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評 | 社會關係正在被「物」重塑
▋文化批評
人類既不能像新盧德主義一樣去摧毀物,又要避免被物所奴役,這裡的物塑性更強調的是物、人、社會在一定的秩序規則下,彼此間相互的生成和優化。
原文:物在重塑社會關係
作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董金平
圖片 |網絡
今天,面對不斷被大數據、智能算法和算力連結起來的巨大的物的網絡,當我們思考萬物智聯下物與人的關係並尋求社會科學理論解釋的時候,會發現以往的社會科學理論的研究範式,更多地聚焦在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和人本身的社會秩序的研究範疇,對於物與人的關係的研究相對缺席,從而物與人的關係分析成為了新近的研究趨向。物塑性,即物、人、社會是相互生成和演變的,其概念首先體現在物與物的關係上,我們可以理解為聯結起來的萬物網絡,正在以一種新的方式塑造著物的存在方式。
重塑物與人的關係
從物聯網來看,無線網絡、硬體及傳感器的發展是相互嵌入的,無線網絡提供物的傳輸條件,傳感器對物體進行掃描和識別,硬體則提供存儲和提取等。以自動駕駛為例,自動裝置、車路協同、傳感識別、雙向反饋等多種物的集合,才能使自動駕駛成為可能,在這些物裡面,我們很難以某一個物為起點或者終點,這正是物塑性中物塑造物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即相互塑造。即使是自動駕駛起來的汽車,我們也不能把它作為物塑性的終點,因為它依然會在智能城市中對他物或人或社會進行塑造。
在物塑性的關係中,萬物智聯繫統同樣重塑著物與人的關係。換言之,在盧卡奇提出人的物化理論之後,我們再一次通過萬物智聯看到了人以被物塑造的方式成為萬物網絡的一部分。比如,可穿戴設備具有對人的生理系統進行讀取的功能,通過其數據的記錄和判斷,人們對自己身體的健康及運動狀況進行分析並加以調整;手機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智能設備,人們已經對其產生了強烈的心理依賴,正如史提夫·馬修曼在其《技術與社會理論》中所說的,個人電腦、隨身聽和IPAD都是「召喚性物體」,人與這些智能物已經相互嵌入到對方的肌理之中。
因此,一旦物的關聯方式發生改變,如物以文字的方式被描述和記載,就會伴隨著人類主體的存在方式的改變。同樣,在萬物智聯今天,對於已經配備了筆記本電腦、智慧型手機、智能手錶的人類主體來說,這些數字物正在改變我們的存在方式。不論是物對生理或心理的塑造,還是對思維的影響,這一切都會反映到人的行為上面。今天被數據和算法聯結起來的物,其深遠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人類所能思考的範圍。所以說,未來人類的行為方式很可能是在萬物智聯的環境下不分彼此地進行運作和協同的新的存在方式,我們今天的某些人類功能,或許因為萬物智聯的普及,會如同柏拉圖所說的記憶一樣退化。
重塑以物為媒介的社會關係
物塑性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塑造了物與人本身,還塑造了以物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一種基於萬物智聯的社會。法國社會學家拉圖爾就曾在《重塑社會》一書中提到,任何新的社會關係網絡的成立,都必然代表著社會的重塑。對此,我們可以從教育模式、社會交往以及社會治理等領域來理解。
在教育模式方面,今天的教育不能僅僅限於某些知識的傳遞,因為有些知識可以在網絡上隨時提取,如果在增強技術下,甚至可以直接輸入人的大腦,因而,今天的教育不再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教會學生如何在掌握各種繁蕪的資訊時,從中分辨良莠並作出合理的判斷和決定等方面的能力。在社會層面,教育模式已經在進行變革,如2022年教育部啟動實施國家數字化戰略行動,建構智慧教育服務平台,並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等。當然,除了教育數字化戰略,還包括文化、醫療等數字化戰略,可以說,整個社會已經站在數字世界的門口並叩響了數字世界的大門。
在社會交往方面,物重新塑造了社會交往的介面、交往的空間以及交往的主體。社會交往從在場演變到不在場,通過物為介面進行互聯和遙控。在以物為介面的交往中,一方面人們的交往更加快捷,提高了工作和學習的效率,但另一方面,社會節奏的加快使得人們更加忙碌,甚至眩暈。從交往的空間來看,萬物智聯時代,所有的物和人都以數據的身份進入到虛擬空間中,虛擬和現實的融合會帶來更多的機遇或挑戰。從交往的主體來看,物的擬人化特徵逐漸提升,擬人化的物比如機器狗等各種智能體,也可以和人們成為夥伴關係。人與物以新的身份共同棲居於這樣一個新世界的空間之中,這樣物會重新塑造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
在社會治理方面,物會重新塑造出社會結構或者社會秩序。從積極層面來看,物所建構的社會秩序會更加理性化、智能化和便捷化等,但正如工業社會的發展所帶來的風險社會一樣,猶如象徵著世界上矛盾的萬事萬物的雙面神「雅努斯」,物的產生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因為使用的過程不當會造成壞的結果。萬物智聯時代下,物所塑造的社會的初衷是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但是在使用過程中的主體或方式的不合理,尤其是資本的特性,可能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失控,甚至凌駕於人類,並且超越了人類的認知和控制能力,以至於未來或許會出現科幻影視劇所昭示的人類被物控制的場景。
從物塑性的視角而言,在物、人、社會相互生成和演變的過程中,人類既不能像新盧德主義一樣去摧毀物,又要避免被物所奴役,這裡的物塑性更強調的是物、人、社會在一定的秩序規則下,彼此間相互的生成和優化。因此,我們需要通過科學和人文的共同塑造、共同生成,從而構建一個萬物智聯的美好世界。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4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批評史著作中,宋元駢文批評不應缺席 | 社會科學報
如何在萬物智聯時代思考哲學 | 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