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技術,誰來做主? | 社會科學報
▋海外觀點
在過去20年里,學習者、教育者和教育機構廣泛採用了數位技術工具,但過多關注教育中的技術應用容易忽略教育本身的意義。2023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2023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技術運用於教育:誰來做主》(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 Tool on Whose Terms),從教育質量、教育公平、教育管理三個方面分析了目前教育技術的積極作用與存在的問題。
原文:教育反思:別讓數位技術喧賓奪主
編譯 | 毛心怡
圖片 |網絡
教育公平:
技術的獲取差異巨大
在人類歷史上,技術曾為那些因地理位置遙遠、資源有限而難以入學的學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可能,使他們獲得教育資源、優質的教育內容及受過良好培訓的教師。19世紀,美國用書信的方式為婦女和其他無法獲得正式教育的人提供遠程學習。20世紀中葉,書信教育在法國被廣泛採用,為患有長期疾病的兒童提供學習機會。中國也曾在高等教育中採用書信教育模式。
如今,獲得數位技術成了教育權利的一部分。但在國家之間、國家內部,甚至是學校之間,獲得電力和相關設備的情況存在著極大不平等。2021年,全球近9%的人口沒有電力接入——這一情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農村地區最為嚴重,那裡有超過70%的人無法獲得電力。全球範圍內,有近四分之一的小學沒有電力。2018年一項針對柬埔寨、衣索比亞、肯亞、緬甸、尼泊爾和尼日的研究指出,只有31%的學校接入了電網,但僅有16%的學校有持續不斷的電力供應,還有9%的學校沒有電網。在這些國家中,小學階段計算機的使用比例只有47%,初中階段為62%,高中階段為76%。
此外,網際網路接入是實現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重要驅動因素。然而,網際網路接入在國家間同樣存在不平等。2022年,全球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使用網際網路。截至2021年末,全球只有55%的人口擁有移動寬頻接入。儘管全球各國都在致力於覆蓋移動寬頻網絡,但仍有32億人無法享受網際網路服務。在全球範圍內,只有近40%的小學、50%的初中和65%的高中接入了網際網路。印度只有14%的公立學校接入了網際網路,但53%的私立學校擁有網際網路連接。
那麼,教育技術是否被正確應用?在美國,教育軟體許可證的平均使用率只有33%,有98%的教育軟體許可證僅被小規模使用。根據教育技術基因組(EdTech Genome)項目的數據,約7000個教學工具中,有近85%屬於「不適合使用」,或者是「被錯誤使用」。在美國最受歡迎的100個教育技術工具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符合美國「使每位學生成功」法案的要求。一項針對美國17個州的教師和管理人員進行的在線調查顯示,只有11%的人在採用教育技術之前會要求查看同行評審的數據。在英國進行的一項審查發現,僅有7%的教育技術公司對自己的產品進行了隨機對照試驗,且只有12%進行了第三方認證。
因此,政府需要安裝電力和電信基礎設施,確保技術獲得適當維護,確保網際網路連接。而學校、教師和學生需要適合背景的、質量良好的設備,以及與國家課程相一致的配套軟體。
教育質量:
技術帶來多方面複雜影響
教育質量是一個複雜概念——它包括充足的資源、優質的教師、高質量的教學內容,以及個人的學習成果。但教育質量還應該包括社會成果。學生不應該只是知識的容器,還需要能夠將知識用於幫助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關於數位技術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提升教育質量一直存在不同觀點。一些人認為,數位技術能夠創造引人入勝的學習環境,活躍學生體驗,同時提供模擬情景,幫助學生擴展知識之間的聯繫。但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數位技術更傾向於支持個性化的教育方法,減少了學習者通過觀察實際情況進行社會化和學習的機會。新技術在克服限制、為困難學生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學生不斷增加的螢幕使用時間與身體和心理健康的不良影響有關。同時,不充分的監管也會導致學生的數據被用於商業目的,幫助傳播虛假信息和不良言論。
