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政策配置要契合高質量發展要求 | 社會科學報

2023-07-07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宏觀政策配置要契合高質量發展要求 | 社會科學報

宏觀政策配置要契合高質量發展要求 | 社會科學報

▋治國理政

今年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實現恢復性增長,特別是消費和服務業增速大幅反彈,逆轉了去年四季度的下滑態勢。在前期積壓需求釋放、政策性力量支撐和低基數效應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宏觀經濟恢復性增長態勢明顯,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不同程度緩解,呈現觸底反彈的特徵。日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季度論壇(2023年中期)舉行,多位經濟學家圍繞如何夯實中國經濟復甦基礎展開深入探討。

原文:宏觀政策配置要契合高質量發展要求

作者 |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高培勇

圖片 |網絡

我們現在討論的宏觀政策,不是廣義的宏觀政策。狹義的宏觀政策特指逆周期調節的宏觀政策。用到今年的工作當中,實際是指擴張型的宏觀經濟政策。如何擴張?擴張到什麼程度?是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2023年是處於高質量發展階段,而非高速增長階段。我們固然可對宏觀政策配置格局做多方面的探索,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一定要和高速增長宏觀階段的政策配置有所不同。實踐分析樣本提醒我們,一定要避免再次走入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理論樣本表明,一定要立足於高質量發展階段來謀劃宏觀政策的配置格局。現在關於發展目標的表述是要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

宏觀政策配置要做成本效益分析。「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這個提法就是要做成本效益分析的結果。為什麼說有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顯然,前期刺激政策是有激勵作用的,如果沒有前期刺激政策就不可能有中國經濟在2010年以後的快速恢復。消化的是成本,任何政策成本和效益都是並存的。 要增效益,降成本。既要效益的增加,又要著力於把成本降下來。經濟學研究宏觀資源配置,配置的資本原理是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有言「所得要大於所失」。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有關宏觀政策配置的分析往往關注的都是效益或更多是效益。基本的分析邏輯是潛在的GDP增長速度有多少,要拉近潛在和現實經濟增長速度的距離,需要增長的擴張力度,有了這樣的擴張力度就有助於實現宏觀經濟增長目標。扣除成本之後,效益還剩多少,會不會有可能變成負的效應?這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有關宏觀政策配置主張的分析可加上一條,即要做成本的分析,要把所有的成本效益計算清楚,而不能只講效益不講成本,或者只論證可因此取得的效益,而不論證因此而付出的成本。 成本的紅線是安全,不能引發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因此,建議擴張型的貨幣政策,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要堅持「擠牙膏式」地擴張,所謂「擠牙膏」,即排除了開閘放水,導致大水漫灌,也排除了「擰開水龍頭」式的放水。

宏觀政策配置要注意對症下藥。何謂對症下藥?對當前面臨的經濟運行當中的矛盾和問題要分類,不能一概而論。這些矛盾和問題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的,並非都可以通過「逆周期調節的擴張政策」這「一味藥」治癒。「前期刺激消化期」如果也作為一個樣本,它實際上給我們提供的是用「一味藥」來治療經濟運行當中的矛盾和問題的一個樣本,才會有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這樣一種說法。所以,逆周期調節的擴張性宏觀政策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面對「三重壓力」,無論是來自需求方面、供給層面,還是預期方面的壓力,其並不在同樣一層面上,但它們之間是有隸屬關係的。最關鍵的壓力來自於預期。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7日指出,要引導經營主體進一步穩定預期。預期穩定如何實現? 政策可以起一定的作用,但最根本的得靠改革。所以,要避免在政策軌道上,特別是擴張性宏觀政策配置的軌道上出現「塞車」現象,如果把所有希望都寄託於逆周期調節的宏觀政策,必然會用力過猛,很可能會導致大水漫灌。可能會出現成本過大,甚至出現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因此,要堅持一個原則:改革的歸改革,政策的歸政策;對症下藥,精準施策。

當前,要特別注意宏觀政策配置必須契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圍繞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把發展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我們身處的是高質量發展階段,而非高速增長階段。高質量發展階段,不論從理念、思想、戰略,還是從其他方面來看,都大不同於高速增長階段,這一點至關重要。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1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人才強國 | 厚植人才發展生態競爭優勢

關注 | 「四新」政策性建議助力消費創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792b12c9bbddf67928e3a4a0b88ca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