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與共》首播:帶來國際傳播「新樣本」

2023-10-06     影視前哨

原標題:《美美與共》首播:帶來國際傳播「新樣本」

導讀:有交響碰撞,更有傳承創新,首創新主題和新模式的《美美與共》如何探索國際傳播新路徑?

文|黎河

一檔節目如何創新做好國際傳播?要先從世界百花園的典型故事講起。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文化和旅遊部聯合攝製的大型國際文化交流節目《美美與共》在總台央視綜合頻道20點檔播出,眾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故事親歷者們、藝術家們和文化院團登上舞台,在講述、對話與表演中讓文化交流,讓文明互鑒,開啟一段「美美與共」的獨特旅程。

各國藝術家匯聚一堂,

融合碰撞生成「新經典」

情景舞劇《鋼鐵交響曲》讓人眼前一亮。

這段表演以打擊樂和現代舞為主要元素,將河鋼塞鋼的歷史變遷以一種充滿創新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一方面,鋼架、油桶等變成樂器,美妙的敲擊音符在上面律動,鋼鐵生產的熱烈氛圍被極盡展現,多層次的聲音也為觀眾帶來了音樂上的全新感受;另一方面,身穿藍色工服和紅色工服的舞者一同模仿機器人和機械裝置的動作,呈現出剛性、規律和精確的動作,與鋼鐵生產過程的機械化特徵相呼應。3D舞台的視覺呈現,舊鋼廠的謝幕與新鋼廠的登場充滿儀式感,「轉變」讓人激動不已,整個演出科技感被直接拉滿。

原來,「交響」的並不只是旋律、舞步,也是河鋼塞鋼變奏發展的歷史,更是中塞之間的鋼鐵般的友誼和關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動人故事。

《美美與共》以其獨特之處引領了新的文化交流浪潮。這檔節目彙集了來自近50個國家的嘉賓,他們背景各異,從鐵路列車長到陶瓷藝術家,從鋼鐵工人到電影《音樂家》導演,《美美與共》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匯聚在一個小小的舞台上,創造出了一個真正國際化的交流平台。

除此之外,《新青花瓷》的情景舞劇是對中國傳統舞蹈和土耳其傳統舞蹈的完美結合。鏡面反射的創意手段也象徵著青花瓷燒制的實際過程,舞者們在動態的「青花瓷」舞台上各自舞蹈到最後匯聚在一起,而動態曼妙的舞姿成為幾千年來「青花瓷」傳播變遷的縮影,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視覺和審美體驗;由郎朗和迪瑪希·庫達依別列根(哈薩克)帶來的《黃河船夫曲·星海組曲》(選段)鋼琴和交響樂團的精妙配合,讓冼星海與拜卡達莫夫之間、中哈之間的友誼有了更具時代性的寫照;《啊,朋友再見》是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而在《美美與共》中,不同地區的藝術家藉助不同的器樂演繹,尤其在塞爾維亞歌手使用電聲吉他、架子鼓以及曼陀林、笛子和風笛等傳統樂器的編配下,它被重新詮釋成一個現代經典……

在藝術上,《美美與共》作為總台「思想+藝術+技術」創新融合的又一次成功嘗試,不僅通過中外頂級藝術家們的創意表演彰顯藝術高度,而且帶領觀眾品味別樣藝術,在融合傳承之中,讓藝術之光照耀更多人。

這檔節目通過音樂、舞蹈、視覺藝術等多種表現形式,將傳統與現代、古老與創新融合在一起。這種文化的融合不僅讓觀眾沉浸在「美美與共」的世界中,還鼓勵他們去探索不同文化之間的聯繫,碰撞出新的共鳴,更展現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自然景觀、人文風貌和精神花園,為不同國家之間的友誼和合作注入更多活力。

真實故事的講述對話,

細微之處激發「新共鳴」

為什麼在遙遠的土耳其皇宮,會有多達40件元青花,甚至成為全球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博物館呢?為什麼在哈薩克的阿拉木圖,有一條以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名字命名的大道?當歷史的謎底在《美美與共》的舞台上揭開,一個個國與國、人與人的典型故事展現世界百花園中奼紫嫣紅的共通與共情。

從歷史走到今天,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每天依然在上演動人的故事。無數激動人心的瞬間凝結成這個重要倡議下的獨特經歷。

2016年,中國河鋼集團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收購當時連續7年虧損的斯梅代雷沃鋼廠,成立河鋼集團塞爾維亞鋼鐵公司。在精心經營下,在不到半年時間裡,該廠就實現扭虧為盈,成為塞爾維亞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中方團隊加入了我們,鋼廠的形勢開始好轉,這才讓我又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河鋼塞鋼廢鋼與二級原料採購部部長米洛斯拉夫·拉達洛維奇在《美美與共》中表示。

