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你的朋友圈也被《灌籃高手》刷屏了嗎?
豆瓣開分9.2,票房3天破3億。
預售票房超越《鈴芽之旅》,刷新中國影史進口動畫電影預售票房紀錄。
曾經無拘無束的追風少年,如今80、90後的「叔叔阿姨」。
聚在影院裡,守在銀幕前,揭開塵封心底多年的記憶:
湘北五虎,全國大賽,山王之戰……
遲到27年,《灌籃高手》通往全國大賽的列車終於到站。
你的青春也回來了嗎?
「灌籃高手」
2023.4.20
PS:看電影勿攝屏,別踢椅,不要長時間亮手機螢幕,望周知。
提到《灌籃高手》,你會想到什麼——
櫻木花道?
自戀臭屁的不良少年,從一竅不通的門外漢,成長為獨當一面的籃球選手。
湘北五虎?
高傲的流川楓,堅毅的三井壽,執著的赤木剛憲,靈活的宮城良田和天才的櫻木花道。
《好想大聲說愛你》和《直到世界盡頭》?
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四斤大豆三根皮帶(好想大聲說愛你的空耳)」。
80、90後的觀眾,總會將《灌籃高手》稱為「青春」——
是放學後和同學交換漫畫,爭論流川楓和仙道彰誰才是神奈川第一;
是暑假蹲在電視機前,一遍遍因三井壽「教練我想打籃球」熱淚盈眶;
「早已記不清因為《灌籃高手》而愛上籃球,還是因為籃球而愛上《灌籃高手》。」
回憶里的《灌籃高手》,熱血、浪漫、感動……
當然,也是遺憾的。
《灌籃高手》漫畫,1990-1996年連載,共31卷。
其中,1-22卷被製作為動畫,也就是我們小時候看過的TV版。
23-31卷,即全國大賽篇。
由於井上雄彥和東映意見不合,導致這部分動畫並沒有搬上螢屏。
1996年,《灌籃高手》動畫以湘北登上列車,前往全國大賽完結。
結尾那句「我們去稱霸全國吧!」如同未完待續的印戳。
本以為只需要等一個暑假,沒想到卻是等了整個青春。
二十多年來,東映從沒放棄過彌補這道遺憾。
一直在軟磨硬泡,給井上雄彥寄樣片,談合作。
直到幾年前,井上雄彥說,他在樣片中看到了「靈魂」的東西。
「如果要製作電影,希望大家也能開心」的心情,推了他一把。
以親自操刀改編為前提,開啟製作《灌籃高手》電影版。
理解《灌籃高手》電影,首先要理解井上雄彥。
很多人看來,井上是一個極致到有些極端的完美主義者,一個我行我素的藝術家。
井上的另一部代表作《浪客行》,1998年開始連載。
因為「融入不進角色靈魂」,漫畫休刊了很久,至今仍未完結。
NHK紀錄片,他自述「我是個不服輸的人,等級只能上升,不能降低。」
井上雄彥
對於《灌籃高手》,他從來向讀者、銷量或票房妥協過。
漫畫中,湘北在戰勝山王后,寥寥幾行字告訴讀者他們下一場比賽淘汰出局。
連載結束,讀者萬人聯名情願復活《灌籃高手》。
他卻不以為然,只說「青春本來就是不完美的」。
《灌籃高手》動畫,早就被幾代觀眾奉為神作;
他卻總是嗤之以鼻,埋怨糟糕的動畫質量和拖沓的原創劇情。
在他的另一部籃球題材漫畫《Real》借角色之口吐槽《灌籃高手》動畫幼稚。
《Real》
粉絲想要的《灌籃高手》電影,其實很簡單。
1:1復刻漫畫內容,TV動畫壓縮120分鐘,經典金曲洗腦循環……
炒冷飯,賣情懷,總能給粉絲哄得明明白白——
但是,這就不是井上雄彥了,也就不必等27年了。
他不想重複20多年前的漫畫,在回憶里自嗨;
而是想要拍攝一部「舊框架里的新電影」,以新的視角重新解讀《灌籃高手》的故事。
電影英文名「The First Slam Dunk」。
意味電影零門檻,即使對籃球對漫畫毫無了解,也能夠垂直入坑;
而老朋友,能夠從中獲得「如若初見」的新體驗。
電影主線,以湘北VS「日本高校籃壇第一強隊」山王工業的故事為主軸。
主角,則由櫻木花道改為湘北控球後衛宮城良田。
井上解釋,主要源於「補償心理」。
漫畫中,三年級的三井和赤木故事線已經完整,一年級的櫻木和流川本來就是主角。
他還欠漫畫中戲份不多的宮城完整的角色弧光。
其餘細節,大抵類似——
