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餘生,請多指教》的「甜」不是脫離現實的異常幻想,而是鋪陳在真實困境之上的水到渠成。
文 | 黎河
在近幾年的國產劇中,「甜」似乎是一件矛盾的事情。
一方面,劇中「甜」的瞬間總能在社交媒體上引爆,成為全民吃瓜的對象;另一方面,大多數犧牲掉情節、人物和環境的邏輯性、豐富性和真實性的「甜」也飽受詬病,劇集的整體評價往往都不太高。很多電視劇局限在男女主角的二人世界之中,相似的故事架構與人設類型,在迅速成為爆款的同時,也暴露出了極大的同質化及製作粗糙的問題。
如何破局?由楊紫、肖戰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劇《餘生,請多指教》今日開播,這部劇首先也是以「甜」進入觀眾視野,但它只有溫暖樂觀的林之校和成熟內斂的顧魏之間雙向成長的愛情故事嗎?我們在提前看完這部劇之後,發現「甜」只是圍繞親情、夢想、成長等多重敘事之後一種必然的結果,劇集本身還有更多豐富的內涵值得關注。
有限度的「甜」,
才是人物的正常出場方式
當下的國產劇創作存在一定的「快餐化」趨勢,都市情感題材造糖也是常態,而且「製糖」方式也越來越細化和多樣化,創作者也把更多精力和筆墨放在想出複雜的「壁咚」「摸頭殺」等方式,但在整體的故事架構上卻顯得有些乏力。
《餘生,請多指教》從人物出場便拒絕了這種糖精味、且油膩感十足的言說方式。林之校和顧魏的相遇並非一見鍾情,而是在各自的身份背景下完成了細緻的人物鋪墊。
原本還在追逐大提琴夢想與穩定生活之間徘徊,卻突然遭遇父親重病變故的林之校;看似前途光明、冷靜持重,卻遇上了職業生涯瓶頸的顧魏,站在十字路口的兩個人,素不相識,但卻共同歷險,故事就這樣徐徐展開。
隨著市場的大浪淘沙,沒有邏輯的生硬劇本也在逐漸被拋棄,犧牲掉人物建構和情節設計的邏輯性和合理性的劇集,也必將被觀眾拋棄。《餘生,請多指教》剛開播,前兩集以男女主各自的職業經歷、家庭故事逐漸讓人物變得豐滿。相信即使沒有「甜」的開頭,也可以符合情感消費的期待及文藝創作的規律。
好好講一個浪漫的情感故事是否已經變得奢侈?林之校和父親關於考研的衝突,展現了她追夢的無畏;而顧魏因為以前的「醫療事故」產生嚴重心理陰影,影響了其職業規劃。《餘生,請多指教》拋開了單純甜寵或者都市愛情劇的常見設定,在更紮實的敘事線索和更細水長流的情感走向中變得更令人信服。從逐漸了解後的心意相通,到平淡生活中的守護陪伴,再到面對親人可能逝去的療愈鼓勵,都成了這部劇鮮活細密的註腳。
顧魏敏銳覺察林父的病情,並在其離開醫院後主動聯繫,體現了他專業水平之高且富有責任心;林之校稱父親「林老師」,稱其母親為「李女士」,也體現出這個家庭獨特的相處模式。這些看似沒有花厚重筆墨去書寫的橋段,卻也成為故事後續發展的重要伏筆。當林父「諱疾忌醫」產生逃避心理時,劇情能夠得到合理解釋,觀眾也有了心理預期。
細水長流的情感,
遵循現實的邏輯更動人
我們需要怎樣的都市情感?
近年來的「甜」劇模式,在經歷了「現實主義」的短暫繁榮後,又回到了過於倚重偶像化和幻想型的人設風格中。整部劇中只有男女主安安靜靜地相愛,仿佛除此以外的一切都與他們無關。但這拋開脫離現實基礎而講述浪漫愛情的神話真的好看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筆者在參加看片會提前觀劇後,更加證實了這是一部「細水長流」的都市情感劇。在保證內在邏輯關係的前提下,《餘生,請多指教》的故事情節進程都是有層次的鋪墊,沒有為了突出「甜」而變得割裂。這種敘事方式強化了因果,為人物的選擇、情感的走向都找到了合理的出口,觀眾的注意力引向事件對人物的影響上。換句話說,以往都市情感劇中為人所詬病的漫天撒糖被淡化,人物情感和思想演變成了主線。
從演員的表演來看,這些有血有肉的「人」,他們的所有情緒和思想甚至內心旁白都被剖開,攝影鏡頭更放大演員的表演細節,而非環境氣氛,幫助觀眾更聚焦於角色的內心情感。不管是他們的誤會,還是為對方著想的小心思,這些摻雜了生活苦辣的「情感」才真正充滿質感,也給人帶來更大的力量。劇中一些觀眾可能會期待的高光時刻,比如男女主角的表白、親吻和求婚等橋段,其實都是有節奏地短暫出現,它們緊密地與前後劇情聯繫在一起,儘管「衝動」,但又會感覺恰到好處。
很多情感劇雖然也在嘗試講現實故事,但大都對主人公面對的人生困惑、危機和抉擇等進行「蜻蜓點水」式的探討,卻總讓套路化的工業糖精喧賓奪主。在情感的浪漫表達氛圍之下,該劇直面了一連串的生活痛點,如中國式親情關係的不理解、追求自身夢想與現實狀況的矛盾等。《餘生,請多指教》始終遵循著現實生活的自然邏輯,著力對劇情進行真實雕刻,讓每一次甜蜜溫暖的瞬間都有其情感基礎。
