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看Ipad,5歲女孩近視900度,千萬別用「脫手神器」 坑孩子

2020-07-18   李點點

原標題:沉溺看Ipad,5歲女孩近視900度,千萬別用「脫手神器」 坑孩子

暑假了,輔導孩子寫作業我心梗,孩子玩手機我又間歇性心悅和心塞。

我發現,好像孩子一拿到手機,就像觸發開關一樣,能夠瞬間安靜,娃不鬧了,也不吵了,這個安靜的世界太好了。

結果看了一個新聞,把我嚇了一跳。

據這個小男孩媽媽介紹,丁丁特別調皮好動,但只要ipad拿到手,就是他最安靜的時候。

「早晨睜開眼就要看動畫片,有時候能看一兩個小時。後來孩子大些,又迷戀切西瓜遊戲,一玩就是兩三個小時,玩的時候特別乖。當時沒考慮太多,只覺得孩子玩電子產品時安靜,讓人省心還不耽誤做家務。慢慢的,發現丁丁看什麼東西都眯著眼,現在真後悔。」

給丁丁診斷的醫生說:「丁丁一年時間內近視增加500度,可能有多種因素導致,但不良用眼習慣肯定會加速近視加深。」

只要孩子一鬧,把ipad、手機給他,就能換來四五個小時的「安生」,這對大人太有吸引力了,但對娃太有殺傷力了。

玩起手機來飯也不吃了,覺也不睡了,耳朵自動關閉了,拿走手機那一刻天崩地裂……

我好好查了查資料,今天,就來跟大家嘮嘮電子產品這個話題,也給自己提個醒。

電子產品只對視力有危害嗎?

說到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危害,大家首當其衝會想到眼睛。

確實,現在越來越多、越來越低齡化的孩子眼睛出現近視、散光、斜視等問題,電子產品逃不脫干係。

但是我要給電子產品申個冤。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對美國 4500 名 6~11 歲的學生進行了一項長達20 年的視力跟蹤調查,發現距離電子產品螢幕太近、看螢幕時間太長,並不是引起近視的主要原因

視力下降,更主要是因為長時間盯著一個物體看,沒有遠近調節視線,更少眨眼,容易視疲勞。

對視力的影響不確定,但是以下幾點是確定的。

1. 影響孩子大腦發育,損害認知和語言能力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有過這樣的測試:把數個5歲的孩子分三組在紙上畫小人。

很少看電視的孩子,畫出的小人最完整、最漂亮;

每天看電視超過3小時的孩子,畫出的小人簡單、呆板;

而看電視內容不被限制的孩子,畫出的小人要麼斷手、斷腳,要麼身體不完整或只有局部。

心理學家得出結論:讓孩子過早、過多地接觸電子產品,會大大損傷孩子大腦發育,影響認知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做過一項研究,發現每天花費超過 7 個小時觀看電子螢幕的 9、10 歲兒童,會出現大腦皮層過早變薄的跡象,並且在語言和推理測驗上得分較差

想想寒暑假,白天上班,孩子就在家裡看一整天電視,瑟瑟發抖……

2. 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跟多動呈正相關

兒科心理學Carlin J. Miller博士和團隊對170名2-5歲學齡前兒童的研究發現,幼兒看電視的時間與注意缺陷和多動障礙(ADHD)症狀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孩子無法理解電視的內容,所以看一會就會將注意力轉移至手裡的玩具,但電視節目的聲光電會再次吸引孩子觀看,進而導致孩子在看電視和現實世界中反覆切換,擾亂幼兒抑制性控制的過程,進而導致其注意力不集中。

3. 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患焦慮症機率更大

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往往會越來越不愛運動。

西安某家醫院曾收治過一名9歲的小男孩子,小小年紀竟然患有頸椎病。醫生說他長期一動不動地看電腦,使脊椎明顯變化,肩盤出現了鈣化。

簡單言之,就是這個孩子患上了四五十歲的成年人在長期勞作下出現的腰部問題。

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的一項大型追蹤研究發現,孩子在每天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1小時後,每天看螢幕的時間越長,將會導致心理健康程度越低、好奇心減少、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注意力分散、朋友交往更加困難、情緒穩定性下降、難以照顧、無法完成任務,並且罹患焦慮症或抑鬱症的機率更大

隨著觀看電子螢幕時間的增加,孩子患焦慮症或抑鬱症的機率也隨之增大

此外,糖尿病、肥胖甚至自閉也往往愛找上沉溺電子產品的孩子。

不可不知的幾點對電子產品使用的認知

對於電子產品,有父母「愛恨有加」,有父母「談虎色變」,也有父母迷茫且焦慮地坦言:「每天糾結在明知道給孩子看電子產品不好,卻又不得不給看中,人都要神經衰弱了。」

不否認,電子產品也有可取之處。

1. 電子產品對學習有用嗎?

