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七夕啊!
昨天我看有人建議今天把微信步數關一下,不然,暴露你無人約,挺尷尬的。
晚上當個樂子講給C爸聽,他尷尬不失禮貌的微笑道,明天你也可以關一下,我明天4台手術,晚上還得值夜班。
得~敢情自家的房先塌為敬了,今年的七夕,我只能跟娃過了。
不過活到我這把歲數的女性,早就明白了什麼叫「快樂是我的,不是誰給的」。
誰說沒人約就high不起來了?
男人們靠不住,關鍵時刻還得靠姐妹,這場子,我先送為敬,給大家撐起來!
1、留言板隨機送出8份Dior口紅&香水小樣,無門檻,留個言就行。
這還不算!
2、今兒還趕上開團,今天下單的,抽20份免單,甭管你是給自己買的蔻馳包包、Dior香水,還是給娃買的繪本鞋子、開學文具,都會免訂單中最貴一個品,也是下單後留言即可參與。
活動是昨晚聽到C爸的回覆後我一拍腦門定的!標題也沒透露,權當是給「不關我發啥都點進來」的朋友一個驚喜啦!
參與抽獎留言格式:訂單號(如果有)+說說你現在在生存鏈第幾層?(得看今日文章先)
以下正文:
上周不是和小夥伴們帶娃去草原嘛,媽媽們聚在一起,聊最多的當然還是孩子。
孩子們從2歲—12歲,年齡跨度比較大,所以畫風相似但各不相同。
娃多了,當媽的對比性就出來了。
別看大家都是媽,但媽跟媽還是不一樣的,也是存在媽圈生存鏈的。
我瞅了瞅我處在中下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你快看看,你在哪一層?
#01
媽圈生存鏈頂層——孩子上大學,有錢又有閒
要說等級最高的媽媽,非娃上大學的退休媽媽莫屬,有錢又有閒,娃還不在身邊。
如果孩子爭氣,考了清北或211、985,一頂人生贏家桂冠在頭頂,自此,想摘下都難。
就算孩子考差了,那也已是板上釘釘,往事不用再提,人生幾多風雨。
昨日之事不可追,多思無益,高考已去,英雄不問出身,好男兒/女兒畢業之後又可以志在四方~
於是,大學生媽媽茫茫媽海中,閒庭信步,享受貴婦般優雅又瀟洒的生活。
無論在家還是出門旅行,整個一個歲月靜好,優雅從容。
在家狀態:
孩子一入大學,那便可以維持當媽最好的狀態,娃在心裡,不在眼前。
一年回兩三次家,扣除逛街、旅行、同學聚會,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數。
隔了半年的思念,自然能距離產生美,日日待娃如初戀。
那天,我看見了一個熱搜詞條,#在他們眼裡永遠是小孩#,大意就是大學生放假回家,媽媽會把水果洗好、切好,擺在精緻的小盤裡,給他們送到床上。
底下評論也都是在說,父母不給自己洗好、切好水果,自己根本就不吃。
我當時看完,忍不住陰陽,有必要做到這種程度嗎?
擱我這,皮都不削,外送一句「愛吃不吃」。
但轉念一想,這都是放假歸來的大學生娃啊,不是我那倆每天膩在身邊的逆子!
也不是全天24小時,只要醒著就「媽媽媽」無限循環的外放機!
