同一台機器掃描對比,結果會更加的準確。
對於懷疑肺部的肺結節,可根據肺結節的不同位置採取需要的檢查,以核查出肺部結節的性質。一般如果是高度懷疑惡性肺結節的患者,可採用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這種手術方式更精準、創傷更小,恢復時間也大為縮短。
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很多人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首先不是想著去醫院檢查詢問醫生,而是通過網際網路,而被網上的「醫生」嚇到了,這種現象被稱為「沒被病死,先被嚇死」。如果有身體不適,建議去正確的醫院做檢查,並詢問專業的醫生。
如果你有肺部疾病,肺結節等相關的問題需要詢問,點擊「了解更多」給我留言吧。歡迎大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