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有人跳河,有人幽了一默:決定孩子心態的,究竟是什麼?

2020-07-24     愛知教學園地

原標題:高考失利,有人跳河,有人幽了一默:決定孩子心態的,究竟是什麼?

與其期待孩子「不會輸」,不如教給孩子「不怕輸」。

從圍棋班接兒子,在電梯里遇到同班一對母子。

兒子對媽媽說:「今天跟某某對弈,我輸了,心裡好難過。」

媽媽似真似假地拍了兒子一把說:「那還不好好學?不然媽媽的錢就白花了,一個暑假班花了我一個多月的工資,媽媽掙錢多辛苦啊……」

兒子聽到媽媽的話,更沮喪了。

孩子贏了,固然值得歡喜。

但若不小心搞砸了,也沒什麼了不起。

重要的是,家長如何看待那個挫敗的孩子。

想起不久前四川自貢一所小學,老師直接公布考試成績,並計算出「優生率」。

有家長就不高興了:「我娃兒一次考試差了,就不是優生了?」

素質教育不能「唯分數論」,老師固然有不妥的地方,但家長的反應也有點過激——把「優生率」曲解為「優生與非優生」,本身就是更重視優生的表現。

跟著愛知教學園地,學做好父母!我們堅持每天更新好的教育理念,全面的學習資料、高效的學習方法,因為有您的關注,才會讓我們更加努力!微信搜索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獲取更多教育經驗、學習方法、學習資料、考試政策.

還是網友看得通透:

現實生活中,孩子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玻璃心」:沒評上班幹部、考試沒得第一、比賽沒得獎、同桌被表揚了而他沒有……

有的孩子甚至因為成績不理想就跳樓輕生,看起來心理素質很差。

但心理脆弱的孩子絕非天生,我們要從源頭上找原因。

越想贏的孩子,越難贏

杭州有一個13歲女孩叫曉曉,她從小成績優異,每次都考第一。

去年9月,曉曉升入一所名牌初中,這裡彙集了全市的尖子生,競爭激烈。

有一次單元測試,曉曉只考了全班第五,情緒很低落。

媽媽又狠狠批評了她,曉曉越發難過,就用美工刀割傷了自己的手臂,揚言「不想活了」。

雖然那一刀沒有生命危險,但被搶救過來的曉曉情緒更糟了,學校派心理指導老師前來疏導,才發現曉曉已經患了抑鬱症。

心理指導老師問她:「你為什麼把成績看這麼重?」

曉曉說:「我們家親戚的孩子,我爸媽朋友的孩子,全是尖子生,他們一見面就拿我們這些孩子的成績做比較,我怎麼能不學?」

孩子都很在意大人的看法。

大人越在意成績、排名、輸贏,孩子也就越在意結果,越容易焦慮。

如果結果是糟糕的,孩子一定很難過,一方面為自己的失利,另一方面覺得辜負父母的期望,擔心被責罵。

負面情緒得不到宣洩的孩子,為了轉移內心的焦慮,他們要麼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宣洩壓力,要麼傷害別人轉移矛盾。

前幾天,漢中一個女孩覺得高考成績不理想,跳河自殺,幸虧周圍群眾及時發現,將其救出。

孩子若將負能量轉移到別人身上,結果就更恐怖了。

山東淄博一個學生,父母經常將他和第一名做比較。

可他無論如何努力都是第二名,便心理扭曲了。

又一次考試失利後,輸紅了眼的他向第一名連砍13刀,致其當場死亡。

悲哀的是,他被警察抓獲時還說:「殺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

執念至此,令人心痛。

現實生活中這樣極端的案例雖然是少數,但下面這些話大家一定不陌生:

「看誰第一個坐好,先坐好的有獎勵哦!」
「看誰最乖、不亂動,最乖的孩子有獎勵哦!」
「看誰先吃完,先吃完的先得到獎勵哦!」
「你比別人都快/乖/好,是最棒的寶寶哦!」
……

有意無意地,大人(包括老師)用「最如何」「先如何」「第一如何」等方式引導孩子,給孩子造成這樣的暗示:

只要做到最好、最乖、最先、最優、第一個……就能贏得獎勵、得到稱讚;