這十年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故事不僅涉及經濟和發展,還包括了人民之間的友誼和理解。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文明交流互鑒,使我們更加了解彼此、打破隔閡。所以《美美與共》不僅有藝術的交流,更是真情的分享。通過節目中的真實案例,觀眾可以看到不同地區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待和互助精神。

代蕊作為中老鐵路的中方乘務指導兼列車長,親手培養了包括佟康密在內的多名寮國乘務員。觀眾們既能在這些人物身上體驗到代蕊身上對國際友人的責任和深厚情誼,也能從佟康密的奮鬥歷程中找到更細緻入微的情感共鳴。這些故事展現了真摯的友情和跨國文化的交流,更讓觀眾看到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面對共同的困難和挑戰時,是如何攜手合作、相互幫助的。

這種情感共鳴讓人們相信,無論身在何處,人與人之間都有著深厚的情感紐帶,這也契合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遠意義。近年來,許多外國友人對景德鎮情有獨鍾,為手工制瓷技藝而來成為「洋景漂」,在藝術中探索把自己國家的文化變成元素燒到瓷器上,西班牙藝術家喬曼也表示,「我希望永遠不要離開,我的夢想是永遠待在景德鎮」。

不止於舞台藝術的呈現,這檔節目還涉及了訪談、展覽、紀實等多重元素。因此,《美美與共》既呈現藝術融合、文化交流作品本身的魅力,也挖掘更多故事背後鮮為人知的真實歷史;它既追求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也追求真實力、觀照力和共鳴力。有觀眾在看完首期節目後表示,「以前完全不了解這些國家,沒想到他們與中國有這麼深的淵源,增長知識的同時還順路欣賞了國際大師級的藝術瑰寶,趕快更新吧!」

作為一種文化理念的「美美與共」,更是一種情感表達。節目中現實故事帶來的情感共鳴,可以超越國界和文化的差異。觀眾們不僅僅是在與節目中的嘉賓們對話,也是在與世界對話。他們通過觀看這些真實故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故事生成獨特的情感體驗,這不僅讓觀眾更好地理解世界,也使他們更願意接納多樣性,致力於實現和平與合作。

創新性開掘文化資源,

國際傳播帶來「新樣本」

當嘉賓們在舞台上跳起塞爾維亞傳統的科洛舞,活潑歡快的音樂和快速的旋轉動作把「豐收」的喜悅氛圍持續傳遞;當哈薩克民歌《都達爾和瑪利亞》的旋律響起,高亢嘹亮的嗓音把觀眾沿著絲路帶到魅力十足的草原;當寮國歌曲《占芭花》配合著舞蹈動作,乘務員們的禮儀學習折射出中老鐵路建設中的無數個動人細節……

《美美與共》通過精彩的節目內容和情感表達,積極地在國際傳播路徑上探索,實現了文化交流、友誼促進、文化推廣、國際議題傳播和跨國界教育等多重功能。它不僅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也為世界各國觀眾帶來了深刻的感動和啟發。這檔節目表明了通過文藝形式進行國際對話和共鳴的重要性,為促進全球文化多樣性的共享與理解作出了積極貢獻。

如何通過節目探索國際傳播新路徑?《美美與共》從選擇、呈現、闡釋、轉化等層面作了良好示範。一方面,在眾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歷史經驗和現實故事中,一些與中國密切相關的、具有鮮活時代氣息的故事內容被不斷開掘;另一方面,對可能顯得有些抽象和晦澀的價值觀念、美學精神等予以感性的、生動的闡釋,通過豐富多元的視聽手法、跨界融合的創新傳播,將文化藝術和現實故事以「動態化」和「活化」,讓其煥發出新的精神生命光彩。

冼星海與拜卡達莫夫的友誼基於對藝術和音樂的共同追求和對各自國家與人民的無比熱愛。兩位音樂家在戰爭年代的艱苦歲月中相互幫助、彼此激勵。這種精神深深地打動了無數觀眾。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施展在聽到這個故事後也表示,「冼星海先生面對這樣一群沉默而又熱烈的人,感受到的是一種內在的不甘沉淪、不甘寂寞、堅決抗爭的一種激情。」

總而言之,通過其豐富多彩的藝術表達、國際合作與友好交流、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及國際傳播的廣泛影響,總台央視綜合頻道首創模式的《美美與共》成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高質量文藝樣本。它不僅僅是一檔茶餘飯後觀看的節目,更通過具體國際傳播實踐讓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以弘揚,為推動國際合作與文化交流做出了積極貢獻。在全球化的時代,這樣的文化樣本將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為不同國家和文化之間搭建更多的橋樑,促進和平、友誼與共同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5b3dfd3bbe826cddeeec766e095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