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現在在U字形的底部,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從義烏港到寧波港,高速路程200多公里,本是一條極繁忙的貿易通路。
路的一頭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另一頭是全球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平日裡,數以萬計的貨櫃卡車穿梭其間,在寧波港提空箱,到義烏港裝滿貨,再去寧波港裝船,發往世界各地。
這條商路是空蕩還是擁堵,可以視作外貿行業的晴雨表。而2023年開年兩個月,景象似乎不容樂觀。
我們在兩地詢問了一些集卡司機,他們普遍反映:2021年生意好,每月能跑20多單;2022年每月平均十七八單,下半年明顯變差;2023年從目前來看,還不如去年下半年,春節後到現在,多則五六單,少則兩三單。
有的司機從正月十六返工,至今一單未接,有的司機聽聞這種情況,索性宅在老家,直到上周才回來,還有的司機返崗之後發現沒生意,意興闌珊,「不想乾了」。
我問生意怎樣,師傅指指地上
圖源:小巴拍攝
一位司機師傅向我們表達了他的困惑:總覺得疫情(防控)放開了,生意就好做了,沒想到年後是這個樣子。
可惜貿易不只看供給,也要看需求。有些事不是準備萬全之後,機會還在那裡等你。
2月初,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干表示,我國外貿領域的主要矛盾,從去年的供應鏈受阻、履約能力不足,已經轉變為當前的外需走弱、訂單下降。
關於2023年初的外貿情況,目前沒有一個準確數字。由於跨越春節,海關總署一般會在每年3月7日,發布1月、2月合併的進出口數據。所以我們只能從側面評估此刻的冷暖。
整體來說,肯定是偏冷的。
2022年2月11日,中國出口貨櫃運價指數(CCFI)還在3587.91點的歷史高位,此後一路走低,到2022年12月30日,只有1271.31點,再到今年2月24日最新一期,收於1077.75點,下跌的勢頭仍未停歇。
上海-美西航線運價1234美元/FEU(40英尺貨櫃),同比下降84.7%;上海-歐洲航線運價882美元/TEU(標準箱),同比下降88.3%。
從「一艙難求」到「船舶搶貨」,價格走勢就是供需關係的最直觀反映。
圖源:上海航運交易所
但究竟是「大寒」「小寒」還是「倒春寒」,集卡司機、外貿企業和製造廠商的反饋有明顯的差別,如同盲人摸象,各執一端。
先說集卡司機的視角,我們到訪了三個地方,得到的統一反饋是「很差」。
在寧波北侖港外,一位司機師傅指著堆積的空箱對我們說:以前這裡都是排隊的卡車,現在都改成放空箱了。
寧波舟山港二期碼頭外
圖源:小巴拍攝
在北侖集運基地——國內最大的一站式綜合物流服務基地,可以停放3000多輛集卡,一位司機師傅告訴我們,生意火爆的時候,85%的卡車都會出去拉貨,而如今大多趴在場內。
北侖集運基地
圖源:小巴拍攝
有些老司機,在集運基地旁邊的後勤宿舍租有房間,可以在裡面等活兒。沒有宿舍的司機,要麼返回城區,要麼睡在車裡。
就我們的觀察,以及短視頻平台的類似拍攝,上海、深圳等國內大港都出現了空箱堆積、貨車閒置的情況。
在義烏港內,一位司機師傅表示:往常即便是周末,港內也有車裝貨,但是今年整體都不好,你看這哪有什麼車啊。
義烏港內
圖源:小巴拍攝
有人拍攝了義烏港內的類似景象,發布在短視頻平台,評論區里一片唉聲。
單看這些言語,讓人覺得外貿已經冷到冰點。
但港口與集卡司機,接近外貿行業的末端環節,他們的接單量,實際上反映的是幾個月前的訂單交易情況。眼下呢?