有用,但需要父母做好正確引導。

倫敦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10個月到6歲的嬰幼兒在平板電腦上操作、玩數字遊戲後,和沒有玩這類遊戲的孩子對比,在數字識別測試中得分更高

日本研究者Tanimura和Okuma的研究發現,嬰兒6個月時看的成人電視節目越多,14個月時語言能力水平越低;相反,如果6個月時他們看的是教育類節目,則與14個月時的語言能力水平沒有相關性。

美國著名語言學習專家與腦科學家夏爾教授對嬰兒學語言進行了研究,一組孩子只聽音頻,一組只看視頻,發現單純聽音頻和視頻都沒有學習效果,只有人才能幫助嬰兒統計他們的聲音數據。

劃重點,教育類節目、遊戲,真人互動幫孩子理解。

2. 孩子多大可以看電子產品?

美國兒科醫學會的用眼建議指標:

1歲半之前,除了打視頻電話,不要使用任何電子產品;

1歲半~2歲,家長可選擇一些優質的內容和孩子一起觀看,並解說內容幫助孩子理解,不要讓孩子單獨使用電子產品;

2~5歲,每天對著螢幕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並建議家長和孩子商量可以觀看的內容,並幫孩子在媒體素材內容和現實生活情境里建立聯繫。

6歲以上,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協商制定玩電子產品的時間,不能影響到睡眠、活動玩耍時間,並嚴格執行,儘量陪伴孩子觀看。

隨著孩子長大,大人要教孩子使用網絡的規則以及安全性,包括分辨信息真假、尊重網友發言等等。

3. 孩子每次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是多久?

美國兒科學會同樣建議:6歲以下兒童每天最多只觀看一小時的「高質量節目」,可分三到四次完成,每次不超過20分鐘

建議遵循這個預防近視方法——「20-20-20」原則,即:每 20 分鐘就將視線轉向遠處至少20 英尺處(大約6米)至少 20 秒。

6歲以上兒童,每天接觸電子產品時間也最好不要超過2小時。

如何幫孩子更好地使用電子產品?

1. 跟孩子建立使用電子產品的規則

約定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比如「上完今天的早教課休息半小時後,你可以看一集動畫片」、或者「你可以半小時遊戲,或者看15分鐘動畫片你自己選擇」等。建議設一個鬧鐘,提醒孩子注意時間。

約定使用電子產品的場所:比如只能在客廳用,手機不能帶進房間。

約定觀看的內容:比如只能拍照、看某個視頻。

約定網絡使用原則:大一些的孩子,要約定不能隨便打賞、充值,發表言論要注意社會道德規範,不說髒話不人身攻擊,交友要慎重等等。

2. 幫助孩子將螢幕內容和生活產生聯繫

使用電子產品時,最好和孩子一起看,幫助孩子理解內容。

孩子可能從螢幕中學習了一些畫面、知識,但還沒有親身體驗過。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從生活中再次體驗孩子從畫面中學到的知識。

3. 給孩子篩選電子產品內容

避免快節奏且充滿分散注意力的暴力內容的節目和app。

在孩子使用某個app前,自己先試試。

嚴格把關,避免成人內容和暗黑內容。

多一些教育內容、節目。

如果家裡有6歲以下年齡段的孩子,除了必要的早教課外,父母家人儘量刪除手機遊戲、音樂、視頻等各類會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機,除了翻翻相冊、拍拍照,也不會覺得有趣,自然不會一直纏著父母要手機玩。

4. 高質量陪伴才是關鍵

寫《喬布斯傳》的作者曾提到:喬布斯從不讓自己孩子使用蘋果產品,他每天晚上都會陪伴孩子讀書、聊天或者做其他事情。

多跟孩子在一起,鼓勵孩子多讀書。和孩子一起拋開手機、一起閱讀、一起探索大自然,參加社交活動,帶著孩子一起做家務、做手工活動等。

孩子的時間被豐富多彩的活動填滿,自然就不會想玩手機了,還能提升與孩子的親子關係。

都2020年了,手機當然不是洪水猛獸,好好利用電子產品,孩子長大後才不會和世界脫節。

只是,電子產品不是一塊磚,孩子想搬就搬,想玩就玩。

節制,才有效;陪伴,才美好。

以前,我身邊的媽媽分為兩大陣營:接受讓娃使用電子螢幕的 & 拒絕電子螢幕連帶著拒絕網課的。

但是一場疫情,讓全國人民都站在了統一戰線上:不管家長有什麼健康理念,都得盯著螢幕上課。

我一直覺得電子產品是個工具,關鍵是看你怎麼用。就像大人玩手機,有的刷抖音消磨時間,有的看電子書增長知識,不能一棍子打死。

特別是現在越來越智能化,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是趨勢,觸網也是越來越早,與其嚴防死守,不如制定規則,嚴選內容,教孩子上網衝浪的禮儀。

當然,眼睛一定要保護起來!只要一想到土豆爸找不到眼鏡就抓瞎的亞子,我整個人都不好了。趕緊把土豆從IPAD中拽出來,戶外走起來,眼保健操做起來!

你好,我是旅居德國的土豆番茄媽!3歲女兒番茄、7歲兒子土豆的麻麻,已出版書籍《萌寶土豆在德國》《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愛媽媽》。
這裡有婚姻婆媳、母嬰育兒、學童成長、幽默吐槽, 我想通過文字和漫畫,讓大家在家長里短里得到一點有價值的東西。關注我,我們一起經營幸福家庭。