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治理 | 打造世界海洋「守護者」的身份

2023-08-20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海洋治理 | 打造世界海洋「守護者」的身份

海洋治理 | 打造世界海洋「守護者」的身份

點擊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

▋海洋治理

太平洋島國把目光從陸地國土轉向海洋國土,把海洋視為其擺脫困境、實現國家發展的機會所在。

原文 :《打造世界海洋「守護者」的身份》

作者 |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 朱璇

圖片 |網絡

在傳統的國際關係研究視角下,太平洋島國由於國家實力弱,地理位置偏遠,難以尋求與其他國家合作而參與國際事務,長期處於國際政治經濟體系的邊緣地帶。然而在全球化時代,國家間在經貿和發展領域的相互依賴性加強,國家間的復合依存度顯著提升,即使是位於邊緣地帶的島國,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和彼此影響也大大加強。隨著全球性問題的顯現和加劇,國際社會共同面對氣候變化、發展失衡、公平赤字等全球治理問題。在全球化時代,為了處理全球性問題而設立的全球治理論壇,為包括太平洋島國在內的小國提升國際事務參與度、影響國際規則構建,提供了重要機遇。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養護、海洋養護等全球治理進程中,島國藉助自身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主張「生存權」謀求國際社會的關注和共情,進而從自身利益出發構築治理理念,影響國際規則,最終掌控了遠遠超出自身規模和實力的話語權。

從傳統陸地視角看,太平洋島國是小島嶼國家,但從海洋視角看,則是掌控著廣袤海洋的「海洋大國」。太平洋上14個獨立島國的專屬經濟區面積總和達到1900萬平方千米,是其陸地國土的30餘倍。在陸地發展機會嚴重受限的情況下,小島嶼國家把目光從陸地國土轉向海洋國土,把海洋視為其擺脫困境、實現國家發展的機會所在。縱觀太平洋島國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行動舉措,可以將其主要策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是「抱團取暖」「統一發聲」。小國之間構建機制化合作,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和代表性。在太平洋區域,以島國為主要成員構建了多個區域政府間組織,如「太平洋島國論壇」「太平洋共同體」「太平洋島國發展論壇」等,一方面形成統一身份認同,構建以「區域」為核心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便於在國際事務中統一立場,以「一個聲音」對外。在聯合國氣候談判中,以島國為核心成員的「小島嶼發展中國家聯盟」「美拉尼西亞先鋒集團」「加勒比共同體」等國家集團秉持強有力的統一立場,反覆強調「生存權是不可談判的」,在歷次談判中堅持將全球升溫控制目標從2攝氏度提高到1.5攝氏度,最終推動《巴黎協定》同時寫入「1.5攝氏度」和「2攝氏度」目標,在全球氣候治理目標中納入了小島國的訴求。這證明,雖然小島國在國家實力上遠遠不能與大國相比,但通過巧妙的立場構建和集團化的談判策略,擁有了左右全球治理目標設定的能力。

二是積極引導全球治理議題的設置。一國的國際話語權不僅體現在規則構建方面,也在於根據自身利益需求創設議題並獲得國際社會認可的能力。通過國際交流和互動,培育、發展和構建一個新的議題,從而將與自身利益攸關的問題提上國際議程,這是小島國影響全球海洋治理的一個典型路徑。2010年以來,太平洋島國將發展藍色經濟作為打破陸地資源限制,轉向海洋謀求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並逐步在國際上推動藍色經濟議題的確立。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會議(「里約+20」會議)將「綠色經濟」作為會議主題,島國藉助這一契機提出「對於小島國而言,藍色經濟就是綠色經濟」,從而將藍色經濟理念納入主流話語體系,推動藍色經濟得到聯合國及其成員國的廣泛認可。在藍色經濟理念的國際傳播過程中,島國將自身謀求可持續發展和生計的訴求與國際社會推動藍色經濟發展的進程緊密聯繫,將「減貧」「公平發展」「包容發展」等內涵融合進藍色經濟的話語體系,從而為島國進一步爭取國際援助創造有利的輿論條件。2015年通過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將「提升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最不已開發國家從海洋資源中獲取的經濟受益」設立成10項全球海洋治理目標之一,代表著國際社會最高層對小島國追求可持續藍色經濟發展的理解、認同和支持。

三是主動貢獻治理理念和規則。在聯合國牽頭的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BBNJ)養護與可持續利用國際文書談判中,島國創造性地引入了毗鄰國的制度構想,提出在緊鄰其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公海海域上開展海洋保護區劃設等活動,毗鄰國享有選劃海洋保護區的優先權、保護區提案協商和決策的否決權。這實際上是島國在藉助其地理優勢,謀求超越於一般沿海國權利的額外權利。如果這一制度得以確立,島國將藉助其廣袤的專屬經濟區範圍,以毗鄰國的身份介入公海保護區管理的各類事務中,其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從BBNJ養護與可持續利用國際制度構建的過程中,島國藉助國際治理議題,謀求擴大自身制度性權利的策略可見一斑。

四是積極與大國合作,藉助國際治理論壇提升自身聲譽。鑒於在全球海洋治理中高度活躍的參與度和富有特色的感召力,島國成為聯合國機構以及一些大國舉辦海洋治理活動的理想夥伴。2017年,在時任聯合國大會主席的前斐濟常駐聯合國代表彼得·湯姆森的促成下,斐濟與瑞典作為共同主辦國舉辦了第一屆聯合國海洋大會。密克羅尼西亞、諾魯、帛琉、吐瓦魯、庫克群島、薩摩亞等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親自到會並在全體會議中發言,提升了太平洋島國的顯示度。大會期間,小島國牽頭及合作舉辦了聚焦藍色經濟、漁業、氣候變化等主題的四十餘場邊會活動,藉助這一世界海洋盛會與各國和聯合國各機構、非政府組織和金融機構積極互動、緊密配合,推動以藍色經濟、融資、漁業管理為特色的國際理論和工具的研究交流。此次會議不僅提高了整個南太地區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活躍度,而且將島國作為世界海洋「守護者」和海洋治理「貢獻者」的身份根植在國際社會的認識之中。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5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開啟全球海洋行動新篇章 | 社會科學報

旅遊:人類「凝視」海洋的新視角 | 社會科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157afc433cfad13ae2c414926252d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