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旅遊市場態勢——高開穩走 | 社會科學報

2023-11-09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我國旅遊市場態勢——高開穩走 | 社會科學報

我國旅遊市場態勢——高開穩走 | 社會科學報

旅遊

旅遊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旅遊產業是持續推動地區經濟增長、帶動地區就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新動力。今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推動體育休閒、文化旅遊等服務消費。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發展旅遊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釋放旅遊消費潛力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成為促進旅遊消費、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

習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堅定文化自信,擔當文化使命,積極探索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賽道。

原文:描繪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作者 | 本報記者 田 川

圖片 |網絡

旅遊產業進入新發展階段

旅遊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生活方式。從1999年「十一」黃金周開啟大眾旅遊時代以來,截至2019年,我國國民人均出遊率已經達到4.3次,旅遊日益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淄博燒烤到貴州「村超」,從「亞運游」到「低碳騎行游」,從演唱會經濟到研學游、「特種兵式旅遊」……旅遊新概念層出不窮。當前,我國旅遊市場呈現出高開穩走的復甦態勢。

據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國內旅遊抽樣調查統計結果,2023年上半年,國內旅遊總人次23.84億,比上年同期增加9.29億,同比增長63.9%。國內旅遊收入(旅遊總花費)2.30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12萬億元,增長95.9%。經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今年中秋、國慶節假期,實現國內旅遊收入7534.3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29.5%,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1.5%。旅遊業正在並將持續步入進一步的重構發展時期。

「旅遊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的有效手段,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渠道。」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鬍和平表示,今年以來,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中國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旅遊業強勢復甦,有效地帶動了城鄉就業、關聯產業的發展,為擴內需、穩增長、惠民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世界旅遊組織資料顯示,旅遊業每直接收入1元錢,相關行業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遊業每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社會就能增加5-7個間接就業崗位。這種產業鏈的持續發展有助於提高旅遊業的附加值,為國家的可持續經濟增長做出積極貢獻。

「旅遊已經成為社會公認的重要生活方式。公眾的出遊方式、旅遊需求、旅遊目的地選擇,以及旅遊供給行為方式等都正在發生重大的變革。」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堅鍾認為,旅遊業是推動社會進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現代化進程的動力產業。旅遊業的復甦不是簡單地回歸過去,而是需要適應新的變化,提升旅遊業自身抗風險的能力,全面實現旅遊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和韌性,是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旅遊市場的恢復性增長有賴於需求和供給兩端的雙向發力及其良性互動。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告訴記者,在恢復性增長的同時,旅遊市場需求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對特色化、文化性、主題型、有溫度、高品質旅遊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更加突出。各級政府將旅遊作為擴大內需、提振消費的重要領域,積極出台支持政策,連續推出惠民措施。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談到,從現在開始,旅遊產業政策應更加關注產業鏈的修復和產業生態的發育,鼓勵細分賽道的專尖特新創業企業成長,鼓勵市場主體尋求長期的競爭優勢,並在競爭中通過研發投入和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旅遊業的全員生產率。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首次將國民休閒納入國家政策文件主題。隨後,旅遊主管部門推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旅遊度假區。截至2023年8月,全國共有國家級旅遊度假區63家,省級旅遊度假區600多家,極大豐富了度假產品和業態,提升了度假旅遊品質。《措施》強調,未來要繼續加大優質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實施美好生活度假休閒工程,實施體育旅遊精品示範工程,開展鄉村旅遊提質增效行動,發展生態旅遊產品,拓展海洋旅遊產品,優化旅遊基礎設施投入,盤活閒置旅遊項目。

著力解決高質量發展中的難點問題

伴隨著旅遊市場的持續火爆,一些地方和企業的旅遊接待能力不足,不少熱門景區、博物館「一票難求」,出現預約難、搶票難等現象。當前,著力解決長期制約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難點問題至關重要。中國旅遊研究院課題組近日發布的《2023中國旅遊度假髮展報告》認為,我國旅遊度假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的前期,主要呈現四個特點:一是需求基礎不斷夯實,供給配套相對滯後。二是產品業態創新活躍,系統謀劃還需加強。三是發展路徑日益清晰,產業體系有待完善。四是產業政策助力發展,統籌推進仍有空間。

「文旅供給體系仍有巨大優化提升的空間。如何妥善處理供需之間的新問題、新矛盾和『宰客』等老問題,依舊考驗著旅遊管理和城市治理的水平與智慧。」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遊系主任王學峰告訴本報,豐富特色旅遊產品,利用新空間、打造新場景、培育新業態逐漸成為促進旅遊消費的重要路徑。遊客體驗是旅遊消費提質升級的重要環節,也是旅遊業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著力點。

