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底和年初時候,火車裡農民工返鄉的很多。鋤禾園小編出門坐火車,不巧遇到了一個剛從海南坐火車回山東的一個老鄉。車廂里無聊,也就聊了起來。因為都是農村出來的,三五句就聊到了豬肉和菜價上了。
山東地頭上的優質大蔥,價格才2毛錢出頭,當然這是地頭價,若是上了市場,那個價格就一塊多錢了。但是這個老鄉卻告訴我,在海南時候,最近一次買大蔥,一斤三塊三毛錢。於是我補了一句,兄弟,你別打工了,你從山東往海南拉大蔥吧,這個差價夠大,絕對賺錢啊。2毛錢到3.3元,這10倍以上的差價了,按照一整車批發價來算,毛利也有幾萬塊錢呢。
不過,這事仔細想想,卻沒有那麼簡單。既然差價這麼大,干批發蔬菜業務的人又那麼多,為啥別人都沒做呢?換句話說,要做,別人早做了,哪裡還輪得到自己呢。現在的商品價格,對於菜販子來說,太透明了,通過一部手機,全國各地的菜價全都知道了,早就過了二十多年前那個信息不對稱賺差價的年代了。別說一車大蔥能賺幾萬塊,能賺9000塊,蔥販子也早就跑著乾了。
首先,大蔥這種產品,是配菜,也叫調料類蔬菜。不像油菜、土豆、白菜這類蔬菜銷售量那麼高,城裡人有喜歡這口的,也有不喜歡的,買多買少全看心情,兜里有富裕,就買點,這個月緊張點,那就不買或者少買。加上地頭上收購價雖然低,但是收上來的蔥都是毛蔥,收購之後還要剝去好幾層葉子,這就變成了有一定損耗的蔬菜了,加上銷量不穩定,從山東到海南,一路上越來越熱,又要損失掉一定的水分,當然還有爛掉的,可能利潤就打折了。
再有,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了,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機,連菜販子手裡也不例外。除了我們能查到的每日菜價外,菜販子們還有一些微信群,這群里的信息比起網上的信息,更加透明和靈活。
還有,從山東到海南,用多少噸的車,裝多少蔥,運費怎麼算,回程的空車怎麼結帳,一路上要不要保鮮,保鮮費用多少,冰塊多錢,冷庫費用等,這麼一算,好像3.3元每斤的蔥貴的也有道理了。
現在菜販子也太多了,按照行業內的規則,一般能有一車2000元以上的利潤時候,他們就已經動起來了。他們有個特點,起早貪黑,不辭辛苦。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把菜價太貴的原因歸結在他們身上,很多時候也挺冤枉的。一般只有遇到供求關係倒掛,供應量嚴重不足,購買量或者需求量太大,還有就是遇到了自然災害,像是大霧、大風、暴雨等天災時候,菜價才會出現暴漲和暴跌。
所以,真正的想讓菜價便宜,就要統籌管理中間環節,甚至縮減中間流程,像是裝車卸車費,管理費,倉儲費,運費,過路費,地方保護費等等。讓蔬菜從地頭到田間暢行無阻,這樣,農民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消費者也真的得到了實惠。對此,您怎麼看呢?歡迎您文末留言,一起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