為了呈現投籃、運球微妙的「籃球感」,選擇了「三渲二」寫實CG效果;
為了適配年輕、緊湊的比賽,選擇了全新聲優組合,全新主題音樂;
(國語版的櫻木花道和流川楓繼續由台版配音演員于正昇和官志宏配音)
為了確保宮城的主線,保證電影的獨立完整性。
刪掉了櫻木VS小河田,魚柱救場,櫻木表白等漫畫經典名場面。
電影里沒有這一幕還蠻可惜的
反主角,反情懷。
每一步都在粉絲的雷區蹦迪,每一步都「任性」到了極點。
體育電影的核心,通常主打兩個方向:
或是酣暢淋漓的比賽實況,或是熱血細膩的角色成長。
《灌籃高手》電影,兩個方向剛好對應了兩條故事線。
前者,湘北VS山王的比賽線。
電影開場。
伴隨緊湊的節奏,湘北五虎手繪形象從二維平面緩步走向三維動畫。
先聲奪人,定下了「電影重構漫畫」的基調。
「三渲二」的CG畫風,乍看或許不如二維手繪般顏色細膩;
但是在比賽氛圍的渲染下,視聽效果超出預期。
尤其是,相比於全程卡頓如PPT,動作細節全靠腦補的TV版動畫。
宮城帶球過人的假動作,赤木腳步騰挪的擋拆,櫻木爭搶籃板球的卡位……
如絲般順滑的動作細節,還原出了籃球比賽的電光石火。
TV版和電影的對比
除視覺外,音效設計也為氛圍感加分很多。
觀眾的呼喚聲,籃球的彈跳聲,球鞋的摩擦聲,籃球的落袋聲……
事無巨細模擬比賽的環繞音效,在影院也能擁有身臨其境的體驗。
近乎完美的分鏡調度,還原了比賽間不容髮的壓迫感。
即使早就把漫畫翻爛,記得每一個進球,每一次交鋒。
可是當抬不起胳膊的三井,本能投出三分,吹響反擊的號角。
還是忍不住下意識默念:好球!
當櫻木救球負傷,面臨比賽和選手生命的選擇,不假思索堅持上場。
還是忍不住為「天才門外漢的光榮時刻」引爆淚腺。
比賽最後階段。
流川帶球沖向前場,傳球給早已擺好姿勢的櫻木,打出平平無奇的跳投……
無聲勝有聲的快速剪輯,不自覺也跟著屏息靜氣,心跳加速。
隨著一記「世紀擊掌」,青春的熱血催動五臟六腑,燃到極點。
後者,宮城回憶錄的感情線。
這部分劇情,改編自漫畫番外篇《耳環》。
加入了宮城父親和哥哥先後去世的背景,講述了他和母親治癒創傷的經歷。
以比賽間隙不斷閃回的方式,串聯起湘北每個人的覺醒和逆襲。
這條故事線,他想用同一個故事,換個角度探討不同的主題。
相對於漫畫中的「天才」櫻木,生活中更多的是像宮城這樣渺小的普通人。
球場上,生活里,我們的大多數,都常遭遇事與願違,充滿了挫折煎熬。
但幸好有籃球,或是別的任何夢想,為生活照亮熹微曙光。
弱者和受傷的人才能夠繼續走下去,跨越痛苦,破殼而出。
人到中年的井上雄彥,以這段平實無華的情節,傳達「從熱血邁向成熟」的人生體悟。
「宮城回憶錄」的誠意毋庸置疑,但是效果確實有待商榷。
一方面,宮城從迷茫、掙扎到釋懷,再到振作的故事線。
本就是少年漫老生常談的故事,並沒有什麼新意,反而拖累了比賽的節奏。
另一方面,宮城作為電影主角,和比賽的「配角」定位格格不入。
誠然,漫畫中的宮城是一個被低估的小個子後衛,湘北的影子功臣。
但是控球後衛的職能和漫畫的故事情節,決定了他很難有主角該有的賽場高光。
白熱化階段,只能被比賽的主角櫻木「喧賓奪主」,奪去了風頭。
等了整個青春的《灌籃高手》,國內上映後爭議不斷。
有人吐槽毀童年。
抱怨井上雄彥傲慢、自私,不忠實原著的改編。
「井上雄彥就是個畫漫畫的,他哪懂《灌籃高手》?」
有人支持新創作。
「熱血而非雞血」的新故事,遠比廉價的「爺青回」珍貴百倍。
說到底,《灌籃高手》只是一部動畫電影。
青春會結束,熱血會燃盡。
80、90後的叔叔阿姨,走出影院,面對的還是鋼筋水泥,業績考勤。
電影很好或很糟,都再也回不到暑假和操場。
至少,它讓我們看到了少年時的夢。
這一剎那的絢爛宛如永恆,在2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在面前閃耀。
它們的美好,仍留駐心頭。
陪我們走下去,直到世界盡頭。
(院線熱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