經歷疫情,一些旅遊企業的生產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旅遊人才也面臨流失的狀況。旅遊企業應迅速提高新員工的服務水平,以儘快縮短企業生產能力恢復的周期。面對不斷復甦發展的旅遊市場,相關從業者要重新思考重構旅遊產品和服務,以更多的細分產品來滿足目前的遊客更多元的消費需求。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會長魏小安告訴本報,要在「公共產品完善,公共服務到位,公共空間形成」上下功夫。

解決旅遊消費中的痛點堵點,既要著力解決旅遊小微企業、旅行社等人員短缺、用工荒、招工難等問題,繼續實施並完善各類紓困解難政策,推動旅遊行業進一步提振信心,快速修復旅遊產業鏈條和服務鏈條,又要引導目的地和企業根據遊客需求的變化,特別是新一代消費群體的特點,提供主題化、定製化、精細化、特色化的產品和服務。

不僅需要有效擴大優質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也需要改善旅遊目的地的生活環境、優化目的地消費環境。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研究員唐曉雲談到,深圳的軌道交通與城市公共藝術、成都面向公園城市建設的綠道體系、重慶空中穿行的單軌廣受遊客歡迎。可親近、可接觸的優良城鄉公共空間無疑是目的地生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旅遊目的地形象塑造和品牌打造形成有力支撐。

把握旅遊業轉型升級新方向

新形勢下,旅遊行業轉型升級加速推進,消費者需求呈高品質、多樣化的新趨勢,對服務質量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拓展休閒度假產品供給方面,《措施》提出,將擴大城市休閒空間,打造一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著力建設濱海、山林、河湖、溫泉、冰雪等多種類型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在推進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方面,推出了創新發展鄉村遺產酒店、特色民宿、夜間經濟、老字號傳統技藝體驗等新型業態。

縱觀國際度假產業發展,有幾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鑑:堅持市場主導,重視發揮政府作用;凸顯地方特色,廣泛吸收先進文化;圍繞遊客需求,拓展度假產業體系;保護資源環境,注重產業持續創新。從產業體系構成來看,在國際度假產業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形成了「健康療養+度假」「郵輪+度假」等典型模式。這些對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及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企業需要加快轉型升級、提高服務質量管理水平;行政部門要完善服務質量提升體系,創新質量提升手段,讓質量提升實現遊客有感、企業受益,建立完善市場導向的質量體系。」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管理司副司長余昌國強調,要發揮宏觀質量政策引領作用,激發各地提升旅遊服務質量的工作積極性。不斷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具體而言,一是提升旅遊管理和服務水平。完善政府主導、企業主責、部門聯合、社會參與、多元共治的旅遊服務質量工作格局和部門協同機制。二是改善旅遊消費體驗。建立完善以遊客為中心的旅遊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推進評價結果應用。三是培育旅遊服務質量品牌。大力實施以服務質量為基礎的品牌發展戰略,培育一批專業度高、覆蓋面廣、影響力大、放心安全的服務精品。

「融合化將成為一個關鍵方向。例如,將體育、文化、教育等領域與旅遊相結合,特別是在居家康養旅遊和體育旅遊方面。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和虛擬現實等多元化方式,以降本增效。人才發展將是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包括導遊和專業技術服務人員等領域。」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數據資產化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鵬告訴記者,這些方面將對未來旅遊產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發布的《旅遊綠皮書:2022-2023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指出,「十四五」期間旅遊業需要聚焦重點領域,通過AR和VR等技術沉浸式互動體驗、虛擬展示、智慧導覽,從而給旅遊者提供全新的體驗。通過技術全面提高旅遊企業的服務效率和政府旅遊治理與旅遊公共服務的能力。通過與數位技術結合,打破信息壁壘,實現旅遊需求和旅遊供給更精準地匹配。全面提高國產旅遊高端製造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此外,還要進一步做好對旅遊企業的金融服務,支持旅遊企業通過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債券等方式改善融資狀況。截至2023年8月末,旅遊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債券融資餘額1174億元,同比增長11.3%。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認為,應通過延長質保金補足期限、加強金融支持等政策,為經營主體降成本、補元氣的同時,推進管理水平提升、信用經濟體系建設,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旅遊產業是綜合性產業,是服務業的龍頭和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旅遊的社會屬性及其對文化建設和文明演化作用更加彰顯。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鄭崇選向本報表示,我國旅遊市場空間廣闊,要圍繞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個根本目的,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斷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6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米蘭·昆德拉:小說價值「新」定義? | 社會科學報

建言 | 老齡化社會,如何建設有力的養老護理員隊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e39468fd3031605c3afc2bf71374a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