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被刺身亡的第43日,安倍經濟學之路越走越窄

2022-08-19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安倍被刺身亡的第43日,安倍經濟學之路越走越窄

立即訂閱 收聽音頻

今天是安倍被刺身亡的第43天,以他名字命名的經濟學還能發揮效能多久?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2012年,安倍上任時,當年度平均匯率是1美元兌換79日元。

截至昨日下午六點,日元對美元的匯率為135日元。10年時間, 貶值幅度超過40%,接近腰斬。

日元貶值,是安倍經濟學的核心。在他和他的繼任者的推動下,過去這些年日元在持續貶值。

今年尤為特殊,美聯儲加息縮表導致美日利差顯著擴大,直接導致日元大幅貶值,8個月時間貶值幅度超20%。

受原材料上漲和貨幣貶值影響,日本國民正深受貶值之苦,今年日本國內已漲價和即將漲價的食品超1.8萬種,平均漲幅14%。

小巴聯繫了多位在日本的華人朋友,他們表示感覺啥都漲價,不管是電費、油價,還是愛吃的泡麵等食品,就連地鐵等公共運輸費用也即將漲價。

今年6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關於「物價上漲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起」的發言,更是被日本網友痛批「甩鍋」。

8月12日,岸田文雄新班底履職,開會的第一個緊要事件,就是制定應對物價上漲的措施。

雖然目前政府已出台部分調控政策,但83%的日本民眾不認同政府應對物價上漲的措施。

面對國民之苦,日本央行對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的態度依然十分堅決。換言之,國民對物價上漲的批判,未能阻擋日本政府想讓匯率貶值以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決心。

安倍的遺產,依然在發揮效用。因為對日本來說,這種戰略性貶值,依然有著特殊的意義。

日元戰略性貶值

回顧歷史,1960—1969年間,日本的GDP復合增速達到10%,在1968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出口貿易在當時起到重要作用。從總量上看,日本在全球出口份額 占比不斷擴張,1980年達到9.9%,十分接近美國。當時,日本在紡織品、鋼鐵、彩電、汽車等領域都有很大優勢。

曾在國際社會風頭無 的日本經濟,自1985年簽署「廣場協議」後便出現了轉折點,開始走下坡路,上世紀90年代迎來了泡沫經濟的崩潰。

由此,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這十年,被稱作日本「失去的十年」。

為提振經濟,日本政府做出過很多努力。比如,宏觀政策方面,自1998年開始,日本就進入了漫長的量化寬鬆周期,1992年2月就開始實施零利率政策。

國民消費降級,投資效應尚未顯現,這意味著,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中,出口成了當時日本政府唯一能抓得住的武器。

為了利用好出口貿易這個武器,日元貶值具有戰略性意義,以此來擴大出口規模和提升競爭力。

包括2012年安倍走馬上任,他的核心政策「三支箭」計劃:激進的寬鬆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增長的結構性改革,實際上其核心戰略之一依然是日元貶值。

在出口貿易促經濟方面,「三支箭」計劃的路徑是:量化寬鬆—日元貶值—日本出口部門競爭力恢復、企業盈利改善/進口價格上升—結束通縮預期—推動日本經濟溫和增長。

這些政策在實施初期確實有效。出口趨勢向好,自2013年3月開始,出口增速持續加快。2013年下半年出口月度同比增速(季調)平均值高達14.66%。

這也確實帶動了日本經濟。2013年三、四季度日本經濟增速高達3%、3.1%,創下自2011年以來最高水平。

貨幣貶值過去一直是日本經濟的東風不僅有望帶動出口企業的收益提升,股市也會同步上漲。2005年和2013年日元大幅貶值,對應日經平均指數的年上漲率分別達40%和57%。

