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循環經濟需終結塑料污染 | 社會科學報

2023-07-16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發展循環經濟需終結塑料污染 | 社會科學報

發展循環經濟需終結塑料污染 | 社會科學報

加速世界經濟復甦

2023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聚焦終結塑料污染,創建循環經濟。當前,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應對氣候變化、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基本路徑,加速循環經濟發展布局。探索在解決相關影響的同時保護生計的轉型之路,還需要快速與廣泛的全球共同行動與參與。

原文 :《發展循環經濟需終結塑料污染》

編譯 |本報記者 朱唐

圖片 |網絡

創建塑料循環經濟

2023年是「世界環境日」(每年6月5日)50周年,今年的世界環境日重點關注 「塑料污染解決方案」。與此同時,為應對廢棄物對人類健康、經濟環境造成的日益嚴重的影響,全世界為首個 「國際零廢物日」(每年3月30日)舉行了紀念活動,鼓勵人人預防或最大限度減少廢物的產生,並倡導社會向循環經濟轉型。

今年的世界環境日重點關注「塑料污染解決方案」,而在聯合國大會通過成立國際零廢物日的決議之前,就已經存在其他一些關於解決廢物危機的決議了。2022年在肯亞內羅畢召開的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來自175個國家的首腦、環境部長和其他代表批准了一項歷史性決議,旨在終結塑料污染,並在2024年底前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書,這份文書將以覆蓋塑料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方針為基礎。不久前,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塑料污染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C)第二次會議上,委員會主席受委託起草了這份國際協議的初始草案。

「塑料是化石燃料製品——塑料生產得越多,燃燒的化石燃料就越多,氣候危機也愈益嚴重,但我們有辦法解決這一問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世界環境日致辭中指出,「我們必須團結一致——無論政府、公司還是消費者都必須打破對塑料的依賴,倡導零廢物,建立真正的循環經濟。」

塑料污染緣何會成為建立循環經濟的巨大障礙?人類每年生產4.3億噸以上的塑料,其中三分之二是短壽命產品,很快就會變為廢物。我們不可持續的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習慣使得上述問題雪上加霜。塑料價格低廉又易於生產,每年有1900萬至2300萬噸塑料垃圾被倒入水生生態系統。單靠回收解決塑料問題是行不通的,只有不到10%的塑料被回收,剩下的90%通常在一次性使用過後就被掩埋、焚燒或傾倒。同時,每年約有400萬噸塑料垃圾從高收入國家出口到中低收入國家,而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有限,無法對垃圾進行環保管理。塑料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成本,估計每年介於3000億至6000億美元之間。

塑料助長了氣候變化,大約98%的一次性塑料產品是用原生化石燃料生產的,塑料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總量的3%以上。塑料正在成為全球的一大健康風險,科學研究顯示,在塑料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塑料含有的化學物質和人類健康受損都存在關聯,包括生活在塑料生產和廢物處理場所附近的工人和社區。

「為了地球的健康,也為了我們的健康和昌盛,我們必須終結塑料污染。這就需要我們徹底重新設計生產、利用、回收和處理塑料及其製品的方式。」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表示,「全世界生產、消費和處理塑料的方式造成了一場災難,但我們可以通過切斷塑料污染的根源來終結這個問題。」

聚焦塑料污染解決方案

對於人類和地球的健康而言,塑料污染都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它驅動著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污染和廢物這三重地球危機。雖然循環塑料經濟的許多技術解決方案都是眾所周知的,但對在解決相關影響的同時保護生計的經濟、財政和商業模式卻還不那麼清晰。聯合國環境署最近發布了一份題為 《切斷根源:全世界如何終結塑料污染、創建循環經濟》的報告,聚焦解決方案,為各國政府提供了一個「指南針」,也為企業在2040年前終結塑料污染提供了行動計劃。報告指出,如果各國和企業利用現有技術,在政策和市場方面進行深入變革,就可以在2040年前將塑料污染減少80%,並實現一次性塑料產量減半。

為了在2040年內削減80%的全球塑料污染,報告建議首先淘汰有問題和不必要的塑料,以縮小污染的規模。隨後,該報告呼籲進行三大市場轉變:重複利用、回收利用以及調整市場定位和實現產品多樣化。推廣重複利用選項,包括可再裝水瓶、散裝分發機、押金退還計劃、包裝回收計劃等,預計可以在2040年前減少30%的塑料污染。如果回收可以變成一項更穩定、利潤更高的事業,到2040年可再減少20%的塑料污染。取消化石燃料補貼、執行提高可回收性的設計指南等措施可將在經濟上具有可回收性的塑料占比從21%提高到50%。調整定位和多樣化,如以可堆肥材料等替代材料製成的產品取代塑料包裝紙等,可以再減少17%的塑料污染。

