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48年末,在遼瀋戰役即將打響之際,蔣介石召集麾下將領,進行動員。
看著台下明顯信心不足的部下們,蔣介石自己一肚子火。
在會議上,蔣介石几度大罵,為什麼當年黃埔最優秀的那一批學生,反而都去了共產黨那裡呢?
無人可用,是蔣介石在作戰後期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我黨將星如雲,但國民黨這邊卻人才凋敝。
那麼,在國軍將領之中,有沒有能夠和解放軍一較高下的呢?
蔣介石認為,倒也不是沒有。
只不過,數來數去,他認為,也只有四個人能勉強與解放軍抗衡,其餘的都過於遜色。
蔣介石所認為的,這四個足以解放軍抗衡的國軍將領,又是誰呢?
「小諸葛」白崇禧
第一個,便是人稱「小諸葛」的白崇禧。
白崇禧這個人有著很強的戰略眼光,而且,他長期以來是極端反共的。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白崇禧就是其中一個給他出謀劃策的人。
當時,我黨論實力,並不足以和國民黨一較高下。
但白崇禧卻指出,我黨雖然手裡沒有槍,但是心裡有主義。
他認為,這樣一個政黨,將來一定會發展成極大的規模,給國民黨帶來威脅。
因此,白崇禧主張要將我黨除之而後快,白崇禧提出的一系列意見,也促使蔣介石下定了最後的決心。
當然,白崇禧要反對的不僅僅是我黨,他其實也反對蔣介石。
白崇禧所代表的桂系軍閥,一直都試圖和蔣介石分庭抗禮,曾經兩次協同桂系軍閥逼迫蔣介石下野。
當然,白崇禧雖然工於心計,但政治眼光終究不足,最後淒涼的死在台灣。
不過話又說回來,蔣介石認為,白崇禧能夠和我黨較量,也不僅是因為白崇禧心計深,更重要的是,白崇禧也的確會帶兵,在戰場上,也能夠與我軍一決高下。
在龍潭戰役之中,白崇禧便曾大放異彩。
龍潭戰役,是軍閥孫傳芳向國民革命軍發起的一次戰爭。
戰爭開始於1927年8月,當時,國共兩黨之間的合作關係徹底破裂,國軍高層內鬥不斷,所以,北伐軍士氣低迷,戰鬥力大不如前。
而孫傳芳就趁著北伐軍兵力虛弱的時候,大舉進攻龍潭,打算占據此處,扼守鐵路,將北伐軍的兩股部隊分割開來。
孫傳芳這個計劃一旦成功,那麼,轟轟烈烈的北伐便會在龍潭終止,中國革命將蒙受巨大的損失。
糟糕的是,北伐軍當時由於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就連一個能主持大局的指揮官也沒有,所以,陣仗很亂。
孫傳芳的初期戰鬥異常順利,毫不費力的分割了北伐第一軍和第二軍。
而白崇禧在火車上聽說了大戰爆發的消息,當時他心急如焚。
因為北伐一旦失敗,白崇禧他背後的桂系勢力也會大受影響。
在形勢危急的情況下,白崇禧竟然連夜趕到了東路第一軍的陣營里,做起了指揮官。
而當時受他指揮的有不少耳熟能詳的人物,比如說衛立煌、顧祝同、胡宗南……
這些將領在國軍內部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平時互相不服氣。
但是,白崇禧來了,只用三言兩語表明利害,各位將領便都乖乖服從了他的命令。
白崇禧縝密的分析了戰場局勢,坐鎮指揮,竟然奇蹟般的打退了孫傳芳的部隊,反敗為勝。
蔣介石得知這個結果,不由得嘖嘖稱奇,同時心情複雜。
因為他下野背後,少不了白崇禧的推波助瀾。
然而現在,白崇禧指揮東路軍取得勝利,某種程度上也是挽救了蔣介石的政治生涯。
而且,在解放戰爭期間,白崇禧和我軍也有過正面的較量,那場戰役被稱之為衡寶戰役。
這次戰役並不算太出名,因為它發生在1949年的9月,此時隨著渡江戰役的結束,全國的局勢基本確定,我黨正在以秋風掃落葉的速度統一全國。