這是半年一見,沒有學習成績困擾、沒有課外班壓力的心肝大寶貝啊。
別說削皮、切好擺盤, 就是讓我替TA吃都行。
更何況,只要你表現的夠意思,他們就會不好意思。
只要察覺出你有一點點掛臉,他們就會意思意思地掃個地、刷個碗。以此來平息媽媽們的怒火,這些眼力見兒可是其他年齡段的孩子所不具備的。
旅行狀態:
出門旅行,大學生老母親更是說走就走。約上小姐妹,帶上花裙子,擁抱祖國大好河山。
如果你發現朋友圈某個大學生媽媽的照片有了質的飛躍,以前不是紅綠絲巾,就是大寫自拍,現在人物特寫有了、遠近構圖有了、鏡頭對焦了,就連濾鏡都高級了很多。
不是她偷學了啥拍照技巧,只是因為她家的大學生放假了。
養娃千日,用娃一日。
出門在外,你只需要帶上錢,其他的,大學生娃一切搞定。
查攻略、訂車票、備零食,景點拍照,你只管掏錢和閉嘴,他們就能把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02
媽圈生存鏈次頂層——學齡前媽媽
這個階段的媽媽,正和娃處於相看兩不厭的母愛爆棚期。
相對頂層媽媽,他們的幸福指數和狀態不是說不夠好,而是說,總是透露著一點清澈的愚蠢在身上。
日常動態基本是:
江湖人送「發圈狂魔」,發圖不發九宮格,小視頻不配bgm都仿佛是對娃的不尊重。
如果說,這世界上有兩樣東西隱藏不了,那一定是貧窮,和老母親那顆抑制不住想要曬娃的心。
格格塞滿,張張耀眼。
要問,這些有什麼區別,看著不都一樣?
NO!明明這張臉更圓一些,那張笑得更大一些,這張眼神中透露著不一樣的智慧......
或者把朋友圈當成了當媽的勞動成果彙報現場。
可能是一泡金黃的粑粑,也可能是一顆剛冒頭的牙,還可能是昨晚被尿濕的被褥。
或者把朋友圈當作尋醫問藥的捷徑:
無論在家,還是出門。
拿手機咔咔一頓拍,怎麼看怎麼可愛,怎麼拍都捨不得刪。
這大概就是養娃初始的甜蜜期,是我們回不去的曾經吧。
#03
媽圈生存鏈中層-人間暴龍小學生媽媽
這個階段的媽媽們,母愛爆棚期已過,入學焦慮期剛到。
對內要做慈母,對外要裝作通情達理。
總之,無時無刻都在彪演技。
如果說,大家平常還能維持基本的體面,一放了暑假,尤其是經過了一個半月的摧殘,各位老母親真實的狀態就藏不住,根本藏不住了。
在家:
如果說一個娃的暑假已經很難了,那兩個娃的暑假真是難上加難。
每天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的路上。
上一秒兄友弟恭、如膠似漆,下一秒扭打一起,難捨難分。
這個階段的小孩還超有反抗意識,讓收玩具不收,讓疊衣服不疊,讓吃飯不餓,總是就是以挑戰權威來彰顯自己的獨立。
人家都不為所動,別問,問就是「丟就丟了,反正到時候你也得給我買新的」。
一整個拿捏住你。
而且,暑假在家,先不說別的,就光這一日三餐就夠愁人的。
你每天廚房搗鼓半天,想著蔬菜、雞蛋、肉怎麼搭配營養更均衡,同時兼顧著味道,外觀。
但當你獻寶一樣端到孩子面前,才發現,孩子吃不吃完全取決於他的心情,而不是有沒有營養,好不好吃,或是好不好看。
又是一片真心付東流的一天。
旅行狀態:
出門旅行,不帶孩子覺得他可憐,帶了孩子覺得自己很可憐。
甭管你是國內游,還是國外游;甭管你是了解名勝古蹟,還是欣賞自然風光。
對孩子來說,也不過換個地方玩手機,換個地方撈魚,玩淘氣堡,換個地方吃冰淇淋。
如果恰巧你是一位二胎媽媽,那旅行也不過意味著孩子們換個地方打架。
上車前,你問他們要不要上個廁所,他信誓旦旦說沒有,不用。
結果上車才3分鐘,「媽媽,我要尿尿」。
你這廂想拍點美美的照片,他那廝專門躲著鏡頭走,啥?旅行還要拍照,不要不要!一副好臉都不給。
最後你嫌他不配合,他嫌你不給他買東西。
才明白,和姐妹閨蜜出門才叫旅行,和孩子出門那叫修行。
發誓再也不帶孩子出門了,但下一個寒假,還得繼續。
學習狀態:
呃,這悲慘的一生,都要從孩子上小學開始說起。
如果你問暑假怎麼也要吃輔導作業的苦?