對覆蓋塑料全生命周期的行動採取一體化的監管手段和政策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兩者相輔相成,有助於實現經濟轉型的目標。塑料污染危機源於當前「生產—使用—丟棄」的線性塑料經濟模式。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指出:「解決塑料污染問題,我們需要系統性變革,涉及塑料的整個生命周期,從生產到消費到回收,從原材料獲取、產品設計和生產到替代品的研發,再到完善塑料廢物的回收利用。」這種處理塑料污染的生命周期法考慮了塑料產品、商品、服務及其替代品在生命周期內每個階段所造成的一切潛在影響——從原材料的提取、二級材料的加工,到設計、製造、分銷、維護和使用,以及壽命到期後的廢棄管理。這種方法解決了環境影響和可持續性之間的取捨問題,並從環境和社會經濟的角度為最佳實踐提供參考。

遵循全生命周期法的關鍵在於,我們必須轉變經濟的運行方式,從線性經濟轉向循環經濟。轉向塑料循環經濟的做法包括通過淘汰和替代不必要的、危險的塑料生產消費,在設計源頭杜絕廢物;避免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通過重複利用和回收利用,讓產品和材料在經濟中不斷循環,並且以對環境負責的方式管理塑料污染。

實現這一轉變需要一體化的解決方案,處理相互關聯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比如,投資替代材料研究設計,改革廢物管理基礎設施,開發新的回收技術,轉變消費模式,激勵新型業態以促進塑料在經濟中得到安全、高效和循環的利用。轉型後的塑料經濟將帶來新的經濟效益。報告預計,在2040年前投資新型塑料循環經濟可額外創造70萬個就業崗位,改善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非正規經濟部門中的數百萬名工人的生計,環境和社會成本節約總計將節省超過4.5萬億美元。同時,這一「指南針」式的解決方案只需憑藉現有技術和解決方案,但必須進行緊急、同步的全球行動。倘若必要轉型的落實被推遲五年,就會帶來更高的成本,並在2040年到來前額外增加8000萬噸塑料污染。

全球行動勢頭明顯

由於塑料、負債和風險的跨境流動,系統的變化不能孤立地進行:這需要協調的國際行動。跨學科、跨部門以及地方、區域和全球層面的出色協作對於扭轉塑料污染的大規模增長至關重要。個人和社區是環境行動的重要驅動力,而政府、城市、金融機構、公民社會和行業則是投資和實施大規模解決方案以應對塑料污染的實體。世界環境日官方網站上的地圖展示了減少塑料污染的社區主導型創新解決方案。從孟買的海灘清理行動到加納的布袋縫紉作坊,再到亞特蘭大的零塑料垃圾現場音樂會,已有數百項活動登記在這張地圖上。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和環境署宣布,雙方簽訂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將根據《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應對航空業的可持續性挑戰。減少有問題的一次性塑料產品和改善航空業塑料利用的循環性是這一夥伴關係最初的焦點。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國際公共運輸協會(UITP)全球公共運輸峰會的世界環境日活動上,環境署和UITP公布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正式確立了雙方的夥伴關係,重點關注如何提高公共運輸網絡的環境意識和可持續性意識。《肯亞塑料公約》發布了關於塑料包裝可回收性的新行業準則,旨在就如何設計與未來機械回收基礎設施兼容的塑料包裝方面,向決策者提供明確建議。

吉爾吉斯共和國的於爾加蘭村最近啟用了首個廢物收集設施,旨在通過小型企業的能力建設和婦女決策作用的加強來應對村子裡由於旅遊業發展造成的日益嚴重的廢物問題。巴拿馬的政府代表、區域和國家各級的聯合國辦事處以及包括青年組織在內的民間社會在巴拿馬致力於減少辦事處和社區內的塑料廢物。在紐約,一個完全由塑料廢物製成的藝術項目將在世界貿易中心發布。與此同時,受到聯合國支持的可持續時尚藝術活動在阿拉木圖舉辦,展出由回收材料製成的作品。包括中國、印度尼西亞、智利和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地的機場和交通網絡的廣告牌都在播放信息,讓數百萬名乘客和市民意識到採取行動遏制塑料污染威脅的重要性。

2021年,中國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印發《「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聚焦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利用、末端處置全鏈條,圍繞商貿流通、郵政快遞、農膜治理、生活垃圾焚燒等重點領域,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和目標。在紮實推進國內塑料廢物治理工作的同時,中國積極推動和支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塑料污染,貢獻中國智慧。

象牙海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部長讓-呂克·阿西表示:「象牙海岸於2013年頒布了一項法令,禁止生產、進口、銷售、持有和使用塑料袋。這項法案為企業改用可重複使用、可生物降解的包裝提供了支持。該國最大的城市阿比讓也已成為有志於戰勝塑料污染的初創企業的中心。這些企業受到了鼓舞。因此,我們都要意識到抗擊塑料污染的必要性。我們現在就要行動起來,讓塑料污染不再發生。」「世界環境日突出強調了我們目前面臨的緊迫挑戰: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污染等,」荷蘭環境部長薇薇安·海寧指出,「塑料污染涉及這三大挑戰。我們要繼續提高認識,收集最佳實踐,並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投入其中,這是至關重要的。」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2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循環經濟:通往可持續發展之路(上) | 社會科學報

循環經濟:通往可持續發展之路(下) | 社會科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df73169cd2c49475524aab6e7452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