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年前會經歷3次叛逆期,如果沒處理好,會給孩子性格埋下隱患;如果處理得當,叛逆期也可以是成長契機。
同事的孩子11歲,差不多到了青春期早期的階段,她向我們吐槽,孩子出現了各種「叛逆」的苗頭。一位同事聽完就這麼安慰她:
「這就是孩子叛逆期,再忍忍,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
容忍和等待,是對於叛逆期孩子正確的對待方式嗎?叛逆期這個東西,家長到底該如何處理呢?
1
叛逆期?
是否真實存在?
提到叛逆期,有不少人會說,好像自己從來沒有叛逆過。因此,就有人疑惑:叛逆期是否真的存在呢?
在知乎上搜索這個問題,發覺認為叛逆期不存在的人並不是少數。
有個網友更是直言不存在所謂的叛逆期,因為叛逆與年齡無關,只和人有關。他甚至列舉了自己朋友50多歲的爸爸跟青少年一樣,因對某類活動上癮而四處騙錢、偷錢的例子。難道50多歲的人叛逆期還沒過嗎?
再如青少年因為早戀被父母阻止而選擇私奔,但是成人也同樣出現了婚後還和他人非法同居的事情。
所以,不少網友似乎都認同:「叛逆期是一些家長對自己無能的開脫,並不是真實存在。」
實際上,叛逆期是真實存在的。一般而言,在孩子成年之前會有經歷三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是2歲左右,第二個叛逆期是7-9歲,第三個叛逆期是12-15歲的青春期。這三個叛逆期的共同點都是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在不斷發展,他們渴望自己能做主。
可以說,叛逆期對於孩子成長而言是一件好事。關於這點,我們借鑑北京四中璞瑅學校校長徐加勝分享的一個例子來說明: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夸孩子很喜歡說「寶寶真聽話」。當孩子5歲的時候,夸聽話也還好,10歲的時候也開心。當孩子大學畢業22歲的時候,別人說你家孩子很聽話的時候,你會說「還行」。
那假設等孩子32歲的時候,你和孩子一起出門,別人還說「你家孩子真聽話」,你會怎麼想呢?是不是覺得很彆扭?
因為當人到了32歲的時候,他應該聽自己的話。
而我們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讓孩子成為自己」嗎?如果孩子敢於說不,才說明教育卓有成效。
所以叛逆期的到來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叛逆期時會變得異常逆反呢?
2
叛逆期不一定會逆反
「控制」才是觸發點
曾有科學家在美國的普度大學做了一個實驗,實驗是這樣的:
在一群未成年人面前有四本書,每本書上都寫了一句關於該書的介紹。
第一本書寫著:這是一本最暢銷的書;
第二本書寫著:這是由最有名的作者編寫的;
第三本書寫著:這本書的內容精彩勁爆;
第四本書寫著:這本書僅限成年人閱讀。
然後問那群未成年人:你們最想看哪一本呢?
實驗的結果是大部分人選擇的是第四本書,即寫著「僅限成年人閱讀」的那本。為什麼他們會選擇第四本呢?
因為越是禁止越吸引人。
就像社會心理學家傑克·布雷姆(Jack Brehm)在其提出的心理阻抗理論中所表明的:
限制越來越多,機會就越來越少,兒童的自由就會越來越少,人會痛恨失去原本擁有的自由,保住既得利益是兒童產生叛逆的核心。
所以在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暴漲的時期,父母越不讓他們做的事情,他們就會越想做。
比如我們不希望孩子成天看電視,確實當我們在家的時候可以不讓孩子看電視,但是我們能保證24小時都在家嗎?
一個網友就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說自己小時候父母也是不讓看電視,但是他們不讓她看,她就會偷著看。當父母在家的時候,她會克制,當父母不在家或者是在睡覺的時候,她就會瘋狂地看。
其中,最令家長困惑的在於,如果提倡的是「不禁止」,那目前只是看電視的問題,之後如果孩子跟不良的社會人士混在一起,難道也不禁止嗎?
其實,孩子要去嘗試某些事,其本質在於:想要去做一件事並不是他們自己真正很喜歡,而是因為這件事會被禁止,才特別好奇。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強烈,不希望他人將自己當成小孩來看待。這時如果家長不理解孩子,進行強勢控制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就容易讓他們產生逆反的心理。
假設孩子此時又處於埃里克森人生髮展八階段中的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時期,家長的強勢控制還容易造成孩子自我同一性危機,造成同一性早閉和同一性分散:
同一性早閉的孩子往往缺乏主見,容易盲從,當遇到挫折時,還容易喪失目標和信心。
同一性分散的孩子則容易採取自毀的方式來逃離父母的控制,就為了證明父母是錯的。
既然家長的控制會促使孩子在叛逆期產生逆反的心理和行為,而不限制孩子又擔心孩子走歪路,那要如何應對呢?
3
注意這三點
讓叛逆只留積極面
曾有人說:教育是一座摩天大樓,叛逆的問題就是這座大樓的地基。
可想而知,如果家長沒有選擇好幫助孩子順利過渡叛逆期的應對方式,將會出現什麼嚴重的後果。
為了避免這座大樓的倒塌,我們在面對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時,要注意這三點:
1.肯定叛逆是成長的契機,及時調整教育方式。
當孩子敢於說「不」的時候,意味著他們在成長。
我們不能認為這是對家長權威的挑戰,更不能一味地用我們的想法和方式去約束和打壓他們,否則即便在當下他們被迫順從了,也可能在下一次遭遇類似的事情時突然爆發,或者在成年後選擇自毀等極端方式來報復父母。
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及時調整我們的心態和教育的方式,把主導權交給孩子。
2.尊重孩子,凡事多商討少用命令。
因為處於叛逆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在不斷發展,他們渴望獨立,迫不及待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可。
而採用商討的方式,則能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和認可。如果之後證實了家長的建議更有建設性意義時,他們也會更願意和家長分享。
3.遇事先穩定情緒,避免訓斥,引導為主。
在家長為了引導孩子接受一些社會規則時,難免會產生衝突。
假設發生了分歧,作為成人及人格更為健全的家長,我們應該要比孩子更快冷靜下來,先反思自身的行為,再尋求解決的途徑,要避免訓斥,以引導為主。
要知道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只是藉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也一直在成長,學習著獨立,他們也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幫他們更好的獨立,更好的度過叛逆期,成為真正的人格健全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cz1PXYBxV5JH8q_v3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