提高教育效率可能是數位技術在教育中發揮的最重要的作用。教育技術被認為能夠減少學生和教師在瑣碎任務上所花的時間,將這些時間用於更有意義的活動。然而,教育技術並不僅僅是替代教育資源那麼簡單。教育系統應始終確保以學習者的利益為中心,合理利用數位技術來支持基於人際互動的教育,而不是取代人際互動。此外,教育技術的複雜性還體現在其生產者上。它可以是專業生產的,也可以是用戶生成的,與任何複雜的系統一樣,每一種教育技術工具都涉及不同的基礎設施、設計、內容和教學方法。
在一些高收入國家,教育技術被認為改善了教學。根據《美國2018年國際計算機和信息素養研究網絡報告的結果》,12個參與調研的教育系統中有近87%的教師認為教育技術有助於學生根據他們的學習需求進行定製化學習,78%的教師認為教育技術使學生能更高效地協作。在美國,2019—2020年的一項調查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公立學校代表贊成在課堂上使用技術,並認為這能幫助學生以獨立自主的方式進行學習。
然而,技術在教育中所能產生的優勢和潛力並不一定意味著實際教學實踐已經出現了實質性轉變。許多在課堂中致力於推廣技術使用的人認為,教育技術是解決所有教育問題的方法,但技術並不可能解決那些阻止學習者獲得基本技能的系統性、根本性問題。許多教師、學校工作人員、學生和父母並沒有準備好應對技術在教育領域內所帶來的改變,因此教育技術的大規模使用尚有待時日。
同時,技術所帶來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模式可能會促進高度的個人主義,從而破壞社會所需要的公民合作和公民參與。此外,技術所帶來的學習應用程式也可能會轉移學習者的注意力——在谷歌應用商店和蘋果應用商店中,有幾乎四分之一被標記為教育類的應用程式其實沒有包含任何明確的學習內容。教育技術公司也許會有選擇性地呈現數據——它們可能只呈現支持自己產品的數據,而不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數據。
教育管理:
尚需數據整合和質量監測
教育管理信息系統著重於效率和效果。教育改革包括增加學校資質、設定目標和基於結果的績效管理,這些都需要更多的數據支持。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高收入國家引用數據、統計和信息的政策數量增加了13倍,中高收入國家增加了9倍,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增加了5倍。然而,全球只有54%的國家擁有一套獨特的學生身份識別機制,而這一數據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僅有22%。
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最大的困難在於數據整合。2019年,馬來西亞整合了12個主要數據系統,並計劃在2023年年底通過單一數據平台實現完全整合。2019年,紐西蘭政府開始建立「全國學習者倉庫和數據交換」,通過雲數據儲存信息,但由於網絡安全問題,這一部署在2021年被暫停。此外,地理信息系統也有助於解決教育系統中基礎設施和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問題。愛爾蘭政府通過將地理空間數據與教育數據連接起來,為規劃新學校的地理位置提供參考。
技術還帶來全新的教育評估系統——基於計算機的評估和計算機自適應測試已經取代了許多紙質評估,它降低了考試管理的成本,提高了測量質量,並提供了快速而高效的評分機制。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考試和測評轉向線上,對在線作弊檢測和監考工具的需求也在增加。雖然目前已有一部分工具可以實現在線作弊檢測,但這些工具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其對學生的心理影響依然有待分析。我們對這些技術的質量評估、有效性分析、成本效益的了解也知之甚少。
總體而言,信息與通信技術在支持平等和包容方面具有潛力,可以為弱勢群體提供更經濟實惠的教育方式,同時提高教學和學習基本技能的質量。數位技術還可以支持管理並提高效率,幫助處理更大量的教育數據。但在將技術徹底運用到教育中之前,社會是否對教育技術提出了正確的問題?人們是否在尋求其益處的同時,意識到了其中的風險?技術也可能帶來排斥,增大教育的不平等性,給一部分學生帶來害處。因此,政府需要重新審視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重視教育的基本價值,更好地保護受教育者權益。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8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見地 | 教學科研活動不應與教育目標分離
人與機 | 記憶、知識與生命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