在渡江戰役開始之前,白崇禧似乎就料到結局不妙,所以,他一直指揮軍隊向南逃竄,一路從武漢逃到了衡陽。
但從國軍的角度而言,白崇禧這種逃跑,又不得不說是一個正確的規劃。
因為,在我軍的攻勢之下,國民黨絕大部分部隊都陷入了包圍圈,很快便被消滅。
但是,白崇禧因為跑的及時,反而保存了大部分的兵力。
到我軍正式與白崇禧決戰之前,白崇禧手裡還保持了完整的五個兵團。
面對狡猾的白崇禧,毛主席和林帥迅速制定了一個戰略,那就是逼迫白崇禧繼續後退,讓他一直退回到廣西老家,再利用迂迴包抄的方式將他困住。
但這時,白崇禧顯現出了自己比其他國軍將領的高明之處。
他並沒有按照我軍的計劃走,相反,他主動發起了一次攻擊。
因為白崇禧預料到,自己退回廣西就是死路一條,但主動攻擊卻未必沒有活路。
因為,我軍為了將白崇禧的部隊全部包圍起來,造成了兵力分散,所以,白崇禧主動攻擊中路,是很有可能撕開一條口子的。
唯一慶幸的是,林帥也並非毫無防備,他命令135師深入腹地和敵人浴血奮戰,終於遏制住了白崇禧的進攻勢頭。
大戰兩天之後,白崇禧自知勝利無望,只好灰溜溜地退回廣西。
雖然白崇禧這次反擊失敗了,但仍令人心有餘悸。
在我軍所遭遇過的眾多國軍將領之中,白崇禧的確是一個最難對付的對手。
黃百韜
蔣介石認為,第二個能與解放軍抗衡的國軍將領是黃百韜。
和許多國軍名將不同的一點是,黃百韜其實是草根出身。
黃百韜
他不是黃埔嫡系,更非地方軍閥,他是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學兵營發的家。
幾經輾轉,他才受到顧祝同等人的賞識,成為了國軍將領,後來更因為治軍嚴謹,在國軍之中出了名。
不過,在階級分明的國軍內部,黃百韜的存在其實非常尷尬。
因為,任何一派都覺得他是外人,黃百韜自認為忠正耿直,然而,欣賞他的人卻寥寥無幾。
何況,黃百韜忠誠不假,可是對蔣介石這樣的人忠誠過頭,就變成了愚忠,最終危害國家。
對我黨來說,黃百韜是個麻煩的對手,因為他從始至終都是一個反共的急先鋒。
黃百韜反共的一大動機,就是為了向蔣介石等人表明他的忠誠,從而在國軍之中站穩腳跟。
皖南事變之中,黃百韜便一直主動請纓,與我軍對抗,手上背負了不少人命。
等到解放戰爭開始,黃百韜就表現得更加積極。
曾經對他這個外來戶態度冷淡的蔣介石,在解放戰爭期間,破天荒的重視起他來。
因為在諸多的國軍將領之中,黃百韜已經算是能力突出的一個。
對於一個能力出眾的對手,本是應該尊敬的。
但遺憾的是,黃百韜在淮海戰場上的許多行為,已經突破了一個軍人的底線。
黃百韜率領他的部隊在解放軍的包圍圈裡頑抗,為了防止麾下有戰士投降,黃百韜大肆的殘殺解放軍戰俘,以此表明和解放軍勢不兩立。
同時,他對手下人威脅恫嚇,讓他們跟隨自己一起頑抗到底。
在碾莊,黃百韜更是用上了當年日本人的焦土政策,大肆的燒殺搶掠,當地百姓深受其害。
黃百韜將碾莊裡的百姓全部趕走,趕不走的便虐殺,最後又指揮國軍官兵,將碾莊裡所有的糧食悉數搶奪。
更令人驚愕的是,在與解放軍對戰的過程中,一旦陣地丟失,黃百韜便立即命令用重炮轟炸。哪怕是陣地上還有國軍將領,黃百韜也同樣命令炮擊。
當有人反對時,黃百韜便言之鑿鑿地說:「這樣可為作戰不力,失陷陣地者戒。」
如此殘忍的行為不勝枚舉。
而且,黃百韜並非是因為在淮海戰場被逼上絕路,才產生了如此反人類的行徑。
早在豫東戰役的時候,他就是這麼做的,足見這個人本性殘忍暴虐。
也正因為如此,這個人才極難對付。
一方面,他的確有著指揮作戰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在戰場上又毫無底線,是個十足的瘋子。也幸好,這個人死在了淮海戰場上,否則將貽害無窮。
胡璉
第三個難纏的對手是胡璉。