而不太好、不太快、不太聽話,是不可以的。

這種「橫向對比式」的引導,不知不覺就強化了孩子爭強好勝的心理,不快、不乖、不聽話等就成了不能接受行為,害怕輸、不想輸、輸不起的孩子,就這樣形成了。

其實,孩子天生並沒有「輸和贏」的概念,是大人的錯誤引導給了孩子錯誤的暗示。

大人對輸贏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內心強大與否。

只教孩子「贏」,不教孩子體面輸的大人,才造就了輸不起的孩子。

教孩子「輸得起」,與教孩子贏一樣有意義

高考結束當天,四川綿陽一位考生引起全網稱讚。

走出考場,記者問他:「感覺如何?」

他笑嘻嘻地回答:

「感覺不行。可能明年還在這兒(手指向考場),明年你還採訪得到我。」

就算感覺很糟,心態依然很好。

他還幽默對女記者說:「等著我,我們留個聯繫方式,明年在這找我。」

網友都被他逗樂了,這怕不是調戲女記者吧!

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說是人生的分水嶺也不為過,幾乎每年都有孩子因為高考失利而輕生或一蹶不振,似乎這一場考砸了,天就塌下來了。

可人生的精彩與否,從來不是由一場考試、一場比賽、一次對弈可以決定的。

想起吳尊的女兒NeiNei,特別努力地練舞,想贏比賽,可還是輸了,她難過地哭了,吳尊也流淚了。

他是為女兒驕傲而落淚,他在微博中安慰女兒:

感受失敗的感覺也不是壞事,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今天的表現是你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很值得爸爸驕傲。

他還以自己失敗的經歷安慰女兒:少年時他代表汶萊跟中國比賽,分數是26:128,可他現在依然活得很好。

在爸爸的安慰下,NeiNei慢慢止住了眼淚,吃晚飯時情緒已經好轉。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害怕輸的心態在孩子中非常普遍,尤其是爭強好勝的男孩。

贏了開心,輸了就難過、沮喪,這是人之常情。

大人尚且畏懼失敗,何況心智發育不成熟的孩子呢?

所以當孩子搞砸了、考砸了、輸了,就別再責怪他了,否則會加劇孩子的挫敗感,使他更加害怕失敗、不敢面對挑戰。

不僅不指責,還要鼓勵他: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順利就有失利,有人贏就會有人輸。

輸得起的人從不畏懼失敗,遇到挫折積極面對才是戰勝它的唯一法寶。

最重要的是:

我的孩子,無論你輸還是贏,考第一還是倒數第一,我們都愛你。絕不會因為贏就表揚、輸就指責,愛得這麼功利。

大人越雲淡風輕,孩子才越能放下包袱,將更多精力用來應對困局,而非與內心的焦慮對抗。

孩子,你可以輸,但不能被打敗

前幾天,郎平接受CGTN環球體育採訪時表示:2020年東京奧運會之後,她將退出一線排壇。

「中國女排教練的位置會由誰來接替?」人們紛紛猜測。

其實重要的不是誰接替,而是女排精神是否永存。

郎平說過這樣一段話:

「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

是啊,沒有了郎平,還有張平、趙平、李平……只要女排精神不跨,生活就永遠有希望。

輸與怕輸,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以我們還要告訴孩子:

你考砸了,沒關係,下次再接再厲。

你輸了比賽,彆氣餒,下次再戰。

你沒有獲獎,也無妨,且看下次!

人生不怕「屢戰屢敗」,就怕「屢敗屢戰」。

認準一個方向,輸一次,輸兩次,輸一百次……只要你還沒放棄,你就贏了。

海明威說:「人生來不是被打敗的。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

就算結果不盡如人意,至少贏了姿態。

更多學習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想起一期《最強大腦》中,輸掉比賽的義大利少年安德烈笑著擁抱對手,贏得全場稱讚,雖敗猶榮。

好孩子就應該這樣,既有贏的實力,又有輸得起的風度。就算輸掉比賽,也不能輸掉胸襟和氣度。

既如此,不如按照楊瀾說法活一次:

「人生如此豐富,豈能用輸贏一語概括?
除了贏家和輸家,難道我們不能做個玩家,在對夢想的追逐中體驗一把挑戰自我的驚喜與刺激?」

輸和贏,結果只有一個,但一場競賽有無數個精彩紛呈的瞬間。

活在當下,享受每一個精彩的過程,才能玩得瀟洒,活得從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SIqiHMBnkjnB-0zvs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