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故事、記錄傳奇,《典籍里的中國2》十一期帶來了什麼?

2023-04-10     影視前哨

原標題:喚醒故事、記錄傳奇,《典籍里的中國2》十一期帶來了什麼?

導讀:場景喚醒故事,典籍產生意義,精神得以傳承。

文|黎河

「大醫孫思邈寫在《備急千金要方》里的四個字『大醫精誠』,我學了一輩子,也努力做了一輩子。」「戰麻鬥士」李桓英為徹底消滅麻風病奮鬥終生,在她的百歲生日會上,她把這四個字送給更多年輕人,願「大醫精誠」代代相傳。穿越時空而來的「藥王」孫思邈看到這一切,熱淚盈眶。

最後一期鏡頭定格,總台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也讓這份感動從節目裡傳遞到了節目外。收官之際,許多觀眾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最喜歡的典籍,以及對第三季的期待。

截至4月10日,節目收穫全網260個相關熱搜熱榜,豆瓣開分9.2,微博評分8.7,央視頻專輯播放量達7314萬。本季節目在全平台播放量超16億次,主話題#典籍里的中國#閱讀量累計超30億,節目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52億,累計覆蓋微博用戶超60億人次。

各期海報

在更垂直的典籍中,

重塑經典性和文化態度

孫思邈青年立志學醫,用畢生踐行「大醫精誠」之道。

為解病人之苦,他一生求方、集方,年逾古稀時著成《備急千金要方》。他博採群書,刪繁就簡,在書中首卷便論及醫德,對於「仁心仁術」的系統闡述為歷代醫家傳承。這個故事讓人們知道了「大醫精誠」的內涵和價值。

雖然節目表現的大多是個人故事,但它把個體記憶納入到具有公共情感的集體記憶之中,如不同歷史人物對「德」「禮」「義」等的理解,最終都走進觀眾心裡,實現更深的身份與文化雙重認同。

不管是通過「茶」傳遞古代文人「精行儉德」的精神追求和美好品格,還是讓《越絕書》表達以勾踐為代表的古越人絕地求生、奮鬥不息的精神內核,或是《說文解字》里堅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嚴謹治學精神,都讓典籍里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得以重新煥發生機。

能夠看到,《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在典籍選擇上進一步深化和聚焦,它們同時具備「經典性」與「當下性」的特質,從醫學、茶道、工程、農業等方面記錄人類精神文明,從而成為「傳承物」與「記載者」。第二季在敘事方法、表達手段及舞美呈現等方面的升級更能喚起大眾對典籍的熱情,從文本到電視重新生成藝術形象變得不確定,但也因之為觀眾提供了豐厚的想像空間。

不同於傳統話劇舞台上的人物獨白,節目將不同時代的人物、不同人物關係的變遷,以及一個人物的不同生命階段都並置在同一舞台空間中,可以讓觀眾在這樣特殊的「凝視與反觀」中更好地思索典籍背後深隱的文化態度。

再通過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穿針引線」式的對話調整了舞台氣氛,豐富了戲劇內容,讓歷史與現實的互動生動而又自然。正如有觀眾所言,「若有人因為節目而走進一部典籍,這些對話那便是有意義的,如果點點星光可照亮山河,那朗朗書聲又何不能穿越時光應答一聲今日的困惑。」

挖掘傳奇化故事,

為典籍構建豐盈詩意空間

《典籍里的中國2》同樣留下許多名場面。

從「布衣都總裁」陳濟的悟道,用絢爛瑰麗的視聽效果重現古代讀書人的內心世界;到首度以班昭的女性視角切入,串聯起班家兩代四人圍繞《漢書》跌宕起伏的命運;再到《茶經》里的一鏡到底,陸羽哭著說出「我是一個享受人間溫情的孤兒」,讓無數人感動……這些名場面之所以讓人動容,恰好在於人物演技富有張力和爆發力,戲劇節奏也張弛有度,故事講述不受限於時間、地點和身份等因素,古今情感被徹底打通。

內涵雋永的藝術作品往往把真理與真情隱含於符號之中,它期待著觀眾的解讀卻又為之設置了不少懸念,《典籍里的中國2》努力發掘出信息爆炸時代那些被掩蓋住光芒的經典典籍,讓觀眾與文明真正相遇相識,重新體驗深度思索帶來的審美愉悅。