直到今年,美聯儲加息縮表導致美日利差顯著擴大,帶來日元大幅貶值,日本央行依然未進行大規模的外匯市場干預。

經濟學家張明撰文指出,從當前情況看,日本央行不會改變寬鬆貨幣政策的立場。一方面,刺激經濟增長仍是日本當前的主要矛盾。

另一方面,日元貶值對日本經濟是有利的。日元大幅貶值不僅對日本出口企業有利,而且能夠激勵海外投資企業將利潤匯回本國。近年來,受日元升值影響,有大量的日本企業將工廠布局海外,在國際直接投資排名中,日本長期位居前三,日元大幅貶值可以增加海外投資企業將留存利潤匯回本國的匯兌收益。

貨幣貶值不可持續

沒有一個國家願意看著貨幣持續貶值,但日本實在特殊,國內經濟缺乏動能,於是將貨幣貶值視為利劍。

看似利劍,實則無奈,從長遠看,更是不可持續。

日本企圖利用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這意味著它從根本上依賴於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

依賴的另一面是受控,這條路徑想要持續有兩個前提:第一,世界經濟持續高增長,世界貿易持續繁榮;第二,日本在出口方面持續保持強勁的競爭力。

顯然,這些年裡,這兩個條件都在漸漸模糊。

首先,全球貿易增速在不斷放緩。2001—2010年,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金額同比增速平均值為9.9%。到2011—2020年,這個數據僅為2.1%。到了2019年—2020年,直接降為負數(-1.49%和-9.89%)。

並且,在世界貿易這塊大蛋糕上,日本還面臨迅速崛起的中國、韓國等新興國家帶來的擠出效應。

過去的二十年間,日本貿易結構已發生了變化,生產進一步轉移到國外。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出口在全球出口總額中所占份額由1998年的7.0% 降至2021年的3.4%,降幅超過50%。

相對應的,作為世界工廠崛起的中國占全球出口總額的份額由3.3%猛增至15.1%。

2008—2013年期間擔任日本銀行行長的白川方明在他的回憶錄《動盪時代》一書中也提到:在韓國和中國企業的追趕下,日本企業不得不痛苦地選擇降價戰略,通過降價來確保出口份額及生產規模,電子產業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過去,貿易順差被視為日本在泡沫經濟破產後維持經濟增長的 壓艙石。如今的日本已連續12個月出現貿易逆差。

日本財務省8月17日公布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今年7月日本貿易逆差為1.4萬億日元,創歷年同期最高值。

相比於出口額的增長,日本的進口額扶搖直上,在今年7月創下10.2萬億日元的紀錄, 同比增長47.2%。這顯然跟 能源價格飆升和日元貶值有關。

老百姓深受物價上漲之苦

日本是個進口大國,能源對外依存度高達88%,糧食自給率僅有37%,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的飆漲,導致企業成本飆升,國民深受物價上漲之苦。

8月11日,日本帝國資料庫公司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受原材料成本增加和日元大幅貶值影響,8月日本將有2431種食品價格上漲,另有8043種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提價。這將使今年已經和即將漲價的食品達到18532種,平均漲幅14%。

對此,日本國民頗有怨言。《讀賣新聞》在6月展開的一項輿論調查結果顯示,針對物價高漲給家庭經濟帶來的影響程度,35%的受訪者表示「影響巨大」,48%表示「多少有些影響」,兩者合計達83%。

小巴聯繫了一些在日本生活的華人朋友,媒體從業者姚遠說,在日本生活30多年,最近頭一次感到漲價的可怕。半年之內,成千上萬種生活用品(包括麵包、蔬菜這類生活絕對必需品)出現漲價,可是工資未變。

「以前中午在外,吃個午餐700日元左右,一兩年前漲到1000日元,這半年突然漲到1200—1500日元。自家的飯菜只能是通過減少品種或分量來爭取渡過難關。」

在日本創業公司instpower工作的一位華人朋友表示,第一感覺是電費和油價都在飛漲,其次是食品支出增長明顯。例如她喜歡的泡麵,年初120日元/杯,現在已漲至180—200日元/杯,馬上連地鐵等公共運輸費用都要漲價了。