在國軍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10個西北王,抵不上1個金門王。」
這金門王,指的就是胡璉了。1949年春天,我軍對廈門發起了進攻,胡璉帶兵支持不住,於是,在得到蔣介石的指示之後,退守金門。
10月24日,我軍向金門發起了進攻,此時,蔣介石任命胡璉接過了金門的指揮權。
在接到這個重大任務之後,胡璉主要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情,就是緊急派兵團前往津門防線支援。
第二件就是在金門附近的水域,設置了許多障礙物,以阻止我軍登島。
胡璉
胡璉的這兩招果然奏效。
因為當時我軍急於攻打金門,情報上出現了失誤,所以,並不知道胡璉派了援軍來到金門。
另外我軍不擅長水戰,軍隊在乘船進攻金門的過程之中,狀況百出,又在近岸碰見了胡璉所設下的障礙物,一時間,船隻翻覆,進攻的節奏被徹底打亂。
胡璉就這樣獲得了勝利,也由此在國軍內部有了金門王的稱號。
而在解放戰爭結束,蔣介石等人敗退台灣之後,胡璉更是成為了對抗解放軍的先鋒官。
1952年,為了自己反攻大陸的美夢,蔣介石不斷地命令胡璉對台灣周邊島嶼發動偷襲。
胡璉帶兵神出鬼沒,而且也很擅長利用地形以及兵力優勢,速戰速決。
所以,我軍幾次在這個人手下吃了大虧。
後來毛主席是這樣評價胡璉的:「十八軍胡璉,狡如狐,猛如虎,宜趨避之,以保實力,待機取勝!」
也足以表明,這是個難纏的對手!
鍾松
第四位將領名叫鍾松,也許和前三位比起來,他的名氣不高。
不過,彭德懷卻曾經給他下過一個無奈的評語——「打不死的鐘松」。
1947年,鍾松被任命為國民黨36軍的軍長,屬於胡宗南的部下。
鍾松
胡宗南由於指揮失誤,導致國軍在榆林遭到我軍的圍困。
當時,胡宗南要求鍾松前來增援。
按照此前我軍對於國軍的了解,他們必然是從公路出發,而且行軍速度緩慢,等他們趕到的時候,只怕仗早就打完了。
但不幸的是,鍾松突破了我軍的認知,他沒有走公路,而是直接從沙漠迂迴了過來,且日夜兼程,不到五天,趕到了榆林附近。
彭德懷對此非常震驚。
他認為,這一事件已經足以表現出,鍾松這個人的指揮和領導能力。
彭德懷
由於鍾松突然率大軍趕到,我軍沒有防備,所以彭德懷在考慮之後,撤出了正在包圍榆林的部隊。
國民黨對此興奮不已,甚至在不少報紙上將這一戰役定義成榆林大捷,全然不談之前被圍困之事。
而後來,彭德懷和鍾松又幾次交手。
由於國軍內部軍心渙散,所以後來的幾次,鍾松沒能在我軍手中取得什麼太大的成果。
不過,讓彭德懷頭疼的是,這傢伙極其狡猾,一見形勢不對,立刻腳底抹油開溜,所以幾次都沒能將他活捉。
彭德懷
因為當時國民黨軍隊動輒全軍覆沒,所以,幾次全身而退,偶爾還能打兩場勝仗的鐘松,立刻就成為了蔣介石心目中數一數二的「模範」。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1949年9月,西北的國民黨部隊已經完全接近覆滅,原本是國民黨主力軍官的鐘松,在這個時候突然提出,他生了重病,急需休養。
憑藉這個理由,他前往了香港避難。
果然,在他離開沒多久,我軍便徹底收復了大西北。
鍾松這病當然是裝的,雖然逃跑丟人,但他卻成功的保住了自己的一條命。
蔣介石似乎認為,如果當初運氣再好一點,憑著這四個將領,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然而,勝利從不是四個人就能決定的,腐朽黑暗的國民政府是註定覆滅的。
參考資料:
中國文史出版社《淮海戰役親歷記》
丁川《國民黨軍狐:胡璉》
白崇禧《白崇禧口述自傳》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