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重大突破!獲月表元素圖,美6次登月,為何給不出答案?

2023-11-27     環球科學貓

原標題:嫦娥五號重大突破!獲月表元素圖,美6次登月,為何給不出答案?

中國嫦娥五號研究又獲得重大突破了,結果看了看美國阿波羅計劃,帶回來那麼多月球樣品,也沒有給出這成果,這是怎麼回事?

這一次的研究成果是來自中外(義大利、冰島)科學家聯合進行研究給出的結果,並且發表在了《自然·通訊》上,所以,成果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那大家的疑惑肯定也就出現了,美國阿波羅計劃究竟是怎麼回事?下面就詳細說明下,先看看中國嫦娥五號給出的成果。

嫦娥五號重大突破!獲月表元素圖

嫦娥五號任務大家應該都知道,這是我國探月過程之中的重要任務,並且也是我國實施的首個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月球探測器。

而在整個任務過程之中,我國是從月球帶回了1.731公斤的月壤和月岩,其中包括在1米深的月表下挖出的樣品,這個量的確不多。

這與美國實施的阿波羅計劃12名航天員6次進入月球,帶回來的381公斤月球樣品,這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但話說回來,似乎中國嫦娥五號帶來的成果還要多一些一樣?的確,中國雖然月球樣本並不多,但是帶來的成果是非常多,這是有目共睹的,我國每次實現突破之後,都會發布相關性的說明。例如:

  • 研究證實了月表礦物是水的重要「儲庫」,為月表中緯度地區水的分布提供了重要參考。
  • 研究計算了嫦娥五號著陸區玄武岩的噴發速率,發現該地區的岩漿噴發通量在月球火山活動晚期(約20億年前)有顯著(約2個數量級)增強。
  • 在嫦娥五號月壤中首次發現天然玻璃纖維等等。

這些都是我國在嫦娥五號任務之中,實現的各種研究突破。

那大家的疑問可能就來了,美國阿波羅計劃似乎並沒有什麼成果一樣?

其實並不是,也有,就如此前美國給中國贈送過1克月球岩石,而我國歐陽自遠團隊,利用了其0.5克月球樣本,共發表了14片論文,並且通過研究推斷出月球岩石是阿波羅17號飛船採集的樣品。

其次就是阿波羅計劃還揭示了月球的年齡、成分和演化歷史等信息,所以,這都是相關性的成果。

而這一次,我國獲月表元素圖——精確反演了月球表面主要元素的含量。

也是我國在嫦娥五號研究過程之中的一個新突破。

然而,獲得這一次的成果,其實也含有阿波羅計劃的成果。

在研究的過程之中,中外科學團隊結合我國嫦娥五號、美國阿波羅、蘇聯Luna樣品數據,採用深度學習方法,獲得高精度月球表面化學成分(鐵、鈦、鋁、鎂、鈣、矽)分布圖,全面反映月球表面化學特徵,為月球火山活動和熱演化歷史研究提供關鍵數據。

所以,是多次月球成果共同研究出來的結果,實現的突破。

只不過,的確美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沒有,我國在公布成果的時候,也公開說明了——美國阿波羅計劃,包括蘇聯Luna的月球樣品,都是僅揭示了30億年前月球的演變,沒有反映月球晚期活動,而中國嫦娥五號就做到了這一點。

所以,中國實現的突破是更加具有亮點,嫦娥五號就是重要的支持。

而且最關鍵的是——還獲得了全新的南北緯65°之間、解析度為59米/像素的高精度高解析度月球表面化學成分分布圖。

看到沒?這的確是沒有說錯啦,美國阿波羅計劃的確沒有獲得這一點。

那美6次登月,為何給不出答案?

的確,依照美國的月球樣本量級,似乎給出答案是可以的一樣。

然而,這的確也沒有直接給出來,同時,本身中國的月球樣品與美國的就存在差異化,這可能就是美國6次登月,給不出來的答案。

可能是什麼呢?那就是來自的區域不一樣。

美國實施的載人登月任務,所獲得的月球樣本是位於月球表面非常古老的區域,採集到的月岩年齡最少也有31億年,有些甚至超過44億年,而嫦娥五號採集的區域是從月球風暴洋北部帶回了新的月球樣品。

並且早在2020年的時候,我國嫦娥五號就發現了前所未有的成果,那就是找到了20億年的年輕火山活動證據和顯著特徵的物質組分,這是美國月球樣本不具有的情況。

所以,這一次要計算月球表面的元素問題,必然也少不了中國採集的區域,那也說明了,沒有那個可以單獨實現突破,是所有的月球數據來給出的。

來綜合性給出了一個全面的數據,這次的研究也為月球晚期岩漿活動和熱演化歷史研究及未來月球採樣返回提供可靠數據。

同時,還通過數據的集合,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並有超過18000個撞擊坑被標定了地質年代。

這就是本次的突破性研究,所以,大家不用看開了,應該聯合起來看。反過來說,美國的單獨數據也不可能給出,除非還有中國的,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那這研究有什麼用處呢?

其實,獲得高精度月球表面化學成分分布圖之後,就相當於是對月球的表面元素分布具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而在未來,世界各國都要進行月球探索,並且尋求在月球上資源探索,開發等等。

有了這一份圖之後,肯定對月球的認識也就更加好了,相當於是給了一個資源分配的坐標。那未來就可以針對性去尋找,開發,你說這好不好。

當然,竟然這麼好,肯定很多人也會說,為何中國不自己擁有就行,還開放出去,這個其實就跟中國航天策略有關。

不僅是中國探月工程,中國火星探索工程,中國衛星網絡工程,中國空間站工程等等,都是採取的開放模式,只有這樣,才可能實現更強的突破。

所以,大家看到這一次中外聯合的研究,也就明白了,相互合作之下大家產出的成果也會更多,這就是大概的情況,也期待中國未來在各大航天項目之中,創造更加好的價值,造福全人類。

始終中國航天的偉大夢想,真正意義上是為「全人類」著想,包括地外的資源分配,實施聯合探索,開發,這也為科研人員們說一聲辛苦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7e1f416d9be26edc3c3298f08fbe7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