因為暑假最後二十來天開始,每天除了之前的暑假作業,還有額外的收心作業,不僅要做卷子,還要群內打卡。
說到班級群了,每一個卑微的小學生媽媽,都有一、二、三、四...個必須要置頂的群。
只要進了這個群,就是老母親飆演技的時刻。
老師發的消息,第一時間收到;
老師留的作業,熬夜也要完成;
老師要的東西,踏破鐵鞋也要買到。
老師發的消息,第一時間收到;
老師留的作業,熬夜也要完成;
老師要的東西,踏破鐵鞋也要買到。
在老闆眼皮底下敢摸魚,但在這個群里,主打的就是一個隨找隨到,有消息必回,三十多年的執行力就在這一階段達到了頂峰。
尤其是被老師單聊的時候,有些人表面很淡定,其實內心早就慌得萬馬蹦騰。
上小學後,還有一個極限挑戰,那就是輔導作業。
對於一個一提玩就神清氣爽,一提學習就低頭聳腦的孩子來說,讓他老實坐那寫作業就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細節決不決定成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細節能讓一個中年老母親崩潰。
減肥沒成功沒事,工作沒完成也沒事,但如果孩子的作業本還空著,那一定會讓老母親瞬間上頭。
作為過來人,我有一句真心話要告訴大家,小孩做作業,千萬不要圍觀,不然血壓容易往上飆。
朋友吐槽,暑假最後一周,天天都在趕作業, 每次娃寫作業的流程不是寫-完成。
而是拿出本子-上廁所、喝水、扣橡皮、找筆-我罵人-寫作業-上廁所、喝水、扣橡皮、找筆-罵哭-我哄勸-寫作業。
全套流程,沒有一天早於11點完成的。
OMG!這是一想到開學又要每天如此循環就心梗的程度啊。
反正一個半月的暑假過去了,周圍同齡娃的媽媽,臉色都不太好。
你也不好說,大家是太熱沒休息好,還是被氣到的。
#04
媽圈生存鏈底層-不敢言不敢怒的中學生媽媽
如果說上小學的媽媽慘,那比小學媽媽更慘的存在就是,娃上了初中。
這個階段的孩子,進入了令人聞風喪膽的青春期,看不懂,更不敢管,甚至家長在家裡大氣都不敢出。
主打的就是一個更年期也干不過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多可怕:
在網上看到了一個段子,跟青春期的孩子說話,就跟忠臣死諫是一模一樣的。你得挑場合,看臉色,還得掂量語氣。
一句不慎,就可能被陛下拖出去斬了。
以前,我以為只是個段子笑笑就過了。
後來身邊真有孩子到了青春期,才發現,現實遠比段子更殘酷。
心理學之父斯坦利·霍爾曾說過:青春期是一個充滿猶豫不決和矛盾情緒的過渡階段,是風雷激盪的人生時期。
所以他們衝動、愛冒險,也感情用事、不計後果。
他們渴望獨立,無論生理還是心理上。而證明自己獨立強大最快的辦法,就是擊敗權威——父母。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迫切地想甩開父母,用父母最在意的事情來宣示著自己的「長大」。
你逼我學習,我偏不。
你讓我不要沉迷遊戲,我偏要通宵達旦。
你禁止早戀,我就偏就要早戀。
不要覺得扎心。
青春期,作為孩子從幼年走向成熟的一個階段,必然是要踩著父母的屍骨去成長的。
而父母要做的,不是嚴防死守,而是疏通,是成全。
理解孩子通過對抗而獨立的過程,尊重孩子想要說的算的需求。
用我之肩膀,去承托彼之未來。
甭管是你是在生存鏈的哪層,養育孩子,修的從來不是娃,而是我們自己。
姐妹們,在堅持10天,娃子們就要開學了,咱們堅持堅持,他日頂峰相見。
本周好物推薦
1、兩套臨開學的收心繪本!
2、平時買著肉疼的童鞋,開學季談到了159元封頂!
3、當媽之後別虧待自己,今兒七夕,給孩子買買的同時,別忘了給自己也帶個禮物,各種大牌,超低價格。
臨近開學,越看孩子越煩!這回出門見著別人家的狀態,我沉默了…...
孩子經常說這幾句話要警惕,他不是叛逆,而是碰上了過不去的坎兒
不想毀掉孩子的身高,暑假就別讓娃總干這3件事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覺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