「甜」劇之所以在輿論場會產生一種撕裂,正在於我們對觀眾會產生一種想像的誤解。有人批評那些不切實際的劇情、白日夢式的幻想會引發廣大女性觀眾的自我代入,她們獲得情感撫慰,從而讓爛劇橫行。但這其實是對創作乏力找的藉口,更是對女性觀眾的偏見。
站在觀眾的角度來說,我們在無差別地期待真實的、溫暖的、豐富的東西。當大家高度沉浸在與角色「交心」的過程,是體驗顧魏和林之校那相遇相知、互相療愈的過程。因為劇作二度創作中保留原著小說的精髓和特質,女主的溫暖樂觀和男主的成熟內斂都讓人印象深刻,也貫穿整部劇。《餘生,請多指教》沒有為了刻意的戲劇性,而去隨意抹殺掉原著中那溫暖平實的地方。
其實最讓人感動的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絢麗多姿的儀式,而是最真實可信、充滿生活感的場景。連劇中那段最讓人動容的可樂環「戒指」求婚都是發生在樸素的家中,發生在對方在拚命解釋不是在製造「要去結婚」的壓力時的心疼。那種倉促又混亂的浪漫,又何嘗不是生活的本質呢?
溫暖平實的創作,
回應的是大眾的情感變化
情感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話題,但它不僅指男女之間的泡沫幻想,更包含家庭社會更厚重的表達;它不僅是為了延續人類的發展,更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年輕人對於情感的理解、觀念的形成,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有著「蝴蝶效應」般的影響。
目前國產劇中「工業糖精」的失靈很大程度上也對應著受眾需求的變化,《餘生,請多指教》的創作也正是對於這種變化的回應。在真實呈現多元情感狀態的同時,《餘生,請多指教》也嘗試從更積極治癒的角度給予觀眾啟發。通過對劇中人物的細膩刻畫,以及對友情、親情和愛情的深刻闡釋,為用戶應對情感危機和人生選擇提供了思考和啟迪。全劇流淌著溫暖而治癒的正能量,讓人既能夠於其中看見過往,又覓得歸途。
相較於傳統的國產都市情感劇而言,《餘生,請多指教》將親情、家庭因素,與友情和愛情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再一次驗證了都市情感已經突破了狹義「甜」的桎梏,來到了更加具有包容性、豐富性的「愛」的層面。
在勾勒出男女主角人物關係的同時,也有著大量溫情、有趣的家庭元素。從開始的相遇其實就夾雜著大量家庭情境的書寫,顧魏認識林之校的視角,很大程度也是通過對其在家庭角色中的表現層層深入。當顧魏談到為什麼非林之校不可時,描述的也是最初在醫院看到她在父親病床旁,無意識地都想照顧好家人的場景。這些設計都為劇集的「背景底色」增添了強烈的真實感與共鳴感。
更關鍵的是,幾乎每次重要的情感轉折或推進都有家庭的因素,當林老師留下字條「離家出走」時,是顧魏陪伴在林之校身邊一起去找父親;當林老師病情再度惡化,也是顧魏糾結再三向林之校說出實情,並在這種人生低谷給予支撐。兩個人的愛情不是真空的,而是基於家庭現實之上的豐富展演。
讓人驚喜的是,每個人物背後所代表的家庭都有其典型性,不管是顧魏家的沉著冷靜、通情達理,還是林之校家的嬉笑打鬧、溫馨和睦,甚至顧肖家的劍拔弩張、溺愛嬌寵,都在劇中扮演著推動情節、塑造角色的作用。通過不同家庭的溝通模式,來呈現這個時代的家庭群像。
國產都市劇中,「工具人」的存在愈發罕見,更多的是特質鮮明的家庭元素等。《餘生,請多指教》注重對家庭的刻畫。主配角色在戲份多少上,會有所差異,但在角色的豐滿度和立體性上,基本處於同一水平線。
作為當代中國觀眾的我們,總是在期盼特定的都市情感題材中,能夠真正超越那些飄浮旋轉的泡沫,去談論那些更細緻也更廣闊的議題。但不管是對男女情感的演繹,對修補「職業創痕」的回勘,還是對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嘗試,它們都在某種程度上為這個類型添磚加瓦。
事實上,溫暖的家庭生態、輕喜劇元素、治癒感與把控好情感的火候,都將成為我們期待值逐漸變高的關鍵所在。隨著《餘生,請多指教》的播出,我們才發現:關於「甜」的批判,其關鍵不只是一種元素或者敘事的興衰,而是其在電視劇類型市場中的定位。換言之,只有將「甜」放在更宏大的家庭、社會之中,尊重其現實底色,才能源源不斷地釋放其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