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愈演愈烈,當年毛主席是怎樣看待中東戰爭的?

2023-12-18     文史風雲

原標題:巴以衝突愈演愈烈,當年毛主席是怎樣看待中東戰爭的?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巴以衝突由來已久,從以色列建國那一刻開始,中東地區就蒙上了一層戰爭陰影。

其實,當年毛主席也曾經密切關注過,中東地區發生的一系列衝突。

那麼,對於這些事情,毛主席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雪中送炭

實際上,毛主席的立場一直很堅定,那就是堅決的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反侵略的鬥爭,反對猶太復國主義。

那時候,以色列的復國行動在全世界鬧得聲勢浩大,靠著西方的媒體喉舌,爭取了一大票支持者。

相比之下,作為受害者的巴勒斯坦,反而沒什麼發聲的渠道。

但是,不管以色列對外塑造出的形象多麼的無害,毛主席依然看透了這個國家的本質。

毛主席知道,以色列某種程度上,根本不能稱之為一個國家,這是一個由西方資本主義聯手製造出來的政治工具,是攪亂中東的棋子。

1964年,巴勒斯坦巴解組織的領導人阿拉法特,秘密訪問了中國,並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

到了1965年,阿拉法特更是率領代表團正式地訪問了中國,中國和巴勒斯坦由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而毛主席所喊出的那句口號,「堅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事業,反對猶太復國主義」,也在巴勒斯坦內部流傳甚廣。

毛主席一系列支持巴勒斯坦的舉動,對這個國家而言是絕對的雪中送炭。

因為,那時,沒有幾個人在意巴勒斯坦的死活,以色列憑著西方援助的軍隊武器,將中東國家玩弄於股掌之中。

中東人民在絕望之下的反抗,被西方媒體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

而且,當時各個中東國家之間,因為不同的利益取向始終存在分歧。

這樣的分歧和矛盾,又被西方進一步地渲染誇大。

導致中東的諸多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幾乎成為了被全世界嘲笑的對象。

在這種情況下,巴勒斯坦可謂四面楚歌。而這個時候,中國能夠不顧來自西方的脅迫,坦然的向巴勒斯坦伸出友情之手,這自然是巴勒斯坦不能忘卻的。

而且,毛主席在阿拉伯地區的影響力,要超乎人們的想像。

迫於以色列的軍事壓力,當時巴勒斯坦以及中東地區的其他國家,想要在同以色列的較量之中取得勝利,便只剩下了一條路,那就是打游擊戰。

而如果論打游擊戰的話,沒有人能超過毛主席。

所以,當年,中東地區的戰士們幾乎每人都熟讀兩本書,那就是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

深受其害

他們對這位來自遙遠東方的軍事家非常崇拜。

直到現在,毛主席的軍事方略,依然廣泛地應用於中東的反抗組織之中。

對阿拉法特而言,毛主席更是如同他的人生導師一般,他一生對於毛主席都非常尊敬。

1991年,已經成為巴勒斯坦總統的阿拉法特前往上海訪問,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在採訪之中,阿拉法特講了這樣一段話:「我讀過毛澤東的好多文章,特別是《愚公移山》,我讀過好多遍。講一個老人搬掉兩座大山。毛澤東說,為了搬走大山,可以子子孫孫,一代接一代去做。中國人的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不是拿錢可以換來的。中國的精神就是不怕帝國主義。我也不怕帝國主義,我就是毛澤東說的「愚公」,要搬走帝國主義這座大山!」

毛主席給予巴勒斯坦人民的支持,不僅僅是精神上的,也有物質上的。

1965年,我國還曾經接待過,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委員會主席舒凱里。

當時,中國方面向舒凱里表示,願意全力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反抗鬥爭,同時為巴勒斯坦提供武器和其他方面的援助,這些援助都是無條件的。

此外,毛主席還熱心的向舒凱里,分享了一系列革命鬥爭的經驗。

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毛主席游擊戰的思想,在中東地區廣泛傳播的原因。

對於鬥爭結果,毛主席始終是樂觀的,他對阿拉法特和舒凱里都說過:「帝國主義還是怕人民的,你們和以色列之間的矛盾是大有希望的,只是勝利的過程要曲折一些。」

毛主席再次道出了戰爭的本質,這不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個國家之間普通的領土爭奪,而是一場帝國主義對於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壓迫。

所以,聲援巴勒斯坦,是正義一方的必然選擇。

此外,毛主席還給了阿拉法特一些很實用的建議,這也基本上是毛主席在幾十年的漫長革命鬥爭之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比如說,對於猶太人,也要團結其中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在國際上,也要盡力的動用外交手段。

一方面,不能放棄和以色列之間的暴力鬥爭,另一方面,要儘可能的讓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在國際上獲得合法性。

毛主席的這些建議,是相當切合實際的。

因為,從巴以衝突以來,巴勒斯坦人的處境一直非常尷尬。

以色列背後,有著英美等諸多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而且全世界的猶太精英在以色列復國這一問題上,也空前的團結,導致巴勒斯坦的苦痛,在聯合國那裡始終不痛不癢。

更痛苦的是,以色列復國的這片地盤,本來就是屬於巴勒斯坦的。以色列拿著一本聖經,莫名其妙的要巴勒斯坦,歸還他們2000多年前的土地,這簡直是無稽之談。

可卻架不住對方勢力太強,顛倒黑白,最後,巴勒斯坦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聯合國通過了以色列復國的決議,莫名其妙的丟失了大半領土。