對於文化節目而言,敘事方式和審美形態一旦相似,就會很快失去觀眾。《典籍里的中國2》對於激發大眾對這一特殊且重要文本了解的渴望起到積極的導引作用,讓人們的審美理想超越了傳統文學藝術作品的領域,包括《齊民要術》《水經注》《茶經》《備急千金要方》等的參與,為更多文本的當代闡釋構建了豐盈的詩意空間。

一方面,節目從典籍中挖掘更多適合藝術表達的場景,讓詩意更加具象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儘管《詩經》膾炙人口,卻很難有個準確的呈現。在節目中,當孩童們坐在豐收的草垛前念著「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人們勞動後慶豐收、迎新歲的場景便成了典籍最鮮活的註腳。

另一方面,節目又把這種場景與現實勾連起來,讓詩意來到更廣闊的天地。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用不到兩百字便傳神地描述了三峽的壯美風光:「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雖然他不曾到過南方,但通過引用前人記載,整合出了許多描寫南方山水的名篇。令人驚喜的是,在《典籍里的中國2》,他看到了讓「千里峽江變坦途」的三峽工程、南北水系交融的穿黃工程所在地。

節目發掘與聚焦傳奇化的歷史文化內容,所以典籍的故事,不只是書中內容,更是圍繞其而展開的豐富奇觀,從而以微觀敘事視角將宏大主題凝結在具象化的傳奇文本之中,包括虛構的夢境相遇、典籍的人格化演繹等,都能真正讓典籍「活」起來。

從當下的人看到可能性,

中國故事講述要有轉換智慧

「山重水複,蜿蜒曲折,行則將至。」

《典籍里的中國2》里酈道元的這句話也能夠成為節目本身的註腳。中國人窮極一生追尋心中大道,縱使前路艱難,亦九死不悔,成就了中華文明的璀璨奪目。而作為一檔文化節目,縱使要從繁複的典籍中抽絲剝繭,它也在典籍的鉤沉中挖掘出整整兩季的內容,為當代人指引征途。

站在這一個節點,我們不禁要問:《典籍里的中國》究竟帶來了什麼?

對於觀眾而言,無非是能夠跟隨節目跨越時空,得見不同的歷史人物上下求索,終悟不同的思想真諦源遠流長,讓不同的睿智光輝得以重新在電視螢屏上閃耀。有觀眾表示,「托節目的福,知識儲備又新增了十一部典籍,還順路欣賞了不同戲骨的飆戲瞬間,第三季趕快來!」

更重要的是,典籍與電視的文本對照,歷史與現實的交相輝映,更成為一種新的力量。酈道元記述「巴東三峽巫峽長」,如今三峽大壩矗立於長江之上;賈思勰撰寫《齊民要術》,如今中國人已經把蔬菜種上了太空;孫思邈身體力行,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呼籲人們重視健康,如今麻風病基本已被消滅……當這些畫面重疊閃爍,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相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再偉大的夢想也有被實現的一天,也才會有更多的人學以致用,實幹興邦。

對於行業來說,《典籍里的中國2》再一次為觀眾呈現了傳統藝術和文化、經典思想和觀念的當代敘事轉換智慧。最主要的策略是進行意境轉換,創作者通過視聽語言、舞台設計以及服化道等方面的品質保障,營造出不同的「意境」,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場景幫助喚醒故事,故事使典籍產生意義。例如第一期節目中青年陳濟遙看星空和湖水映月,從恩師謝應芳念過的詩中,領悟到「用字以系事,以事來明理」的關鍵。

節目對經典視覺符號起到傳承、鞏固、強化作用,實現了觀眾、虛擬影像、演繹者三者之間的一次全新交互體驗。在實景拍攝或者後期特效的加持下,《典籍里的中國2》震撼呈現重要典籍版本等文物,演員也仿佛置身山林書屋、山川河流,乃至宇宙星空,身臨其境體味典籍。

整體來說,《典籍里的中國2》更加強調融合思維,傳統形態認知的邊界一直在被打破。節目中既有直抒胸臆,又有間接的情志表達,用年輕人喜歡的話語體系和審美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當代講述。正因如此,節目在傳遞典籍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講述著中華文明的偉大曆程,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為這種集體精神的接收者和傳播者。

《典籍里的中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出品,央視綜合頻道、央視創造傳媒和中國國家話劇院聯合打造,中國國家圖書館參與。這種實踐體現出央視綜合頻道對文化和藝術的尊重,以及獨領風騷的文化價值。包括《簡牘探中華》《古韻新聲》《山水間的家》等總台文化類IP創新節目也不斷樹立行業新標杆,在多層次場景中,為傳統文化與觀眾創造高品質對話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d957e931846b91f9558a14645eb6d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