我們去探訪了義烏港外的貨運代理公司,和義烏國際商貿城內的商戶,這時就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一位貨代連著說了三個詞,「很難」「不好」「縮水」,隨即解釋:放開是放開了,但老外手裡還有很多貨,他們要先拋掉。
一位在商貿城經營玩具的賣家說:生意稍微好了一點點,不過都是以前的老客光顧,新客還沒有看到。
另一位賣家告訴我們,國際客人陸續進來,但是以詢盤為主:他們先不訂貨,幾個人過來看看再說,以前反正也過不來,在手機上就拿貨了,現在可以來了,七七八八地就都要來。
義烏港外
圖源:小巴拍攝
我們又請教了一位汕頭澄海的玩具展廳負責人,他的描述也是如此:過完年後,外國客戶明顯增多,但訂單方面現在還不知道,沒怎麼下單,大家說主要來看產品。
一位寧波的外貿綜合服務平台負責人則表示:隨著市場需求乏力、出口訂單轉移、開拓市場競爭力不足,去年9月開始,訂單量同比普遍下降,隨著疫情放開,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國際市場「分蛋糕」之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紛紛出國參展、商務洽談,但這都需要一個過程,目前不是特別明顯。
總體上,處在中間環節的貿易商的反饋是:有好有壞,還要再觀望一陣,兩會之後,尤其是四五月份才能看清楚。但畢竟看到了曙光——至少是努力的方向,因此大家的心態不算悲觀。
以及,歐美的生意相對難做,亞非拉的客戶居多。
這和我們在義烏商貿城裡的觀察也吻合,隨機詢問了一些(明顯是來做生意而不是來閒逛的)異國面孔,發現他們大多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利比亞、巴勒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俄羅斯、喬治亞、巴西。
商貿城裡的客流明顯增多,雖然多數人是來遊玩的,但也給商戶帶來了信心。「有人氣,都會好起來的,對吧?」一位商家這樣說。圖源:小巴拍攝
最近還出現了這樣一種聲音,「千團萬企,拓市場,搶訂單」形式大於實質,業內人士反饋收效甚微。
我們也去詢問了一些廠商,尤其是去年年底包機出海搶訂單的企業家,整體反饋確實不佳,但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情況各異。
某服裝企業主表示:這次出去轉了一圈,整體來說效果比疫情前還是有一點點增加的。看看的人很多,能落地的其實不多,因為疫情以後,很多客戶的價格,特別是美國市場,價格太低,根本接不住。
另一位主做美國戶外用品業務的企業家也抱怨:新季度的訂單嚴重下降,包機前我就去美國了,並且住了兩個月,主要是去處理跨境電商方面的事務。我們的電商及自有品牌在增長,主要是OEM部分在下降。
看起來美國的生意不好做?一位經營美國光伏相關市場的企業家則說:項目還可以,蠻多的。
圖源:央視財經
另一類回答則是——留待觀察。
一家音響企業表示:本月的接單繼續保持增長,大部分客戶的訂單目前來看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也有些客戶給出了市場不太景氣的消息,要看下3—4月的情況。
一位主做歐洲日雜品業務的企業家說:五人團出去了一個月,參展、拜訪客戶。拜訪客戶效果還是有的,參展的效果一般,還要看後續跟進情況,具體會不會下單很難說。
還有一位工程類的企業家,詳細講述了他們中東業務的機遇與挑戰:「疫情放開後,感覺訂單沒啥變化,由於我們主要市場是中東和埃及,這些國家還有一些國家行為的基建,所以我們還能趕上這波紅利,取得一些訂單。」
「但也遇上一些困難,原因是美元急劇加息,進口國本地貨幣大幅貶值,國家沒有足夠美元硬通貨來支付進口貨物,導致我們有大批貨款滯留,有訂單但客人開不出LC(信用證)。所以今年業務還是會減少,至少每個訂單資金運轉周期會延長一倍以上。」
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
圖源:視覺中國
他還分享了一個案例:前段時間我去了趟××電器松江園區,談一筆生意,他們海外銷售老總跟我談起,他們跟沙特客人談一個中低壓設備工程,花了800萬做了沙特本地認證,打敗了幾家國際大牌公司,拿到一億美元的訂單。所以說只要找准方向,我們外貿還是有機會的。
「現在在U字形的底部,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我們走出去,不僅是帶來多少實質的訂單,最重要的一點是告訴國外客戶,中國的疫情防控發生了正面調整,中國回歸了。」寧波新東方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秋城如此說道。
「很多大的訂單,不可能通過一次拜訪就接過來。無論電商或者線上如何發展,人跟人見面的情感交流是永遠替代不了的,去維護我們的客戶,去看我們的市場,意義非常非常大。」
為什麼越靠近外貿的上游環節,能感受到的積極因素越多?
原因可能是,集卡司機適時而變的空間很小,只能被動接受行業的潮汐。而製造業企業大有可為,能主動創造行業的機會和潮流——尤其是當疫情過去,國門打開。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也對我們說:從產品購買的周期來看,可能下半年會好一點,此外要看我們外貿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很多外國人是比較看重中國產品的多樣化和創新力的。
這就像是經濟學裡,市場上的價格接受者(price taker)和價格決定者(price maker),不同的議價能力,帶來了不同的心態。
那麼你說,在國際貿易市場,中國是一個接受者,還是一個決定者?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影響著你對外貿未來的判斷。
後記
一個國家的GDP,由四部分組成,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
凈出口=出口總額-進口總額。當收支兩抵,差額不會太大,歷年凈出口占中國GDP的比重,基本不超過5%。
這個數字,容易讓人低估外貿對於我國經濟的重要性。
舉一個微觀的例子,在義烏港旁,有一個陶界嶺小區,這個小區的底商門面,近乎一半被貨代公司租用,還有做貨物包裝的門店、做汽修的門店,此外才是飯店、超市。而一樓往上,很多樓層也是租住的,租戶不是在附近經營,就是在義烏港上班。
當外貿不振,小區里的飯店生意、汽修生意、租房生意,乃至從這裡延伸出去的整條商道上的生意,一損俱損。
生意的背後都是人,一個個努力的平凡個體,個體的背後又是家庭,更多的人。
在調研的最後一天,周日下午六點,暮色蒼茫,我在陶界嶺小區里穿梭,想數清楚這裡究竟有多少貨代公司,耳畔突然傳來一聲:「媳婦兒,不好意思,晚點兒。」
一個男人正從車上卸貨,貨物還有小半車,不遠處一個女人應聲:沒事兒,忙你的!
我不知道男人沒說全的話是晚點回家,晚點吃飯,或是晚點抱抱你。但在那個微冷的傍晚,微冷的外貿數字,就這樣多出幾分溫暖的意義。
最後也沒數清楚有多少貨代公司
藏在角落裡的門面實在太多了
本篇作者 | 木有藥師| 當值編輯 | 李夢清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圖源 |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