她所在公司主營中國充電寶出海業務,在日元貶值的背景下,硬體進口成本上升,公司也在考慮調整產品價格的問題。

華人朋友海英告訴小巴,當前許多日本企業苦不堪言,她之前從事的旅遊行業,根本看不到盼頭。生活上感受不大,因為日本便利店和一些超市比如永旺基本可以用微信和支付寶支付,按照目前日元兌人民幣0.05的匯率,購買奢侈品或生活用品比國內一線城市會划算些。

另一位在日本生活的華人朋友則表示,畢竟日本物價幾乎30年沒有變化過了,再加上這次日本政府也在補貼調控,對於目前出現的漲幅還算能接受。

日本可能會從已開發國家掉隊?

《日本華僑報》總主筆蔣豐告訴小巴,多年來,日本鼓勵企業大膽投資,民眾積極消費,但年輕群體由於薪資漲幅有限且消費稅不斷提高,並不願消費,更別提數量龐大的老年人。可見,若不是被迫無奈,企業不敢輕易提價。

老百姓不願花錢,企業不敢提價,這些僅是日本經濟缺乏活力的表象。

不久前,名古屋商科大學教授原田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在的日本,和中國晚清時期差不多……日本再這麼『得過且過』下去,可能會從已開發國家掉隊。」

該教授的身份不簡單,他曾是日本的經濟官僚出身,在推行「安倍經濟學」期間,於2015—2020年擔任日本銀行的政策委員會審議委員,在日本經濟界具有很高的威望。「失去的10年」「失去的30年」這些說法就是他率先提出的。

原田教授所言「日本與中國晚清時期相似」,是因為日本的數字化落後於時代。

要改變這一點也不難,在蔣豐看來,日本遇到的改革阻力,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阻力。比如,自2000年開始,日本就在推行「行政數字化」政策,為此已經花了數萬億日元的預算,但因為各界抵抗,不想改變現狀,最終導致20年間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同時,日本自下而上的阻力也不容忽視,比如,日本僱傭制度的僵化,企業一旦雇用正式社員就難以解僱。勞動力市場的僵化,同樣拖住了日本改革的步伐。

曾經的日本以技術革新領先全球,如今的日本在半導體、電池、物聯網、移動支付、5G等方面幾乎無優勢。

面對頑固不化的經濟困局,岸田文雄認為,日本社會過去一直採用的新自由主義導致了嚴重的分裂,他試圖從重視分配入手,糾正「安倍經濟學」帶來的貧富分化加劇的後果,主打「給工人漲工資」。

只是,岸田文雄的這副藥能否見效,還需時日。至少目前看起來,著實讓人捏一把汗。

參考資料:

1.《日元貶值的原因、影響及展望》,張啟迪,財新

2.《動盪時代》, 白川方明

3.《日本 90s:資產負債表衰退與股市泡沫》,東吳證券

4.《日元為何劇烈貶值?》 ,張明、陳胤默,FT中文網

5.《日元貶值背後,為何三十年原地踏步》,chenyan5931,秦朔朋友圈

作者 | 夢清| 當值編輯 | 沈徐瑋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圖源|VCG

半程2022 風往哪裡吹

年中產業經濟論壇

8月29日,我們將在東莞這個「世界工廠」舉辦年中產業經濟論壇,吳老師將和秦朔、劉潤、王煜全等一眾學者專家共探2022年下半年產業發展趨勢。

如果你也想要了解產業經濟的科技創新和發展方向,歡迎到現場或關注「吳曉波頻道」視頻號在活動當天的直播,加入我們的討論。

點擊按鈕立刻購票

合作支持

主辦方:890新商學|吳曉波頻道

戰略合作夥伴:企業微信

特別支持: 慕思股份

合作媒體:新浪財經、百度APP·財經、頂端新聞、澤平宏觀、 財經無忌、起點財經、MBA智庫、鎂客網、鯨平台、圖解金融、酷學院、嘉賓商學、陸想匯、中國企業報、新榜和ta的朋友、餐飲老闆內參、陳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e64979077d407e387d79d4a0080e0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