而以色列貪婪無度,在成功復國之後,又不斷的派出軍隊,蠶食屬於巴勒斯坦的另一半領土,導致巴勒斯坦人生活的範圍越來越狹窄。最後,甚至大部分人都被趕到了荒漠之中。

在這種環境下,阿拉法特和無數的巴勒斯坦人民,選擇和以色列鬥爭到底。

前路茫茫

不過,雙方之間的軍事差距是肉眼可見的。何況,巴勒斯坦所占有的資源本就很少,長時間的打下去,巴勒斯坦方面的解放組織無法堅持。

所以,在1988年,阿拉法特做出了一個巨大的讓步,那就是接受了聯合國的181號決議,在所剩不多的領土上,正式宣告了巴勒斯坦國的成立。

阿拉法特當選為巴勒斯坦的第一任總統,而在當選總統之後,阿拉法特開始為和平努力。

因為,長期的戰爭已經讓巴勒斯坦人民身心俱疲,在以色列無休止的轟炸之下,巴勒斯坦幾乎沒有任何可發展的空間,所以,他們必須要喘口氣。

1993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首腦正式會晤,幾十年來,雙方終於達成了第一次和解。

當然,對於巴勒斯坦而言,和解背後,是無數要咬牙咽下的委屈。

以色列對於巴勒斯坦的讓步自然很高興,因為,打了這麼多年,以色列本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當然,以色列並不會為自己的罪行反思。

甚至,在雙方簽署協議的時候,以色列總理拉賓還說了這麼一段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血和淚都已經流夠了。我們無意報復,對你們也不懷恨在心。今天,我們給和平一次機會。」

拉賓

如果只看這句話的話,仿佛以色列才是被欺壓了幾十年的受害者。

這樣厚顏無恥的行為,實在是令人難以忍受。

對巴勒斯坦人來說,卻不得不忍耐。

因為,80年代已經到來了,世界日新月異,隨著軍事戰爭不斷邁向現代化,和以色列之間爆發軍事衝突,只會對巴勒斯坦更不利。

如果借著這個短暫的和平窗口發展起來,那麼,今後或許還有洗刷恥辱的希望。

可是,對於中東而言,和平兩個字還是太過遙遠了。

因為,1995年11月,以色列總理拉賓遭到了一位激進猶太主義分子的刺殺。

當時,對方向他連開三槍,拉賓當場倒在血泊之中,不治身亡。

對巴勒斯坦來說,拉賓固然不能算什麼好朋友。

可是,在以色列的歷屆統治者之中,拉賓已經是一個難得的可爭取對象。

至少,在拉賓在任期間,雙方真的得到了短暫的和平。

而在拉賓死去之後,雙方本來緩和的關係,再一次跌入了低谷。

2001年,隨著又一屆以色列總理的上台,雙方之間的矛盾加劇了。

和平再也沒有希望,阿拉法特不得不再次帶領人民拿起刀槍,與侵略者展開了曠日持久的鬥爭。

終將勝利

直到現在,中東的衝突仍未停止,巴以衝突更是愈演愈烈!

至於衝突為什麼會持續的那麼久,其實關鍵就在毛主席當初說出的那四個字——帝國主義。

看上去,巴以衝突的參與者,只有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但事實上,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才是操控戰爭的那雙手。

在40年代,美國不顧巴勒斯坦人民的心愿,操控聯合國強行通過了以色列復國的法案,由此掀開了中東地區幾十年來的悲劇。

讓以色列充當打手的同時,美國自己也沒有閒著,接連入侵了阿富汗,伊拉克等國,把中東地區變成了全世界聞名的火藥桶。

而美國這樣做,是踩著中東地區一個個鮮活的人命,為自己鋪平道路。

例如,7、80年代,美國對中東地區的一系列動作,很顯然是為了牽制蘇聯,把蘇聯拖進戰爭泥潭之中,由此讓自己成為全世界唯一的霸主。

而現在,美國攪亂中東地區的局勢,同樣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霸主地位。

世界越亂,美國的權威就越高。

這次的巴以衝突,其實還是之前的老劇本。美國依舊不遺餘力的為以色列提供援助,甚至在戰爭陷入僵局之後,美國還氣勢洶洶的要把航母開到中東地區附近。

可是,習慣了耀武揚威的美國,習慣了接受美國庇護的以色列,這一次真的還能成為勝利者嗎?

恐怕,他們的前景也並不樂觀。

因為,人們從這一次的衝突之中發現了一些不尋常。

在過去一次又一次的中東戰爭之中,以色列始終是保持絕對優勢的,不管是實際的戰場還是輿論上,以色列都得到了絕對的偏向。

可這一次,人們看到的是以色列國際聲望的崩塌。

以色列對加沙人民的所作所為,激怒了全世界。

就算是一向被西方資本控制的媒體,也陸陸續續出現了很多反對以色列的聲音。

現在,絕大部分西方公眾人物,都不敢公然的為以色列發聲了。

而輿論變化的背後,其實透露出來的,是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對於國際社會的控制力在變弱。

他們已經沒有辦法蒙蔽全世界的眼睛,在實際戰場上也是如此,一手遮天的時代過去了。

中東國家反抗的態度比以往更加堅決,而且,也表現得比過去更團結。

因為隨著時代變化,中東國家漸漸意識到,想要反抗西方勢力,便不能搞分裂。

中東國家現在在政治和經濟上,合作往來越來越多。而中國也在積極的推動中東地區的對話和解,在這種形勢下,以色列過去的許多招數便不管用了。

毛主席寫下的《愚公移山》一文中談到:「現在的世界,民主是主流,反民主的反動只是一股逆流。目前反動的逆流,企圖壓倒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的主流,但反動的逆流,終究不會變為主流。」

中國的勝利,證明了這句話的正確。

而人們也相信,總有一天,巴勒斯坦也會迎來屬於他們的勝利。

參考資料:

盧克文《巴以衝突的根源》

王緝思《巴以衝突,何以至此?》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735ad5ae83535e95525bc64c388ad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